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池瑜/文
摘要:黃慎作為揚州八怪之一,往返于揚州福建之間,以出身貧寒的職業畫家身份進行創作,作品多描繪底層人民生活和道教人物形象,具有“疏狂”的性格特征,其草書的自由灑脫運筆和意趣,融合在他的人物畫和花鳥畫中,為清代人物畫開創新風。黃慎繪畫的書寫性表現特征,將人物畫和寫意花鳥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他疏狂的性格,寫意的美學境界,加之他以草書自由揮寫之運筆方法入畫,構成了他后期人物畫和花鳥畫的獨特風格,完成了從“寫真”到“寫意”的大轉變,奠定了他在清初繪畫史上的地位。
關鍵詞:黃慎;清初書畫家;寫意人物畫;以書入畫
有錢能使鬼推磨
黃慎是清代著名書畫家,特別是在人物畫創作中獨樹一幟,取得突出藝術成就,為清代人物畫開創新風。黃慎生于1687年,他在《述懷》詩中說“天中節序唯建午,丁在卯兮誕降初”,詩中“丁卯”為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他是福建寧化人,字恭懋,后改字恭壽,號癭瓢。據陳壽祺《福建通志》,黃慎享年八十歲,于1766年卒?!妒鰬选吩娭羞€說“嗟哉父死洞庭野,我母鞠育如掌珠”,其父是一位普通知識分子,黃慎幼年時,他飄零湖南去世。黃慎少年時在母親的撫育下成長,“母也寄殘疴,午夜歷冰霜”,一家人過著艱辛貧困生活。黃慎為了生存和維持家庭生活,決心學畫,“又念惟寫真易諧俗,遂專為之。已旁及諸家,差解古人法外意”(《蛟湖詩鈔》,王己山序)。
黃慎十四歲左右學畫,至十八、九歲時,感到進步不大,經友人點悟,認識到學畫如不薰習詩書,有士大夫氣韻,只是一畫工伎倆耳,并認識到詩文修養對作畫的重要,“能詩,則畫亦不俗”?!坝璁嬛还ぃ瑒t以予不讀書之故?!秉S慎開始發奮讀書,“十年容類打包僧,無怪秋霜兩鬢鬅;歷盡南朝多少寺,讀書頻借佛龕燈”。[1]黃慎白天習畫賣畫,晚上寄宿,借佛前的燈光讀書,用功極致。所讀之書,包括《毛詩》、《三禮》、《史記》、《漢書》,及晉宋間文章、唐詩等,這樣使他的詩文經史修養得到很大提高,這自然要影響到他作畫的境界。同時他也苦練書法,將書法用筆運用到繪畫創作中,使書畫兼善,相得益彰。而在繪畫創作中,除人物畫外,于昆蟲草木四時榮枯,歷代制度衣冠禮器,山水景物自然風光,他都仔細觀察,并加以表現,所以他在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黃慎早期還向同鄉著名工筆人物畫家上官周學畫,打下造型基礎;由于家境貧寒所以他關注下層普通勞動者,他的人物畫作品體現了深切的人文關懷。黃慎性格脫落,心地自清,衣衫褊褼,不計利祿,沈儋稱道“我友黃大癡,最愛是疏狂”。
黃慎后來到揚州作畫賣畫,成為“揚州八怪”重要的代表畫家,和揚州八怪其他畫家一樣,在繪畫創作中追求的是不同于清初正統派“四王”的畫風,而具有創新精神。他曾往返于揚州福建之間,“疏狂”的性格特征也體現在其作品中,他草書的自由灑脫的運筆和意趣,融合在他的人物畫和花鳥畫中,特別是人物畫的衣褶,用流暢的線條書寫,生動自然,花鳥畫中花草樹木用線飛動翻卷,自由奔放。黃慎繪畫的書寫性表現特征,將人物畫和寫意花鳥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仕女圖
黃慎出生于福建寧化,屬閩西汀州府所轄。康熙至乾隆間,閩西產生了一批著名畫家。明清間,閩西北與浙、吳地區商旅往來頻繁,浙派、吳派畫風亦先后影響閩地畫家。清初在畫壇興起了閩西畫風,產生較大影響。閩西雖為山區,但地處閩、粵、贛三省結合部,緊鄰贛南與粵東地區,是福建在經濟和文化上與外省交流的重要地區。重鎮汀州所處閩西,汀江是閩西最大河流,汀州地處汀江上游,是客家搖籃。魏晉以后,為避戰亂,中原漢民曾三次遷徙入閩,其中部分人沿汀江兩岸定居,保存中原漢文化傳統。汀州有悠久的歷史,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畫家輩出,汀州府所轄長汀、寧化、上杭、武平等縣邑,在清初出現的名畫家有長汀的上官周、上杭的華喦、寧化的黃慎、武平的李燦等。閩西畫壇的畫家,雖也有如伊秉綬這樣的士大夫文人書畫家,但主體為布衣出身的職業畫家,畫風多汲取文人畫的筆墨情趣,同時融合民間藝術的特點及民間審美趣味,創造出雅俗共賞的繪畫風格。
