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令是古人制定的,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節令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它還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上至帝王、下至民間百姓在不同的時節都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習俗。節氣文化反映出中華文化對于自然的尊重,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的觀念。讓我們從歷代書法名家的筆下,領略中國特有節令文化的魅力吧!
2019.2.4
戊戌年農歷臘月三十
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古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后,要賞賜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文征明《行書自作詩卷》描寫的是新年伊始皇帝舉行典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接春天到來,祈求豐收,回宮后賞賜群臣,大臣們都要進獻祝賀詩詞歌賦。
文征明書法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趣盎然,繼承了晉唐書法的瀟灑風致。他的書風往往流露出溫文儒雅之氣。文征明的書畫當時已久負盛名,因此遭人嫉妒、排擠,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后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
2019.2.19
己亥年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米芾對書法的布局、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見解,他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 他所謂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厭于人意”等,都是以傳統的標準來要求的。米芾的用筆特點是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主要是善于在行筆的過程中中形成飄逸的氣勢、沉著暢快的風格。
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米芾寫此書信是與同僚討論政務,寫信時窗外陰雨連綿,“草草”兩字顯示出他的心情恐怕也受到雨水的影響。
2019.3.6
己亥年農歷正月三十
正月啟蟄,言發蟄也。平靜書齋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蔡襄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 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學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蟄是氣溫回升,萬物生發的時候,蔡襄《蒙惠帖》中說,感覺天氣開始變得溫暖了,身體也非常的舒適,而且行動也很自如了。
2019.3.21
己亥年農歷二月十五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王羲之書法《蘭亭序帖》被歷代書家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是東晉最杰出的書法家,字逸少,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
古人在春分時候,天子舉行祭日大典,民間流行郊游踏青活動。王羲之就是在暮春時候召集了當時的名仕42人,在會稽山陰舉行了蘭亭雅集。王羲之在微醺的時候乘興書寫了《蘭亭序帖》,并描寫了春天的“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它本來是王羲之記錄雅集的手稿,沒想到流傳后世成為了“天下第一行書”。
2019.4.5
己亥年農歷三月初一
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叁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是因為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節日,這一天民間禁止使用煙火,只使用冷食,后來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的習俗。清初歷法改革,寒食節逐漸并入到清明節中。
《寒食帖》是蘇軾最為有名的書法名帖。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于凄風苦雨之中蘇軾寫下了《寒食帖》,詩詞蒼涼凄婉,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苦的心情。
2019.4.20
己亥年農歷三月十六
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
唐伯虎29歲高中應天府解元,對此事頗為自負,以為是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然而,科場案以后,唐伯虎卻遭受了接連的打擊和羞辱,備受昔日好友的冷落。此時他寫了多首關于落花的詩,暗喻自己的凄清冷落的境地。
唐寅的《行書七律詩軸》寫道,“櫻筍消除谷雨春”,意思是谷雨時節櫻桃和春筍正是結果上市的時候,在自己苦悶時可以有一絲的慰藉,也對人生有了些眷戀。
2019.5.6
己亥年農歷四月初二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夏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傳世作品中唯一的草書作品,筆畫雄強勁健,大多用方筆、折筆,顯得剛勁有力。點畫飛動曲折宛轉,氣勢連貫緊密相連,在草書中夾雜了行楷書,富于變化而有情趣。
《夏熱帖》是楊凝式酷暑中寫的一封短札,意思是天氣炎熱自己準備了“酥密水”,并且送給友人。酥密水是夏日解暑飲品,古時冬日鑿取冰塊,藏于冰窖之中,待炎炎夏日時取出,“積素冰于幽館,氣飛結而為霜”,既可降暑,又可冰鎮冷飲。
唐朝時酥密水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享用的,楊凝式官至太子太保就是太子的老師,酥密水也許是皇帝賞賜給這位重臣的吧。
2019.6.21
己亥年農歷五月十九
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夏日詩帖》書于北宋政和年間,流傳九百余年,現珍藏于故宮博物院。《夏日詩帖》是趙佶瘦金體代表作。瘦金書“金鏤之妙,細比毫發,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并于秋毫間。”瘦金體書法的高度藝術成就在此貼中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
《夏日詩帖》是趙佶自作詩,“畏日正長凝碧漢”描寫了夏日熱的有些可怕了,宋徽宗在宮女的簇擁之下到御花園稱量避暑。然而他對江山社稷的危機已經有所擔憂,“ 寂寞黃梅雨”也許就是他內心的寫照.“杯盤時欲對清流”中的清流是指涼亭旁清涼的湖水,還是他對于清正廉明大臣的渴求呢?
2019.8.8
己亥年農歷七月初八
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張旭字伯高,唐朝吳縣人,以草書著名,張旭草書、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這三絕可是唐朝文宗皇帝李昂頒布詔書御封的。張旭喜好飲酒,往往大醉后揮毫,或以頭發蘸墨作書,世人稱之為“張顛”。
他的狂草用筆如駿馬奔馳,倏忽千里,變幻多姿,貌似怪而不怪,用點線去表現奔放的思想情感。張旭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身個性,縱逸豪放之處,展現出大唐的盛世景象。
張旭《殘秋帖》寫道,“殘秋入洛謁明君”,說明此時已是秋天尾聲了,萬物蕭瑟,在這樣悲涼的秋季心情肯定也不免孤寂和悵惘,然而受到皇帝的找見在此到洛陽,面對人生的起伏,他奔放的筆觸讓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他的悲歡離合。
2019.9.8
己亥年農歷八月初十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董其昌號香光居士,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是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風格與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秋興賦》是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代表作之一,董其昌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六月在高麗鏡紙上乘興所書。《秋興賦》的文辭淡雅,描寫了田野里有歸來的燕子,沼澤地有低翔的鶻鳥,一派金色的田園景象。
董其昌正是有感于這篇文章,從對金秋時節的氣象描寫,表達了對朝中達官顯貴的蔑視和自己所處險惡環境的憤懣,從而堅定了辭官歸隱的決心。
2019.9.23
己亥年農歷八月廿五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紙本手卷。《中秋帖》于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希”。
王獻之幼年隨其父王羲之學習書法,后又學習張芝,在此基礎上,對前人書法進行大膽變革,創造出了不拘六書規范,務求簡易流便的“破體”。
《中秋帖》行書3行,共22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王羲之在《喪亂帖》中曾經提到“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是說王家南遷之后,在山東老家的祖墳被北方政權所摧毀。王獻之在中秋家人團聚的時候,想到自己不能回到北方修復祖墳而感慨萬分。《中秋帖》也《喪亂帖》也許是王氏父子二人對于家園故國的哀思之情吧。
2019.11.22
己亥年農歷十月廿六
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快雪時晴帖》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快雪時晴帖》被譽為“二十八驪珠”,與王獻之《中秋帖》、王洵《伯遠帖》被乾隆合稱為“三希”,且此帖列于首位。
王羲之晚年時,有感于社會的動蕩,毅然決然辭官追求隱逸自然的生活。王羲之寫信問候對方“想必您也身體舒暢吧?”接著他寫道“上次去拜訪您,結果沒有見到,很遺憾。等候回信的郵差已經要上路了。”
后人觀看《快雪時晴帖》讓人產生無限遐思,想必王羲之歸隱田園之后,看到雪后初晴時心情頓時大好。短短二十八個字,征服了乾隆皇帝,一生中多次觀賞,還忍不住將自己收藏專用的八枚大印加蓋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