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中國畫巨擘、著名美術(shù)史論家、美術(shù)教育家、美術(shù)鑒賞家郭味蕖先生的學術(shù)著作《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在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由北京榮寶齋出版社重新出版。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2018年 北京榮寶齋出版社出版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是郭味蕖先生歷20年時間完成的一部學術(shù)力作。自1937年作起,至1958年完稿,并于同年由中國古典藝術(shù)出版社出版。全書約32萬字,收錄歷代書畫家四千余人,著者旁征博引,鉤沉探微,校核考釋,巨細不遺,工程極其浩大。圖書出版后,郭味蕖先生又在書上作了批注,補充了新的內(nèi)容,并對一些錯誤加以更正,相對于原書來講,內(nèi)容更加豐富,資料性也更強。這本批注本一直珍藏在郭氏家族中。2018年是郭味蕖先生誕辰110周年,郭味蕖先生之子郭怡孮教授授權(quán)榮寶齋出版社將這本批注本影印出版,作為對這位畢生肆力于美術(shù)史研究的學者型畫家的最好紀念。
新版《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內(nèi)頁,紅字為郭味蕖先生增補手跡影印。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是現(xiàn)代第一部以編年體的方式著錄歷代書畫家的大型工具書,是現(xiàn)代美術(shù)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本著輯錄宋、元、明、清及現(xiàn)代已故書畫家生卒、年歲、重要事跡、代表作品等,理順了從公元960年至1957年間近一千年的美術(shù)紀事。其中“事略”部分,不僅包括書畫家的生卒年,還包括升遷居留記事及代表性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重要美術(shù)著述成書年代。文獻考自歷代史籍、碑傳集、墓志、年譜、年表、書畫史、書畫著錄、歷代各家詩文集、書畫冊、部分日文資料等,以及曾經(jīng)作者過目、著錄于其《知魚堂書畫錄》中的部分歷代書畫精品。作者在書中探賾索隱,對歷代書畫家生卒多有考證,其中很多至今仍為學界定論;對生卒、年歲不能確定者,列入附錄,為后學者深入研究提供了進一步考查的線索。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1982年
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二版三次印刷
著名美術(shù)史論家劉曦林評價:
它是現(xiàn)代第一部以編年體的方式著錄歷代書畫家的大型工具書。像這種屬于基礎性研究的工作,非博覽群書通曉書畫史者不能編,非史癖并精于條理者不能撰,非誠于學術(shù)且具犧牲精神者不能為,非對中華文明有強烈責任心者不能想,其中之勞動、所耗之心血可以想見而難以度量。
1960年代初,郭味蕖在家中治學
著名美術(shù)史論家薛永年回憶:
三、四十年前,只要研究美術(shù)史、從事書畫鑒賞,都離不開兩本書,一本是郭味蕖先生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中國古典藝術(shù)出版社,1958),另一本是徐邦達先生的《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5)。1960至1965年間,我在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史系學習的時候,徐先生的書還沒有出版,研究書畫家及其作品的重要工具書,就只有郭先生這本。
我要研究古畫,就必須有一本《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我們在博物館工作,具體研究到畫家,都要參考這本書,從中受益很多。
鑒于《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的學術(shù)地位和社會需要,1962年由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再版發(fā)行,其后多次重印;在香港、臺灣地區(qū)亦出現(xiàn)多次盜版發(fā)行。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1975年
臺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香港劭華文化出版社出版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見證了郭味蕖與黃賓虹、徐悲鴻之間的友誼。
黃賓虹墨筆山水 郭味蕖上款 知魚堂藏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的編著,得到了黃賓虹先生的指導和鼓勵,如郭味蕖在書的自序中所言:
