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2日,我在山西國學大講堂作國學演講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學熱”持續升溫,為我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良好條件和豐厚土壤。從2007年4月到2009年上半年,我除了寫時政評論以外,還連續不斷地發表了許多國學方面的博文。我把這些文章進行篩選和整理以后,匯集成書。國學,從學術意義上說,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它的精華集中體現在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價值觀中,由此,我定書名為《智慧·人生·境界——國學哲理古今談》,于2009年6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原山西省省長助理、山西大學黨委書記、山西當代儒學研究會會長相從智先生,欣然為本書作序,在此特致謝意。
這本論文集主要探討兩個問題:一是以哲學思維和時代眼光,探討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我們共有精神家園的問題;二是以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為中心,探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問題。我的基本思路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干,以當前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為中心,以西方現代文明成果為借鑒,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為分析工具,形成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全書分為5個部分,“總論篇”是對國學現代化問題的總體認識,“悟道篇”是對中國哲學幾個基本問題的認識,“體仁篇”是對孔子學說當代價值的認識,“時政篇”是對黨的重大決策、時事政治與中華傳統文化關系的認識,“明哲篇”是我的人生感悟。
隨著黨的十七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國學熱不斷升溫。如何看待這種社會文化現象?如何對待國學熱?很多人都在議論。我在《總論篇》中首先探討回答這個問題,從西方國家工業革命三百多年所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從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所引發的道德滑坡和精神缺失現象,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繼承民族文化的根基、血脈和靈魂等方面,闡述國學熱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今天,我們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給以現代詮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為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學國學學什么,如何學?這是我在國學熱中思考的又一問題。《悟道篇》圍繞中國哲學中有關人和世界的關系、事物的運動規律、人們如何認識世界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等基本問題,談了自己的認識。《體仁篇》著重對孔子學說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借鑒意義進行解讀,通過發掘孔學中的人性智慧及其現代價值,從談古論今中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原則、處人處世的哲理、生產生活的奧秘,求得人與人關系和諧、人與自然關系和諧、人體自身和諧的為人處世之道,而且堅持求本溯源,使人們對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方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理論和決策,找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歷史根脈。
提倡國學同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什么關系?這是意識形態領域一個十分敏感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在《今天,我們怎樣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一文中,對處理好中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作了這樣的回答:
如果把中華文化比作一棵大樹的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它的根基,當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它的主干,外來的其他民族的健康有益文化為它增加了營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它的靈魂。把握好這四個方面的關系,中華文化這棵大樹才能根深葉茂,以嶄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談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特色》一文,集中探討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色,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最鮮活的實踐經驗所作的理論概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特色,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不斷融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特色,就是在對時代課題的回應和時代精神的把握中,不斷推動社會前進”。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是我們學習研究國學必須堅持的一項根本原則,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就要實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同當今時代特色、同中國傳統文化、同西方現代文明成果的結合。實際是基礎,時代是需求,文化是基因,文明成果是營養元素,缺少哪一方面都難以實現完美結合。我在學習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
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馬克思主義有許多契合點,從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