黃慎少年時因父突然亡故,未能走上讀書入仕的道路,只能“以畫謀生,良非得已”。他可謂清貧一世,漂泊半生,到歸老還鄉時,仍是“癭瓢蓑衣一車書”。他作為職業畫家,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黃慎所處的時代雖為“康乾盛世”,但他在基層看到了社會弊端和勞動者的疾苦,是一位具有社會正義感、同情下層勞動者的畫家,如他的四言詩中有“黃犢恃力,無以為糧;黑鼠何功,安享太倉”[2]。他把勞動者比為“黃犢”,將剝削者喻為“黑鼠”,形象地表達他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和抗議。此外他性格灑脫隨和,雷鋐在《蛟湖詩鈔》序中說:“山人(黃慎又號癭瓢子,癭瓢山人)性灑脫,無城府,人多喜從之游?!边@一性格特點亦多體現于他的人物畫創作中。
草書七律詩
《揚州八怪繪畫存目》中,著錄黃慎繪畫作品七百余件,其中人物畫三百余件。黃慎的人物畫題材多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仙道、仕女和底層勞動者,如漁夫、纖夫、乞兒、貧僧、市井貧民等。他的人物畫風格經過了由工細到小寫意再到大寫意的演變過程。他學畫從寫真開始,因為為人寫真,為人畫像,是可以“諧俗”,為適應老百姓的趣味和需求,這樣作畫可以賣點錢,補貼生活,“遂專為之”。由此可見,他曾專攻寫真畫像之人物畫,掌握一定人物寫生象形圖真的技巧。同時有可能向上官周學習過人物畫。上官周、華喦、黃慎被譽為清初“閩西三杰”。上官周(1665 —— 1750年后),長汀南山官坊人,布衣出身,比黃慎長22歲。他熟悉歷史掌故,晚年杰作《晚笑堂畫作》,描繪從漢魏至元明一百二十位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有明君惠后、將相名臣、忠孝烈士以及文人學士、高隱仙佛等。查慎行題上官周《羅浮山圖》有言“上官山人今虎頭”,將上官周比之為顧愷之。上官周是繼明代唐寅、仇英后,別樹一幟的清初重要的人物畫家。其作品風格承續人物畫傳統用線造型的特點,同時又受晚明陳洪綬用筆的影響,所刻畫的人物形神兼備。清代張庚對上官周評價則有保留意見:“有筆無墨,尚未脫閩習也,人物功夫老到,亦未超逸?!?/p>
清徐承烈著《聽雨軒筆記》謂,黃慎“少學于同郡上官周”。黃慎或于清涼道人所言曾拜師學畫于上官周,或沒有面授于上官周,但也臨摹學習上官周的畫風,受到上官周的影響是肯定的。黃慎創作于1720年的《西山招鶴圖》,畫一位白發高士仰天揮手,招鶴歸來,其形態與上官周《玩笑堂畫傳》中所畫的柳宗元的造型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新的表現,這說明他曾參考上官周人物畫法,并作新的創造。今藏中國美術館的上官周《人物故事圖冊》畫廬山白蓮社中陶淵明和謝靈運的故事,人物臉部刻畫準確,表情各異,服裝衣紋用線流暢舒卷,線條表現力很強。黃慎雍正五年(1727年)所繪的工筆作品《八仙圖》在線條運用,臉部造型方法上亦是受到上官周之影響。雍正十二年(1734年)黃慎創作《東坡玩硯圖》時已有47歲,技法已很嫻熟,個人風格已經形成,但從東坡臉部形象刻畫來看,仍可看到上官周《人物故事圖冊》的影響,其劍眉、眼睛、胡須及整體臉型塑造,都師法上官周。但黃慎又能進行新的創造,除手捧寶硯,專注品鑒的神情外,其著大袍用頓挫有致、揮寫自由的書法用筆線條畫出,這已不同于上官周用線中的精微的游絲描和鐵線描,而是一種書寫性的快速用筆而成的書法線條,反映了黃慎在人物畫中保留精細刻畫人物臉部表現的早期方法,同時又強化書寫性線條運用這種灑脫奔放的大寫意方法。
