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有的人會以為篆書加上雕刻便是篆刻,其實不然,“篆刻”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揚雄《法言》一書中,繼而見于南朝《嬌女詩》一詩中(詩中有“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但在當時的文中、詩中,其原意在于表達文章的精工,多被認為與印章沒有什么關系。唐代呂延濟解釋“篆刻”二字時說:“篆謂篆書,刻謂雕刻文章也。”雖然這一解釋也不是指今天意義的篆刻,但意思上較為接近。其實,最早出現的“篆刻”一詞在用法上更接近今日“篆刻”的本意。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說:“篆者,引書也?!鼻宥斡癫眠M一步解釋說:“引書、引筆著于竹帛也?!币P按今意可解釋為持筆、秉筆、把筆,并具有導引筆以作書寫的意思,再予引申,便是由人持筆,以思引筆,按照字體結構、書寫規律而書寫。所以這個“篆”字不單指書體,而是含有斟酌、審度、安排以及書寫的幾重意義。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秦人為方便或規范入印文字而將預先予以斟酌、損益、變化了的文字稱為“摹印篆”,漢人將整理過的入印文字定名為“繆篆”。即是因為古人明白篆的本意,以及使用文字的態度和方法,為使與一般篆書、隸書區別,才做了這樣的定位與宣稱。如果認為“篆”即篆書,又有現成的大、小二篆,又何必再做文章呢?這一點正說明“篆刻”與篆書碑刻、石刻的不同(碑刻、石刻,要求百分之百地尊重墨本)。當“篆”具有了這一層意義之后,再通過必要的手段(刀法)完成印章的制作,在“篆”就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所以這“刻”也絕非“篆”的亦步亦趨,而是不斷地充實、調整,進行整體風貌上的進一步刻畫?!白迸c“刻”的兩個階段,各具意義,相輔相成,成為彼此關聯、不可拆卸的專有詞組。由此我們在明確了“篆刻”的實在意思,便有了這一章的題目。
戰國璽印
作為今天意義上“篆刻”一詞,最早在《明史·文苑傳·文徵明》中出現。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察覺到步入藝術范疇的“篆刻”已非原有(實用意義的)印章的意義。另外,我們依據上面的闡述,得出另一層意義上的說法:“篆刻”兩字還涵容了這一藝術形式的完成過程(即由篆到刻)。古人制印章與今人從事篆刻藝術創作,雖目的不一、著眼點不同,但其制作(或創作)過程是完全一致的。古人制印,選字入印以當時當地通行文字為原本,以方便識別、方便取信、實用為目的。即使在印面文字組配時,也要考慮損益變化,但因其實用性的限制,主要還是以清晰、便識、便于制作為目的。基本上尊重原有書體,盡量不作大的變化。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摹印篆”和“繆篆”的出現。而作為藝術創作對待的今日篆刻,則有著極寬泛的選字范圍,各個時代的各種書體,均可入印,并在文字學自身規律的導引下,進行了更為隨意的損益變化,以適配章法的需要。于古于今,這當是“篆”的含義所在。秦磚銘文
印章作為今日篆刻的母體,產生于古代,以用篆書最為多見,且又先書而后刻,約定俗成而稱為篆刻,倒也合于情理,只不過太嫌簡單化了。由前面敘述可知,篆刻之“篆”并非單指書體,而是包容了篆法、章法甚而刀法的處理意識,是篆刻之所以能為藝術的根本。由一個字的損益變化,到入印諸文字間組合關系的處理,是篆刻藝術創作中立意為象的過程,不可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就印章的時代特征而言,首先是入印文字問題。先秦印章所取用的諸國文字基本上是直接入印的,損益變化能少則少,但仍需進行書寫安排,單個字主要是位置和字的大小問題,多個字則是組合關系的問題。為達到實用目的的要求,書篆人會盡量簡化入印文字的筆畫,使筆畫繁多的字因簡化而更加清晰。當然,這也是“文字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以依照人們“以趣約易”的心理作用而進行演變的規律使然。對所選入印文字的變化使用,便是“篆法”的意義所在,否則便是篆書了(這種變化,在于對原有字體的筆畫間關系的調整,以及個別筆畫長短處理及走勢的調度)。先秦璽印因受其時代形制的限制,除特殊用途印章(如烙馬印),大多印面偏小。為能清晰便識且省簡筆畫,這是一個必然的措施。然而就其時代的文字特征而言,畢竟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印章的風格傾向。秦漢印章也因字體的衍進而逐步與時代同步,為了方便,也為了統一,整理而制定出“摹印篆”和“繆篆”。這兩種專有字體的定形以及與當時通行書體之間的關系,便形成了秦漢印章獨特的、不同于其他時代的個性特征。當然也與其同時代的其他形式的篆書刻品不同,如嶧山刻石等??瘫?、刻石必遵通行書體而絕無變化,一旦入印則必須變化,這便是現實客觀存在的對“篆書加雕刻,即為篆刻”一說法的批判。明清間幾位卓有建樹的大家,以及近代的齊白石,無一不是先在篆法上有突破,而后才形成獨具風范的個性特征的。這應該是“篆法”與篆書應有的差異與區別。 秦小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