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四川在線手機版 wap.scol.com.cn 手機上微博:w.scol.com.cn 點擊進微博 |
——專訪俄羅斯米-26重型直升機組機長安東·亞歷山大諾維奇·列別捷夫
核心觀點
◎在緊急救援過程中,機組遇到各種難題,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機組人員能為唐家山堰塞湖水得到控制性排放盡一份力。
◎汶川特大地震留下的寶貴救援經驗得到了重視并應用于今后的工作中。
◎四川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國政府在震后采取了果決和高效的救援行動,中國軍人在抗震救災過程中體現出的紀律性和執行力,以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俄羅斯和四川,距離很遠,心卻很近。“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俄羅斯米-26重型直升機組機長安東·亞歷山大諾維奇·列別捷夫和他的同事接到任務后飛赴四川,在救援期間累計飛行500多分鐘,吊運各種機械設備和油料數百噸,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除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4月,記者在四川省外辦俄羅斯中亞辦公室的協助下,輾轉聯系上列別捷夫,他與米-26機組成員剛結束在日本本州島的地震災后救援,并時刻對遠東地區的核輻射狀況進行監控,隨時待命。聽說是中國四川的媒體,忙碌的列別捷夫欣然接受了本報專訪,通過電子郵件與記者對話,與我們一道回顧那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援救,并向遠在萬里之外的四川表達深情祝愿。
1
四川災后重建速度令人欽佩
記者: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現已基本完成。這3年時間里,是否有什么事情讓您印象特別深刻?
列別捷夫:四川是我放不下的牽掛,近3年時間里,我時常關注和四川有關的新聞信息,尤其關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災地區災后重建工作的進程。我一直堅定地相信,受災地區這三年來艱辛的恢復重建工作一定會取得巨大進展。如今,這一點已成為真切的現實。
去年,應中方邀請,我有幸出席了紀念汶川地震兩周年的活動。在此期間,我再次走訪四川,中國其他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為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所提供的對口援建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這種模式是種偉大的嘗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過去三年里,尤其是在遭受洪水、泥石流等災害之后,北川縣和汶川縣的重建工作仍然取得巨大成果,這令我十分驚喜。同時,我驚訝于四川重建的速度,重建映秀鎮的新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三年前的震中小鎮如今已經重獲新生。
2
唐家山堰塞湖救援難度前所未有
記者:當初,您所參與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救援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難來自哪些方面?救援工作如何配合完成?
列別捷夫: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救援過程中,機組人員幾乎遇到了所有不利于直升機作業的難題。首先,室外高溫(達到35℃)加大了救援工作的難度,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飛機發動機的工作效率會大大降低;第二,復雜的山地地貌,峽谷多的地方容易產生足以讓任何直升機墜毀的氣流,2500-3500米的高度差和深山峽谷限制了外掛重物的飛機實施彎轉作業的范圍;第三,峽谷地區分布的大量電線以及低下的能見度也為執行任務帶來巨大困難;第四,還有苛刻的停放地點,飛機的降落點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小;第五,該地區直升機起飛的高密度性,難以進行無線電交流,語言方面存有障礙。
米-26的主要任務是吊運設備,吊運10多噸重的大型機械到唐家山堰塞湖壩頂,在全世界歷史上也算是極高難度的空中任務。記得5月28日,在堰塞湖作業的29臺挖掘機急需補充燃油,米-26需盡快將重達12噸的油罐吊運到那里。油罐是圓柱形,飛行過程中受到的阻力遠比其他設備大,一旦油罐發生晃動,就可能導致整個飛機墜機。我們的“吊鉤手”瓦吉姆放下吊鉤,輕輕地吊起油罐,越過崇山峻嶺,直到任務完成,我們才松了一口氣。
為解決這些困難,一名會說英語的中國飛行調配員進入我們機組,協調緊急情況下的救援工作,中國空軍米-17直升機進行了巡航,從而確定了障礙物、電纜的位置及水壩入口的特征,我們與中國陸軍和空軍進行了多次會談,與中方共同制定下一步技術工作任務,協調共同救援事宜。
參與唐家山堰塞湖排險救援工作的俄羅斯米-26機組成員
3
感動于中國軍人的忠誠和高效
記者: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搶險救援中,讓您感觸最深的是什么?您如何評價四川的緊急救援和災后重建工作?