書法入畫在黃慎繪畫創作中起到關鍵作用。自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書畫同體”“工畫者多善書”“書畫用筆同法”后,畫家們更加有意識地將書法用筆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元代趙孟頫提出“方知書畫本來同”后,文人畫家以書入畫成為時風。清代揚州八怪也十分重視書法在繪畫創作中的作用,且“八怪”書法,面目各異。如金農自創“漆書”,革新楷隸,畫中題款別具一格,鄭燮以八分書與行楷相雜糅,自稱六分半書,“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汪士銓詩),黃慎師懷素,在人物與花鳥畫創作中用狂草筆法書寫,人物衣褶飄逸翻飛,花卉草木運用草書寫意,自由生動,生意盎然。汪士慎善分書,李鱔、李方膺書法蒼勁樸拙,高翔工篆書,羅聘之字似銀鉤鐵劃,他們的書法和繪畫可謂水乳交融,書法成為他們各自風格特點的有機組成部分。
草書軸
黃慎早年曾苦練楷書,從他早期人物畫作品《洛神圖頁》中約四分之一畫面用楷書書寫《洛神賦》中一段原文,可以看出其書寫工整而又靈動,早期研習書法的目的在于題款,及將書法用筆之力度運用到人物畫的線條表現中。黃慎楷書上追鐘繇,糅合章草筆意,樸茂之中見靈動。此題詩賦與神女形象工細畫法十分貼切。黃慎后來著重研究和臨寫草書,他從漢晉章草入手,再到唐代張旭懷素的狂草,并對“二王”的行草,都悉心研究,他的草書亦風格獨具,個性強烈。濟南市博物館藏黃慎《書畫冊》,被贊為“妙品”,一邊是草書,一邊是山水畫,相互映襯,書畫兼善。其書法構圖有如繪畫經營,開合有章,疏密有致,點畫頓挫開張有度,其作品點畫自由運行,與線條勾勒飛動,構成一幅幅如點線組成的抽象畫面,同山水畫書寫性用線組成的山體景物相得益彰?!洞阂寡缣依顖@序》筆起龍蛇,氣勢若虹,《草書軸》等作品,書寫節奏感強,點畫線條或連或斷,快慢提按形成節律,流美暢快而又合度有致,其草書神采閃爍,是妙品佳作。黃慎將詩書修養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形成其繪畫的書寫性表現特征。許齊卓在《癭瓢山人小傳》中說到:“顧山人漫不重惜其畫,而常自矜其字與詩。章草懷素,張之壁間,如龍蛇飛動?!笨梢婞S慎對自己的詩和書法作品是十分看重和珍惜的。
天津市楊健庵先生所藏《黃癭瓢人物冊》是黃慎早期人物畫珍品,是黃慎早年從福建到揚州之前所作,其中《洛神圖》《郭橐駝種竹》《漂母飯信圖》等,畫法工細,行筆一絲不茍,是早期工細人物畫的代表。這組作品中大多款署“黃盛”,說明黃慎早年曾用“黃盛”,后將“盛”改為“慎”。[3]這組作品一定程度上受到上官周工細人物畫之影響。黃慎亦喜歡描繪市井平民的生活狀態,如《絲綸圖》《漁家樂》《漂母飯信圖》《家累》《有錢能使鬼推磨》(圖1)。此外這組作品中亦有表現豪邁放達的文人學士,如《西山招鶴圖》《陶令重陽飲酒圖》《琴趣圖》,已顯示出黃慎晚年揮灑自由的奔放風格,有的甚至開始運用潑墨,如《陶令重陽飲酒圖》中的酒壇即運用了潑墨方法。
中國早期畫論中,即有繪畫要“應物象形”“存形莫善于畫”之說,《廣雅》中有“畫,類也”,《爾雅》中有“畫,形也”,張彥遠認為繪畫可以“備其象”“載其形”。宗炳論山水畫是“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但另一方面,中國畫論中也受詩歌和音樂理論的影響。我們古代詩論講究“詩言志”,“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樂論中有樂生于心和“情動于中而形于聲”之說,繪畫理論在強調興成教化道德功能的同時,也強調暢神娛志的作用。蘇軾“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將繪畫的創作與品評標準不局限于形似,還應以形寫神,表達主觀意緒與情感,人物和景物都要達到氣韻生動。所以中國繪畫美學既有寫實象形之傳統,亦有抒情達意之基礎。黃慎對這二種繪畫精神傳統都能曉悟,他在早年掌握工細方法后,開始向“粗筆”方向著力,創造寫意人物畫和花鳥畫。