自從1937年,編者在前北京古物陳列所主辦的國畫研究室任研究員時,便開始搜集我國書畫家的傳記碑志這一類的資料,并且經(jīng)常到黃賓虹先生處,學習中國美術(shù)史和書畫鑒別。當時黃先生就談到,現(xiàn)在關(guān)于研究書畫的工具書很少,歷代出版的書畫家傳記和著錄諸書,又多是略而不詳;書畫家的生卒歲年,和重要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也不容易稽考。他就希望我采用編年體例,編一部綜合性的書畫家年表,藉便檢查歷代各家的繼承關(guān)系和風格的沿變,并指示了我一些整編方法。我從這時起,便著手編寫這一部年表……
黃賓虹山水扇面 郭味蕖上款 知魚堂藏
郭味蕖是黃賓虹最為器重的學生之一,如郭味蕖三子、當代著名國畫家郭怡孮在回憶父親與黃老師友誼的文章中所寫:
父親就是自1937年起,直至黃賓虹老人去世,近 20 年中不斷向老人請教學習,師生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賓虹先生見這位來自齊魯古北海郡的學生,能通古今,東西兼長,人又沖和恬淡,自是喜歡。又見郭味蕖專心治學,方窮至理,并非一些青年畫者矜異立奇、浮躁求進,更認為是可成就之人。逐漸熟悉,得知父親是濰縣陳介祺(簠齋)家的姻親,陳是清代大金石學家,賓虹先生十分景仰這位先賢,見父親能親接簠齋遺物,繼承簠齋精神,進行文物收藏、考證和研究,更認為是難得之才;又得知郭味蕖為濰上五百年世家子弟,文脈承傳,祖上與周亮工、鄭板橋、趙之謙交誼很深,得翰墨丹青之靈韻,于是對郭味蕖寄予厚望。
鄭板橋墨竹拓片 畫贈郭味蕖祖輩
刻石現(xiàn)藏濰坊市博物館
黃賓虹深知濰縣金石書畫底蘊深厚,與郭家先輩亦早有交往。
作為文化世家,郭家祖輩治金石者二百年不絕。郭味蕖叔高祖郭祐之(1847-1912),號申堂,耆學耽古,搜羅三代秦漢璽印輯為《續(xù)齊魯古印攈》十六卷,存印一千一百八十四方,為印學名著。其中一方被譽為“印苑鴻寶” 的“昜都邑埾徙昷之鉩”為典型齊國官璽,尺寸之巨、形制之奇、印文之多,可謂世間罕有的奇珍絕品,曾令陳介祺、吳大澂十分艷羨。郭祐之歿后,家人曾持此印赴滬托黃賓虹謀售。
郭祐之舊藏“昜都邑埾徙昷之鉩”
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 郭祐之《續(xù)齊魯古印捃》鈐印本
叔曾祖郭恩堅(1862-1916),號聞庭,有《齊魯封泥考存》8 冊、《得壺山房印寄》2 卷存世。郭恩堅與黃賓虹、宣古愚、趙叔孺、黃少牧等同為上海早期金石書畫組織“貞社”成員,與黃賓虹最為友善,曾攜舊拓印譜二十四巨冊赴滬,與黃賓虹謀付梓行未果。民國初年由高劍父、高奇峰創(chuàng)辦、黃賓虹積極參與的《真相畫報》上,多次刊登郭恩堅所藏古畫古印,其中郭氏所藏清代學者桂馥《古松圖》,純用金石筆法,最為黃賓虹心折。
黃賓虹信札文章中,多次提到與郭恩堅(聞庭)的交往
正因為有此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學術(shù)背景,黃賓虹老人才積極鼓勵郭味蕖完成此項研究,并于1944年親為此書撰寫序言:
古人讀書皆有記錄,等身著作,無非日積月累而成。王伯厚《困學紀聞》,顧寧人《日知錄》,莫不朝斯夕斯,丹黃涂乙,取精用宏,卓然成家。知人論世,尤為讀書之要。味蕖學兄,博覽群書,旁搜藝事,出其平昔所輯《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見示,綱舉目張,皆能有條不紊。足徵劬學嗜古,鉅細不遺。荀卿有言:“其為人也多暇,其出人也不遠”。抗心賢哲,度越尋常,余于是編有厚望焉。甲申之夏,黃賓虹。
黃賓虹行書扇 郭味蕖上款
黃賓虹平生鮮為人作序,為學生著作撰序更加難得,其中更體現(xiàn)出老人的寄望。
黃賓虹山水扇 郭味蕖上款
1950年,經(jīng)黃賓虹先生推薦,郭味蕖持已近完成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等手稿和自己的書畫作品赴京拜訪徐悲鴻先生,徐悲鴻看后甚喜,當場答應為書稿題簽,并決定聘任郭味蕖入職中央美術(shù)學院研究部。他后來又在中央美院工作人員聘任核定表上親筆批示:
郭君對于中國遺產(chǎn)問題已有著作幾種,所涉頗廣泛,倘給予機會集中精力為之,當有成就。悲鴻。
徐悲鴻 郭味蕖合作《耄耋圖》
對此,郭怡孮有如下回憶:
記得是1950年,那年我十歲,父親帶我來北京。我的任務是抱一個大書包,書包中全是書稿,父親告訴我“要拿好”,于是我一路上書包不敢離手,后來才知道是父親所著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和《知魚堂書畫錄》,是父親毛筆手抄、母親親手線裝成冊的。
父親來京后即帶著畫作和著作,在大伯的陪同下去徐悲鴻先生家中拜訪。他們兩位談得特別投緣,悲鴻先生認為我父親的畫既有西畫功底,又能兼取各種傳統(tǒng)繪畫技法進行改進,不落前人窠臼,與他的藝術(shù)主張十分貼近,很是滿意。二人的談話很自然地轉(zhuǎn)到了花鳥畫創(chuàng)作問題,徐先生還極有興致地拿出新收藏的數(shù)幅任伯年的畫與我父親共賞。
當徐悲鴻先生看到《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手稿時,他細細地翻閱,仔細讀了黃賓虹先生為此書所作的序言,十分興奮,連聲稱贊這本現(xiàn)代第一部以編年體的方式著錄歷代書畫家的大型工具書。悲鴻先生當場答應為本書題寫書名,并約好翌日來取。
1950年代初,郭味蕖初入中央美院時所攝證件照
徐院長嘗言郭味蕖是他“最后用的一個人”,并言“中央美院缺你這樣的人”。后來又書聯(lián)相贈:
好風相從窈窕空谷,游鯤獨運凌摩絳霄。
味蕖賢兄得舊箋索書即錄舊集句。癸巳中元,徐悲鴻。
徐悲鴻行書聯(lián) 郭味蕖上款
