【本文由賨人客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三國:曹魏、蜀漢、孫吳。
蜀漢命最短,只有42年國祚(221-263年);
曹魏雖最強,但國祚只能排第2,53年(213-266年);
國祚最長的卻是最低調的孫吳,58年(222-280年)。
決定三國最終走向的是東漢末年的“3大戰役”,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3場大戰中,曹操贏了1場(官渡之戰),劉備贏了1場(赤壁之戰),只有孫權獨贏2場(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難怪孫吳氣數最長,有意思的是:孫權的壽命也是3人中最長的,真是造化弄人啊。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3大戰役對三國格局的影響吧: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前,袁紹才是天下的老大,連曹操都得唯袁紹馬首是瞻。
漢獻帝本來應該是袁紹的,只是袁紹這小子目光短淺,錯過了這尊活菩薩,被曹操搶了去,從此,曹操和袁紹的關系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的終極對決,它的結果決定著這天下的老大到底花落誰家。最終曹操更勝一籌,以少數精銳部隊擊垮了袁紹的烏合之眾,成為大漢的實際話事人。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或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重要,沒有證據顯示曹操在這一戰中損失有多慘重,只不過劉備確是在這一戰中站立起來的。
即便沒有劉備,如果劉表、劉璋決心要和曹操抗衡的話,曹操一樣不能很快掃平天下,劉備的出現只是斷絕了曹操和平統一天下的想法,天下大勢,似乎注定在北方。
赤壁之戰的后果在于:它減緩了曹操武力征服天下的步伐,但并未傷及曹魏元氣。
相比之下,赤壁之戰后的濡須之戰(曹魏—孫吳)、漢中之戰(曹魏-蜀漢)似乎也顯重要,那是三國形成前最重要的戰役。
3、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和“大意失荊州”其實是掛鉤的,沒有關羽失荊州,就不存在夷陵之戰。有人會問:蜀漢和孫吳本應聯手,為何還自相殘殺?這其實是一個連橫和合縱的問題。
合縱,就是老二拉著老三對抗老大;連橫,就是老大聯合老二,做掉老三。
老大是誰?當然是曹魏;老二呢?以前是孫吳,后來變成了蜀漢,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很明顯:蜀漢和孫吳合縱是最明智的,但劉備取益州后,搶走了孫吳老二位置,讓孫吳感到非常的憂慮,因為它害怕蜀漢和曹魏連橫。所以在關羽北伐有點兒起色的時候,孫吳接受了曹魏的連橫,把蜀漢給做下去。當蜀漢和孫吳的實力接近的時候,它就放心了,因為此時除了合縱,蜀漢將別無選擇。
劉備自然也不愿意做老三,老三除了合縱,就是等死,而老二還可以選擇連橫,所以劉備不顧一切地想奪回老二的位子,才發動了夷陵之戰。這樣想,夷陵之戰的發生就不那么讓人費解了。
如果夷陵之戰蜀漢勝了,孫吳就鐵定最先滅亡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打了一輩子硬仗的劉備卻栽在了一個毛頭小子(陸遜)手里,這又有什么辦法呢?
坐穩了第二把交椅,難怪孫吳活得比較長呢?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于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