八仙圖
黃慎的寫意人物畫與花鳥畫有獨特風格,由于黃慎早年有“寫真”和工細的造型功力,所以他的寫意人物畫和花鳥畫,與那種無節度的狂寫不同,其基本造型、人物輪廓、比例、花卉自然形狀,都不失其真。此外,他將草書用筆運用到人物畫和花鳥畫中,形成獨特的線條飛動,點畫頓挫,使畫中形象具有線條運動之節奏感,賦予畫面一種靈動的生命運動和生命節律的形式與精神。黃慎自己在其花卉冊頁的題詞中說:“寫神不寫貌,寫意不寫形?!边@表明他繪畫創作成熟后,開始追求更多的神采與意趣,而不僅僅局限于精工細致與外形畢肖。“疏狂”奔放的性格和往返賣畫的自由創作,是他追求寫意風格的內在根源;寫意的美學境界,加之草書的自由揮寫運筆方法,構成了他后期人物畫和花鳥畫獨特風格,完成了從“寫真”到“寫意”的大轉變,也奠定了他在揚州八怪及清初繪畫史上的地位。
黃慎的好友鄭板橋用詩概括黃慎所追求的畫風和藝術精神:“愛看古廟破苔痕,慣寫荒崖亂樹根。畫到精神飄沒處,更無真相有真魂。”
黃慎開始學書法,是從楷書入手。他臨寫鐘繇,可謂得楷書正法,為他后來的書法創作打下良好基礎。謝堃《草春堂集》記載說,黃慎“初至楊郡,仿蕭晨,韓范輩工筆人物,書法鐘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于是閑戶三年,變楷為行,變工為寫,于是稍稍有請托者。又三年,變書為大草,變人物為潑墨大寫,于是道之大行矣。蓋揚俗輕挑,喜新尚奇,造門者不絕矣”。謝堃的這段評論,說明黃慎書法風格的變化同畫風的變化有內在同一性,即畫風從工寫到寫意到潑墨,對應書法從楷書到行書到行草再到大草。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的書法形式對形成繪畫風格及其嬗變,也起到一定作用,或者說,書法用筆及形式影響到他繪畫創作的方法與形式。
攜琴仕女圖
由于是以謀生為目的與人畫像,所以寫真是主要方法,因而早期繪畫是以工寫見長。黃慎楷書學鐘繇,可謂起點高,鐘繇是楷書的鼻祖,王羲之等都認真研習過鐘繇,后世將鐘繇與王羲之并列稱為“鐘王”。庾肩吾在《書品》中將鐘繇書法列為上品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贊為“神品”,“真書絕世”?!缎蜁V》認為鐘繇是“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鐘繇的書法神采明朗,結體平穩,筆力均勻,方正端莊。黃慎受鐘繇楷書影響,亦形成方正平緩,瀟灑利落的風格。他將楷書用于繪畫創作中,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將楷書精細的筆法精神用于工整人物畫中,幫助形成工整人物畫一絲不茍的形式;二是用小楷進行畫中題款,使款識書法嚴謹風格同繪畫中的工細風格相統一,加強畫面形式美的生成。如他畫的《洛神圖》,洛神在波濤翻滾的水面,凌空移動,長裙及飄帶隨風飄卷,人物形象與服裝都畫得工細婉麗,運用游絲描刻畫人物和服飾,線條細勁富有彈性并具有節奏起伏感。畫面約四分之一右上空白處,黃慎用小楷抄寫《洛神賦》詩文,工整端麗,猶如洛神形象的心靈抒寫,畫面形式統一,詩書畫三位一體,書法對幫助形成畫面形式,起到很好的作用。另一作品《仕女圖》(圖2)作于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時年黃慎48歲,中年畫風成熟期,總體畫風已是兼工帶寫,女子臉部刻畫較細膩,服裝線條流暢而有節奏,且粗細濃淡恰到好處。女子表情懷春傷意,具有哀婉之姿。畫面右半邊,用小楷書寫十首詠此仕女的詩歌,“輕風萎地春花晚,明月當天繡戶涼”?!耙蛔允捓山泟e后,舞衣閑疊合歡床?!北憩F舞女相思惆悵之幽情,小楷題詩筆筆端莊,字形方正,富有張力,在畫面人物形象線條運用及小楷書寫上,均體現出了“骨法用筆”之法則。中年后,雖然黃慎以行書和草書見長,但有時也用楷書題款。如雍正十三年所作山水人物冊中《楚邱先生見孟嘗君》,亦用楷書題款,與畫中形象莊重氣氛相統一。在雍正十二年所畫的紀游山水圖冊中,亦多用小楷題款,增添山水畫中肅穆靜謐之意境。