1956年,《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即將出版,而徐悲鴻、黃賓虹兩位先生已相繼去世。郭味蕖十分傷感,他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的自序中寫道:
前蒙徐悲鴻先生題耑,黃賓虹先生撰序,今已相繼謝世,不及見本書出版。緬懷舊誼,不勝愴感。即以此編紀念二位先生。
1960年代初,時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花鳥畫科主任的郭味蕖攝于北京家中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記錄了郭味蕖晚年的奮發(fā)。
壯志不隨華發(fā)改 郭味蕖晚年用印
1969年底,“文革”中飽受沖擊的郭味蕖先生,拖著病體,被命“疏散”回鄉(xiāng),寓居在僅剩的一間七八平米的蝸廬。陪伴他的,除了老妻,還有從京帶回的十幾盆難以割舍的花木。從此他將家園稱為“疏園”,自號“散翁”。
“文革”中的郭味蕖先生
郭味蕖失意而不曾潦倒,他書聯(lián)“長揖謝時望,高歌掩敝廬”、“比岳家軍從天而降,如黃河水導海以歸”以自勵。
他寫信給二子綿孮:
我近中想些書看,苦手中無書……我手僅《年表》初印本一冊,二次印本,你處曾寄去否?如有,望寄我存念。《版畫史》我也無存,一并寄來也好。愿朝夕翻閱,亦略可自慰也。望之!望之!
此次《年表》再版,就是根據(jù)郭味蕖晚年手頭僅存的、昕夕翻閱的這一本書影印而成,其中郭味蕖不僅做了大量修訂,還進行了增補,多達六百多條(處)。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郭味蕖增補手跡
此書的增補日期,直到郭味蕖逝世的1971年;最后的記錄,是關(guān)友聲、徐培基兩位鄉(xiāng)友至交的去世。
“歸來畫興濃于酒,病起文心壯如雷”、“壯志不隨華發(fā)改,豪情還從斑管生”。
比岳家軍從天而降,如黃河水導海以歸。
1971年農(nóng)歷辛亥正月十四日,郭味蕖63歲生日書聯(lián)自勵。
郭味蕖晚年的聯(lián)語,道出了他的奮發(fā)。在沒有一本參考書的情況下,他扶病完成了自己畢生教學創(chuàng)作的總結(jié)——《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技法十六講》;他關(guān)于書畫鑒賞的《知魚堂書畫錄》手稿已失,他就憑借記憶再次錄目;聊堪慰藉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也是在同樣條件下,不斷增補修訂……
郭味蕖《知魚堂書畫錄》手稿 文革抄家后退還
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主任、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邵大箴評價:
縱觀先生一生,他虔誠地研究傳統(tǒng)文化,涉獵之廣和探究之深,非一般人所及。他在學術(shù)研究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上嘔心瀝血,摸索新路,其勇氣與銳氣,感人腑肺;其學術(shù)成果與創(chuàng)作成就,堪為同代人楷模,被人們稱為學者型藝術(shù)家,當之無愧。我們重溫他的藝術(shù)歷程,不能不為他的獻身精神所深深感動:他的不少學術(shù)著作和藝術(shù)作品,是他在逆境中忍辱負重完成的。
對于郭味蕖在畫史、畫論、畫法諸領(lǐng)域的杰出貢獻,我們用他的同事、知交葉淺予先生的評說,作為結(jié)尾。
郭味蕖以畢生精力從事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的歷史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花鳥畫的推陳出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內(nèi)容與形式兩方面都有所突破。┄┄郭味蕖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編寫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以及《中國版畫史略》等著作,在整理中國畫遺產(chǎn)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寫意花鳥畫創(chuàng)作技法十六講》是他藝術(shù)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他的這些貢獻無愧于人民對他的期望。
合作美術(shù)館
張仃美術(shù)館 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shù)館
合作雜志精選
《中國收藏》雜志:《蒙詔帖》:書法語言是獨立的,并不是文學表達的附庸......
《收藏投資導刊》雜志:雨過天青——古今文化相融合,造就70后藝術(shù)家匠心之作!
《藝術(shù)品》雜志:半世情緣 冷暖四季——齊白石定居京城與《四季屏》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
《藝術(shù)品鑒》雜志:雍正的汝瓷到底仿的怎么樣?
文藏
微信號:cccollector
器以藏禮,樸中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