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學《論語·先進篇第21章》孔子對同樣問題為何做出兩樣回答?
11·21 子路問:“聞斯行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聞斯行諸”的“聞”字,指聞義,也就是聽到符合義理的事。“斯”字,指就,則。“諸”字,是疑問詞,相當于“之乎”。“聞斯行諸”,就是聽到一件符合義理的事就馬上去做嗎?“兼人”,指好勇過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子路問:“聽到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上,怎么能一聽到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上’;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么?”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要約束他。”
孔子對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樣問題,為什么做出不同的回答呢?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典型案例。孔子針對子路和冉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找準他們的不足,對癥下藥,加以引導,以完善他們的德業修養。子路好勇過人,生性急躁,孔子唯恐他“不得其死”(《論語·先進》),更何況當時“有父兄在”,需要他堂前盡孝,因此,當子路提出是否“聞義即當勇為”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就馬上去做呢?意在對他“兼人”的弱點加以抑制。冉有缺乏勇氣,平日做事總是退縮。因此,當冉有提出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告訴他聽到應該做的事要馬上去做,意在對他遇事退縮的弱點加以糾正,鼓勵他勇于向前。
孔子教人,總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附:
【原文】
11·21 子路問:“聞斯行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釋】
①聞斯行諸:聽到一件符合義理的事就馬上去做嗎?聞,指聞義。斯,就,則。諸,疑問詞,相當于“之乎”。②兼人: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聽到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上,怎么能一聽到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上’;冉求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什么?”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要約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