黃慎自來到揚州后,其繪畫進一步形成大寫意風格,這在他的人物畫和花鳥畫中尤顯突出。在書法研習中,他在楷書功底較好的基礎上研習行書和草書。他主要學習章草和唐代張旭、懷素的草書,將臨寫章草懷素書風和創作行草作品,張掛在壁間,如龍蛇飛動。有時黃慎甚至更重視自己創作的詩與書法,珍惜詩書超過了他的繪畫。
黃慎的草書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基于章草重于篇章、布局整體感的小草,字字獨立,點線交代清晰,字形圓中見方,筆畫閑散成趣,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特別是用點較多,以點線造型,用各種不同的圓點、長點、橫點及斜點加線條組成字形,賦形平衡。這類小草,在安徽省博物館所藏的斗方中有幾幅是其代表。黃慎草書的這種風格時有將他的楷書和章草用筆融入其間,因此有樸茂端莊之雅氣,特別是他注重運筆之斷、隔與連線的把握,點線結構對比對稱呼應成篇,這是一般草書者達不到的,似乎將作畫的“經營位置”運用到書寫的字章結構之中。黃慎草書的第二種形式,即大草。黃慎書法從楷書到章草和小草,再到大草,他對“顛張狂素”著迷,他將“章草懷素,張之壁間,如龍蛇飛動”。這是說他追摹和創作章草和懷素書風,掛在墻壁,其勢如龍蛇飛動。晉代書法家索靖《草書勢》中,形容草書的審美形式,“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蟲蛇糾繆,或往或還”。所謂今草,不同于章草,其特點是字之體勢一筆而成,血脈不斷,氣通隔行。黃慎的大草之代表作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所書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其文敘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在陽春煙景中,和堂弟們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此情景中,還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當罰金谷酒數。此序文論天地陰陽人生,幽賞醉月,佳詠舒懷,浪漫飄逸,豪放肆意。黃慎得其文意,寫其精神,用大草勁書李白此序文,一氣呵成,氣脈貫通,方圓結合,倚正相依,筆斷氣連,風格勁爽豪邁,是草書中神妙之品。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上海市博物館藏《草書七律詩》(圖3),南京博物院、無錫博物館藏《草書軸》(圖4),也是黃慎大草的代表。
柳條雙鷺圖
黃慎將書法用筆運用到繪畫創作中,形成其書寫性繪畫的表現方法。書法用筆及書寫性特征在黃慎繪畫創作中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將行草書法用筆及題款同花鳥畫靈動的枝葉書寫結合,形成生動飛揚的形象;其二,運用書法用筆節奏和快慢提按,形成人物畫造型中的線條表現力和頓挫節律感,增強人物服裝線條的審美表現力;其三,將山水、花鳥、人物畫中的潑墨和書法狂草樣式相結合,增強繪畫大寫意的形成美感。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黃慎所繪十二開《花卉圖冊》,應是黃慎中晚年所畫。