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顧學文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自登陸上海博物館起,便每天引發長長的排隊隊伍。
本次展覽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中國深圳生產的太陽能充電電燈,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向世界觀眾講述人類文明歷程。
如何看懂這場風靡全球的世界性巡展?
受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博物館之邀,英方策展人貝琳達·克里勒于開展后的第二天,在上海交通大學文治堂,為在場觀眾作了一場精彩的“導覽”。
聽過廣播看過書的人
參展依然會有新鮮感
貝琳達·克里勒是大英博物館國際事務部的策展人,也是本次“百物展”的英方策展人,專注于利用跨學科方法進行跨類別藏品展覽的策劃。
她首先向現場觀眾介紹了“百物展”形成的背景。
2008年,大英博物館與BBC合作錄制了一檔廣播節目——世界歷史百物。節目共100集,每集為大家介紹大英博物館的一件藏品,通過這件展品,展示相關的歷史事件。
以節目為基礎,時任大英博物館館長的尼爾·麥格雷戈又帶領著100多名館員、400多名專家,歷時4年,親自撰寫出版了《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
無論是節目還是書,都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從而啟發大英博物館進行世界性的巡展。
但巡展與制作節目、出版圖書不同,存在很多現實的困難,最大挑戰就是物流。
據貝琳達介紹,所有計劃展出的展品,必須經大英博物館文物保存專家評估,以確定這些展品能承受“長途旅行”帶來的顛簸及環境濕度、溫度等方面的變化。數件在廣播節目中出現的展品,最后被評估為不適合“出巡”,而不得不遺憾地被留下。
針對這種情況,大英博物館努力尋找替代物。
比如,廣播中有一件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重達7噸,別說帶出去巡展了,就連運出博物館的門都有難度,于是,博物館找了他的另一件雕像,雖說“體重”減到了半噸,但實際上為了運輸這件展品,博物館還是費了很大勁。
但有些展品是獨一無二的,博物館方不得不另作他選,但這也使得聽過廣播、看過書的人,再來觀展的話,依然可以有所收獲。
比如貝琳達在演講中提到的索福克勒斯大理石半身像,便是廣播和書中均沒有提及的展品。索??死账故茄诺淙蟊瘎∽骷抑?,他既相信神和命運的無上威力,又要求人們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榮時期思想意識的特征。通過這件展品,博物館方面希望引發觀眾思考:藝術、詩歌和戲劇是如何影響或者改變公眾輿論的。
人類200萬年的歷史中
文字是最重要的發明
在人類200萬年的歷史進程中,文字是一項最為重要的發明,沿著文字這條線,貝琳達做了縱向的梳理。
當人類開始聚居、城市出現之后,對人們如何進行管理,便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這時,將寫有文字的板,豎在一個社區里,便成了最早的社區溝通系統——杵。
貝琳達提醒大家,百物展中的很多展品上面都是有文字的,即便有些地方不容易被注意到。事實上,文字充滿著我們的世界:它可以成為權威的法律,也可以變成影響他人的思想,或者變成給人帶來愉悅的藝術。
展品中有目前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文字——蘇美爾人的泥板,但這并不能排除,在同一時期或更早的時期,埃及、中國或其他地方沒有文字,只是,他們的文字可能因為寫在植物做成的材料上而被歲月分解了。
早期的書寫,缺少趣味,多用來記錄貨物的交換,相當于賬簿。
但很快,人們就不只是用文字來記錄已發生的事情,而開始用來寫詩了。展品中有一件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碑,是《吉爾伽美什史詩》的第11塊石板。這件寫滿詩的展品告訴我們:文字多么神奇,一個人的想法,可以在他身后被保存那么久。
文字既制造隔閡,也打破隔閡。這在宗教的發展歷史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在中世紀,天主教會告訴信眾,通向神的唯一方法是聽從牧師的教誨,后來又鼓動信眾購買贖罪券,以求死后能進天堂,教會由此聚斂了大量財富。當時《圣經》非常少,又是用拉丁語寫的,大多數人看不懂。
15世紀的一項發明改變了這種狀況,那就是德國人古騰堡發明的印刷機。
有了印刷機,就有了大眾媒體,而當時印得最多的書,就是《圣經》,而且不再用拉丁語印,而改用白話,讓普通人都可以看得懂。馬丁·路德順勢而為,發動改教運動。展品中有馬丁·路德的95條令綱,是批判贖罪券制度的。還有當時的一些宣傳資料,比如馬丁·路德在讀《圣經》的圖片。
“百科全書”范兒
究竟是種什么范兒
此次百物展被一些專家評論為:帶著大英博物館一貫的“百科全書”范兒。貝琳達在演講中,用具體的展品對這種范兒作出了解釋——那就是站在全人類的視角,而非歐洲的,或西方的視角。
貝琳達認為,相比于有文字的史料,文物可以更公平地展示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的人類歷史。比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美洲、澳洲大陸的原住民,他們早先的歷史因為沒有文字而缺乏記載,但當我們講述世界的、人類的歷史時,就不能忽略他們的歷史,而物件往往能填補歷史記錄的空白,為一部分沉默的人“代言”。
有一件展品,是13世紀非洲貝寧王國(現為尼日利亞的一部分)鑄造的幾百塊銅板中的一塊。以往,人們只關注歐洲人對非洲人的看法,但大英博物館之所以選擇這塊銅板,是想向人們展示當時的非洲人對歐洲人的觀感。
銅板前面刻有三個身材魁梧的貝寧人,當中的貝寧國王是最魁梧的一個,他雙目炯炯有神地直視前方,和跪在兩旁的仆人,幾乎占據了銅板的大部分。在他們后面,是三個歐洲人的形象,沒有身體,只有小小的頭和手臂,手里抓著用來和貝寧人交換的貨物,看起來簡直有點可笑。這塊銅板提供了一種雙向的歷史視角。
這種全人類的視角,在展覽的第100件展品上也有突出體現。這是一個太陽能燈具和充電器,其貌不揚,但大英博物館選擇它是想說明,這么一個簡單的科技,卻能夠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狀態。
當我們大家生活在有電、有網絡的現代社會時,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有些人還只能在黑暗中靠蠟燭和煤油燈來照明。貝琳達在演講中說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還有南亞和赤道美洲等這些太陽能充沛的地方,這樣的太陽能燈具和充電器,可以讓他們把天賜的能量轉化為電,成為他們手中一盞安全的電燈。
整場演講結束于這樣一套太陽能燈具照片和非洲兒童在煤油燈下看書照片的對比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