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賞析(3)中庸為至德
各位網友,在《中庸》第二章中,孔子用“君子而時中”指明了君子之所以能堅守中庸之道的原因。在接下來的第三章中,孔子把“中庸”定義為最高的品德。他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這里的“其”字,是副詞,用來加強揣測的語氣,意思是恐怕、或許、大概。“至”字,與“最”字同意。“鮮”字,與“少”字同意。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們缺少它已經很久了。”
“中”這個詞,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現,《說文解字》把它解釋成“上下通”和“旌旗桿”兩個含義。“上下通”也就是天人相通,為天人合一哲學提供了依據。“旌旗桿”也就是族群的旗幟,居中而示正,引申為一切事物的度、中心、平衡點,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據。
孔子講的中庸之道,主要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從哲學的范疇來講,指的是事物的“度”。第二,從倫理的范疇來講,指的是人的品德。第三,從政治的范疇來講,指的是公平公正。
本章是從倫理的范疇來講的,孔子稱中庸為至德,把恪守中庸視為君子至善至美的品德,并感嘆世風日下,這種品德已經長久地缺失了,可見他對中庸的重視。
孔子的學生子夏,待人寬厚,常常達不到禮的要求。而子張則辦事勇武,不拘小節,常常超過禮的要求。子貢問孔子,他二人哪個更強一些。孔子說:“過猶不及”,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超過和達不到,二者貌似不同,其實質都違背了禮的標準,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既無過,又無不及。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凡事要把握住“度”,否則,“過猶不及”,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把哲學上度的概念運用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就是要遵循禮的規范,言語行動都能依禮而行,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如其分,反對極端的行為。
正因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它是君子終身追求的道德理想和人生目標。要真正達到中庸的要求,并實行它,是很難的。然而,中庸也并非高不可攀。孔子為人們指出了奉行中庸之道的現實路徑:一是要勤奮好學。這樣,才能通曉事物之理,把握事物之度,做到恰如其分。二是要執中守禮。“中”,作為哲學概念,它是抽象的,難以把握的。“禮”,作為社會規范,它是具體的,可以衡量的。子貢問:怎樣做才能把握住“中”呢?孔子說:“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記·仲尼燕居》)意思是說,按照禮去做呀!這個禮就是用來掌握“中”,使人做到恰到好處的。孔子的話告訴我們,遵守禮制與奉行中庸之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禮”體現著“中”,按照“禮”的規范說話辦事,也就符合于“中”的要求了。
當今社會的“禮”,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我們奉行中庸之道,就要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模范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好公民。
附:
【原文】
子日,“中庸其(其:副詞,用作加強揣測的語氣。恐怕、或許、大概之意)至(至:最)矣乎!民鮮(鮮:少,不多)能久矣!”
【譯文】
孔子說:“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們缺少它已經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