其花卉造型用草書般筆法,快速書寫,如圖冊之四,枝葉迎風飄灑,自由奔放,再題“華濃帝子結霜晨”詩句,用草書在花草的右邊和下邊,從右向左展開,書畫相生,以書入畫,形式統一,堪稱書畫結合之佳作。圖冊之三、之五,用曲線筆畫,大筆寫出枝葉,再勾出花朵,畫面留空較多,再用草書題識,虛實相生,書畫相映。圖冊之十二,用淡墨細線畫出梅枝,串點梅花,畫的右邊草書題詩,線條細勁,和畫中梅枝融為一體,天衣無縫,風格飄逸,可以說黃慎草書題識入畫,及草書用筆造型,幫助他的花鳥畫形成逸品特點。首都博物館藏黃慎扇面《花卉》,三分之二畫面是二段狂草,扇面下方寫意花草,奔放鮮活,似乎是另一種象形草書。云南省博物館藏《詩畫冊(九開)》,所畫花草,雖也舒展自如,但比上海博物館所藏《書畫圖冊》的花卉用筆,行筆稍穩和慢,因此花卉形象較清晰和準確。這一特點和黃慎在畫中題識的行草用筆速度和較平和的心境,恰好一致。這種狂草書法特點,黃慎還運用到山水畫的樹木造型中,廣東省博物館藏黃慎《紀游圖(八開)之八》,故宮博物院藏《山水人物冊(十二開)之二》,創作年代分別為1734年和1735年,均畫寬闊平野、河泊、汀渚,數棵樹立于坡岸,樹枝用奔放的線條畫出,勁健有力,運筆速度有如狂草。揚州博物館所藏《蘆雁圖》,蘆葦用濃淡對比的墨色長線條寫出,尤似行楷中撇捺之長鋒利劍,其橫斜穿插,恰如草書連筆轉折所顯現的畫面構成效果。以上所述是黃慎書寫性繪畫的第一個特點。
黃慎以草書用筆方法或草書創作心態入畫,有時還表現在借酒作興,以達到迷狂精神狀態,然后趁興快速作畫。許齊卓《癭瓢山人小傳》中記載,黃慎的朋友向他索畫,黃慎“急索酒,力固不勝酒,一甌輒醉。醉則興發, 濡發舐紙,頃刻颯颯可了數十幅”(見《揚州八怪詩文集》,第二集,許齊卓《癭瓢山人小傳》)。這說明他酒醉作畫,速度之快,進入“顛張狂素”之書法狂草精神境界,傾刻間就能創作幾十幅作品,創作激情亢奮,下筆如有神靈附體,靈感泉涌,簡直是繪畫創作中的“急就章”。他此時的精神狀態,“酒酣興致,奮袖迅掃,至不自知其所以然”,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無為而為,無法而法的創作心境。黃慎以草書入畫的方法及創作態度,可以說,正體現了他豪放不羈,豁達率真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胸襟。
第二個特點是將骨法用筆之書法線條運用到人物畫創作中,具體表現在對人物服裝衣褶的刻畫中。
黃慎于雍正五年(1727年)及次年創作的兩張絹本設色《八仙圖》(圖5),臉部刻畫工細,服裝也很規整,但長袍用墨線勾勒已帶有一定的書寫性。他在工細人物畫中,主要通過服飾線條的轉折造成的節律感和線條的流暢舒展,體現用筆的書寫性特征。另一方面,在純粹水墨人物畫中,他更加注重書寫性特征。1724年創作的《攜琴仕女圖》(圖6),仕女翹臀回眸攜琴前行的動感,正是通過白色長裙書寫性現象的運轉體現出來。1729年創作的《紉蘭圖》,畫一手持蘭花直立女子,其長發與長衫上長短曲直相間的豎線,勾勒出人物的幽思與閑雅。黃慎1735年創作的《山水人物冊(十二開)之十一》(故宮博物院藏)其姿態與《紉蘭圖》相似,但臉型和發型畫得更加細膩,服飾收拾的也更加整潔,線條舒展更有彈性和表現力,是寫意仕女畫的精品。
黃慎還將草書用筆運用到人物畫創作中,形成大寫意奔放豪爽的形式特征。如1731年所畫《鐘馗圖》(南京博物院藏),鐘馗彎腰戲逗小童,小童伸手去要他正啃著的石榴,鐘馗的滿臉胡須及蓬松的頭發用彎曲的細線畫出,向后飛揚,寬大的袍子則用粗黑的線條大筆揮寫,看似潦草卻極富張力,那種夸張的長袍大袖,呈現出鐘馗的闊達性格力量。廣州美術館藏1731年黃慎畫的另一張《鐘馗》,同年所畫《人物圖》,均用較為均勻的長線條大筆畫出長袍,書寫中呈現出大寫意風格。