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第8次課改)l1999年,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新行動計劃
–其中提出了改革課程體系與評價制度
l2001.6以后,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
–例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先后頒布了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標準
l即將頒布的文件: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地方課程建設指南》
–《校本課程建設指南》等
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進展
l2001.9 開始進入試驗區
l2002.9. 進入507個縣(市)、區,涉及859萬學生
l2003.9.進入1642個縣(市)、區,涉及3500萬學生
–1.6萬人接受了國家培訓,200多萬人參加了地方培訓。
l教科書審查:每學科平均6~7種
l教科書選用:在實驗區成立教材選用委員會
l新課程專業隊伍與基地建設:
–在15所大學和中央教科所成立課程研究中心
關于培養目標,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
二、高中課程改革的國內外情況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增強與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學生經驗的聯系,拓展視野,引導創新與實踐;
•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構建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課程結構;
• 創設有利于建立新型學習方式的課程實施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建立與新課程相配套的評價機制,改進校內評價,推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課程實施質量的監督和調控機制;
• 賦予學校合理而充分的課程自主權,為學校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地開發學校課程和學生有效選擇課程提供保障。
課程設置的說明
§每個模塊一般36學時,2學分(其中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每模塊18學時,1學分),學分由學校認定。
§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段10周(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通常每個模塊按周4學時安排,在一個學段內完成;
§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須修得一定學分;
§學生每學年應參加1周社會實踐(2學分);
§三年內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2學分);
§三年中獲得116個必修學分(含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并在選修Ⅱ中至少獲得6學分;
§總學分達到144方可畢業。
新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l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位一體
l突破學科中心束縛
–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打破單純強調學科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
l改善學習方式
–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l體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結合學科的特點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體的評價手段,
l為課程實施提供廣闊空間
–重視對所應達到的基本標準的刻畫與實施過程的意見;對實現目標的手段與過程不做硬性規定(區別于教學大綱)
三、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研制過程
–指導思想與培養目標
–課程的總體結構 (附:各科結構)
–課程標準的結構框架
–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
––課程標準的實施計劃
四、課程標準的結構框架
前言與理念部分
l課程的性質、價值與功能de定性描述,闡述各學科課程領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對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做說明。
l以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例,其課程的基本理念概括為:
–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
–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
–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課程目標部分
l明確各門學科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共同而又各具特點的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
l例如:
–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
l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
l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l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內容標準部分
l按照學習領域、主題或目標要素闡述學生在不同階段應實現的具體學習目標。
l最終要檢驗的是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結果,因此,“內容標準”的陳述是以學生為出發點的,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
實施建議部分
l提供了教與學的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等。
l為便于使用者(教師、教材編寫人員、教育管理者等)準確理解,標準中的“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均提供了示例、活動建議與典型案例。
實例:信息技術課程——IP電話的原理;信息技術課程——虛擬現實
五、若干認識
1. 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
l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謀求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協調發展
–謀求個體、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l從生活中認識和學習知識
–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例:
2. 重視研究性學習
l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新課程中的地位
l科學探究中最重要的活動是什么:
–觀察
–測量、記錄
–提出理論或假設
–對其不確定性進行探討
l例:關于蜘蛛的研究
–例:克隆問題 (Webquest: 一項基于因特網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3、文理交融 多元發展
l從社會層面理解:
–文理結合是古代社會的歷史必然
–文理分立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
–文理交融是未來社會進步的必需
l社會的共性要求與多元取向
l個人的個性發展與多元發展
4. 素質教育 任重道遠
l“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l“知識灌輸”與素質教育
l學科基礎的呈現方式與教育價值是發展的
l“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與素質教育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