黃慎受到民間信仰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心清性篤”,他以老子的少私寡欲,抱樸返真及莊子的“心齋”“集虛”思想修煉自己,時而解衣盤礴,談玄道古,時而靜坐默思,無意于畫,據說他對道教吐納引導養生之術還頗有研究。對道家思想的熱愛及對民俗文化的熟悉,使他多選擇道家人物進行創作,如八仙、何仙姑、鐘馗等。特別是放達形象之鐘馗是他喜愛的典型形象,僅博物館收藏他畫的鐘馗形象就有近十張。泰州博物館所藏1737年黃慎所畫《鐘馗圖》,鐘馗雙手捧一花瓶,寬大長袍用粗細相間大筆線條勾畫,將直線、曲線和折線根據服裝形狀隨機運用,線條剛勁有力,很好地塑造出鐘馗剛正強悍的性格特征。揚州博物館藏1755年所作《鐘馗圖》,此時黃慎已68歲,鐘馗幾乎占據整個畫面,人物頭部畫得較細致,怒目圓睜,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大袍裹著的身體,由大筆寫出,宛如聳立的山體,巍峨屹立,威力無限。這些鐘馗形象可以說是大寫意人物形象的代表佳作,也是黃慎人物畫風格與形式的標志性典型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書法線條的書寫性特點幫助黃慎形成其形式特征。
此外,黃慎對書寫性線條的運用,還十分注重其動勢表現。廣東省博物館藏《山水人物冊(十一開)之二》,畫西山招鶴題材,老人的衣裳由向后飄舉的線條構成。《蹴鞠圖》描繪觀者凝視蹴鞠的嚴肅神情,和二位蹴鞠者跨步動勢,其轉折飄逸的服飾則加強人物的動感。黃慎善于通過線條走向頓挫變化表現運動感和節律感,其代表作還有《麻姑獻壽圖》《壽翁圖》等,這些作品充分發揮線條書寫性在人物造型中的作用,而中華民族特具的男女服飾之流暢線條和褶帶,正好為書法線條描繪創造了對象。根據書田居士在黃慎《楊柳莊院圖》上跋語說“少年學李伯時”,即黃慎在少年時臨習北宋畫家李公麟作品,李公麟人物畫線條審美表現力極強,這對黃慎重視線條有一定影響。此外,就是黃慎學習書法,掌握書法用筆多力豐筋之規律,將書法線條的審美表現力運用到人物畫創作中,增強作品的書寫性特征。
黃慎繪畫作品書寫性第三個特點,就是將墨韻或潑墨同書法線條并用,形成筆墨互映、相得益彰的審美效果。南齊謝赫《畫品》重視的是“筆”和“彩”,即“骨法用筆”“隨類賦彩”。色彩在晉唐人物畫中起到較大作用。到唐代王維推崇“水墨最為上”,五代荊浩《筆法記》“六要”為氣、韻、思、景、筆、墨,用墨代替了謝赫繪畫六法中的“隨類賦彩”之“彩”。墨成為唐宋以降文人士夫畫的重要繪畫語言。黃慎早先畫過工筆著色人物畫,后來主要從事水墨山水、人物、花鳥畫的創作,所以筆墨互用亦是黃慎創作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雙鴨圖
他在花鳥畫創作中,十分注意筆墨互用,如1755年創作的《梅花圖》,用闊筆濃淡墨色畫出彎曲遒勁的梅樹干,再用直線和曲線畫梅枝梅花。首都博物館收藏黃慎長卷《墨筆花卉卷》,用深淺變化的墨色畫出牡丹、荷花等,特別是所畫梅枝與梅花、筆法老辣遒勁有力,轉折穿錯的梅枝和墨色點染枝干,極富雅韻。黃慎常常在畫水鳥、花莖、花葉、樹干時,運用濃墨書寫,成為畫中的主筆,其他景物則用淡墨和較細線條畫出,形成對比。如《柳條雙鷺圖》(圖7),兩只鷺鷺用淡墨畫出,它們正在尋食,岸邊柳枝則用重墨大筆畫出。《雙鴨圖》(圖8)中鴨頭和背用濃墨,翅膀用淡墨,蘆草上輕下重,草尖部用淡墨,草下根部用濃墨,加之水鴨戲水動態,整幅畫情趣十足。無錫市博物館藏《人物山水花卉圖冊(十二開)之十一、十二》即使獨立折枝花,也充滿生機,運用重墨幾大筆畫出花朵或花葉,然后用輕筆細線勾勒出花卉或長葉,使之對比生趣,墨與線顧盼有情?!队耵⒒▓D》中,白花墨葉相互襯托,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傳達出玉簪花之生機勃發,自然天成,畫面的下半部用草書題款,使書畫相生,品位高潔,風格灑脫。云南省博物館藏《詩畫冊(九開)》小品花卉,生動成趣,如得天機,真可謂筆精墨妙,達到逸品之境界。
黃慎亦畫過山水冊頁及獨立成幅的山水畫,根據李萬才先生考評所述,黃慎有近百件山水畫[4]。他作山水畫較少,原因是市場上民眾不大喜歡購買山水畫,黃慎的山水畫是從米芾及倪瓚的作品中汲取營養,然后觀察自然,加以創造。他在山水畫中,充分發揮筆墨書寫的特征,創造清新自然的意境,其山水畫,多畫平野湖泊水岸,有時也畫突兀山峰。揚州博物館藏《夜雨寒潮圖》,天空鳥云壓陣而來,樹木用米點點染,坡岸河邊雨水浸濕,畫面寒氣襲人,夜雨連綿。濟南市博物館藏黃慎《書畫冊之四》,煙雨彌漫,似有米氏云山特征,墨暈顯出樹團,山峰用墨點排出,煙云清曠,為江南雨景?!稌媰灾摹?,煙霧空濛,湖心有一帆船,湖岸翹檐建筑隱約出沒在樹叢和煙雨中,遠方則水天一色?!稌媰灾摺罚嫅已虑捅谙乱恢荒敬^險灘,船尾船夫在用勁撐船,岸邊兩組人員在用力纖繩向上游拉船,場面十分緊張。山石險灘用點染皴擦畫出,并施青綠,山體錯落有致,遠近疊嶂,這張山水畫精心構架,可謂佳品。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畫于1734年的《紀游山水冊(八開)之四》,運用他在人物畫中畫長袍的豎畫直線來勾勒山體,用濃淡有別的線區分山之前后,山壁下面是平靜的江水。此畫全用線條寫出,用線構筑起山石體積和山峰,簡直可以說在“寫山”,這是少見的用線條“寫”出來的山水畫。這一方法也體現在《紀游圖山水冊(八開)之七》的造型中,只是此畫拉得更近,近處的河流壓縮了,畫面線條加密了,多是以豎線為主,但線條運轉書寫性更強了,這可以看成黃慎以書法線條寫畫山水的一大創造?!都o游山水圖冊之三、之五》可能受到倪瓚一河兩岸構圖的影響,但一般來說倪瓚是用立軸構圖,而黃慎用的橫構圖,這樣左右兩邊伸展就有更多空間。畫的近景坡岸有如同草書筆法快速畫出土坡或山石,河水畫得不寬,對岸山體平緩而出,隱現推向遠處。這樣運用橫構圖描繪一河兩岸是對倪瓚山水畫新的發展。
在人物畫中,黃慎是以線條勾勒為主,但也注意墨色運用,形成有氣有墨的形式語言。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黃慎《來蝠圖》(圖9)、《醉鐵拐李圖》,前者以飛來蝙蝠作為“來?!薄案5健敝笳?,兩位老者翹首看著蝙蝠飛來,除常用線勾勒形象外,也用墨染腰帶、肩膀、肘彎處,增加塊面與線的對比;后者則用粗線勾勒外形,然后用淡墨加少許石綠傅染服裝,形成線面結合,增強造型語言的豐富性。在《南極老人》與《壽星圖》中,他在對老人長袍描繪中,在袖口和折口表現中,將線擴展為面,就像虎皮蘭一樣飄舉而下,用草書連筆向下運轉回旋之法,增強畫面書寫性特征。無錫市博物館所藏《鐵拐李醉眠圖》,由于鐵拐李側身橫臥,黃慎改變了畫站立的人物慣用豎線條的方法,而為了表現鐵拐李和衣而臥的團面圓形效果,他用墨團塊面為主造型,改用淡墨粗線來收拾邊線,鐵拐李醉酒入睡,臉部像黃慎的其他人物畫頭部刻畫一樣,畫得較精細,并用赭石輕染臉部額頭,頭邊還畫一酒壇。此畫突出特點是,闊筆揮灑,畫出臥姿,將鐵拐李放達無羈、飄蕩隨緣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幅作品是黃慎大寫意人物畫中的杰作,可與南宋梁楷《布袋和尚》媲美。這些獨特作品和表現方法,形成黃慎強烈的書寫性繪畫風格特征。
來蝠圖
參考文獻:
[1] 黃慎. 感懷[M]//蛟湖詩鈔-卷一.
[2] 黃慎. 雜言[M]// 蛟湖詩鈔-卷一.
[3] 劉綱紀. 《黃癭瓢人物冊》初探[M]//上海書畫出版社. 朵云.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
[4] 李萬才. 黃慎生平事略及其藝術成就[M]//黃慎.黃慎書畫集.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前言.
(原載于《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