列別捷夫:中國政府在震后采取了果決和高效的救援行動,中國軍人和武警官兵在抗震救災過程中體現的紀律性和執行力、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都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我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壩上,曾與很多中國軍人有過接觸,包括飛行員、司機和地面工作人員。我曾看見綁著繩索在壩上工作的軍人,他們毫不顧及個人的安危,我駕駛直升機時還曾親眼看到,一頭牛從山上翻滾下來,但中國軍人沒有一個退縮。他們做事情很有效率,目標非常明確,專業知識掌握良好,只要有事情就會馬上去做,沒有任何停歇,更重要的是,他們全部擁有軍人的優秀素質——勇敢。在我心里,還有很多詞匯來描述他們:友好、英勇、瀟灑等等,太多美好的詞匯他們當之無愧。
在結束了四川的救援工作之后,我又奉命參加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救援任務,但是,再也沒有遇到過類似四川救援這般復雜的工作了。我認為,四川救援工作證明了采用像米-26這樣的特殊直升機的正確性和必要性,這次寶貴的救援經驗是人類的財富,受到了重視并應用在了后來的搶險救援工作中。
在這場災難中,集中體現出中國人民的無畏精神,人們互幫互助,不恐慌不抱怨,勇敢堅強。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這場巨大的自然災害,并且成功地走出了震后的破壞性影響,四川災區的快速重建就是最好的例證。真希望能夠到這一美麗的土地上親眼見證,四川是如何從自然災害帶來的傷痛中愈合,走向新的繁榮。
4
和四川人民的友情永遠延續
記者:一場災難將您和四川人民聯系到了一起,您和四川人民在災難中結下的情誼如何延續下去?
列別捷夫:自2008年“5·12”地震以來已經有三年時間了,但是在我和所有機組人員的記憶深處,那場發生于四川的地震以及我們米-26機組人員參與的震后援助經歷仍然歷歷在目。地震給四川人民所帶來的心靈上和肉體上的痛苦是難以忘懷的。借此機會,我謹向在這場可怕的災難中遇難的人表示哀悼,向承受失親之痛的人表達慰問。
在四川災區參與救援的那段時光會永遠留存于我們的記憶之中,不僅僅是因為這次災害的破壞程度令人驚訝,更在于四川人民對于我們的誠摯態度和感激之情令我們倍感溫暖。在救援過程中,我們和中國救援人員以及那些協助我們完成本職任務的工作人員形成了十分友好的關系。不過,由于我們工作的特殊性,我沒有機會和那些在救援中結下的中國朋友經常聯系和見面,但是,我們的友誼一定會長久地延續下去。去年,在訪問四川的行程中,有幸能與共度震后那段艱難時刻的朋友們見面,內心那種歡愉和親切程度簡直無以言表。
我時常記起熱情友好的水利部門的工作同仁、四川省政府的工作同仁、與我們合作完成救援任務的中國解放軍的空軍飛行員們、為我們提供翻譯的四川大學同學們以及所有為我們機組人員提供支持和幫助的人們,并懷揣對他們的真摯謝意。
寄語四川
對于我們機組成員來說,能夠給貴國提供援助是我們的榮幸。突發的自然災害永遠不會戰勝人類的團結和互助。希望四川繁榮發展,四川人民幸福安康。祝你們能夠盡快恢復生產和生活秩序,愿生理和心理的創傷得到愈合,祝愿身體安康!
A.A.列別捷夫
災區新貌
俄羅斯米-26機組戰斗之地:
唐家山堰塞湖欲變身玫瑰谷
三年前的5月,俄羅斯米-26機組經過60多個小時的長途艱辛飛行,于5月25日輾轉抵達綿陽,隨后連續奮戰18個日夜,連續飛行92架次。
回憶當初,震后13天,唐家山堰塞湖險情突顯。5月25日上午9時,湖中積水已近1億立方米,每晝夜仍以2.06米的速度上漲,威脅著下游130萬綿陽城百姓的生命安全。而震后道路交通徹底中斷,重型搶險設備從臨時基地擂鼓鎮進入唐家山只有空中一條路徑。
俄羅斯米-26機組成員和中方機組一道,爭分奪秒地向堰塞湖大壩運送大型設備和物資,吊運飛行以高密度的頻率進行……
如今,唐家山堰塞湖兩岸成片的玫瑰絢麗開放,芳香縈繞,北川欲將其打造成中國最大的玫瑰谷。
漩坪鄉副鄉長王麗娟介紹,北川的生態、氣候、土壤條件與保加利亞玫瑰谷相近,適合發展玫瑰產業,漩坪鄉種植的玫瑰現已達到1000多畝。“我們計劃種植面積3000至5000畝,預計在3至5年內打造好堰塞湖景區,其中玫瑰谷是重中之重。”
北川縣農業局相關人士介紹,北川玫瑰產業的發展將采取 “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成為北川新興農業產業。與此同時,將玫瑰產業與堰塞湖區旅游相結合。
采訪手記
俄羅斯米-26機組
與第27次國際救援任務
2008年5月,中國四川,俄羅斯米-26機組的第27次國際救援任務,注定刻入機組成員的記憶。
第27次救援任務,是列別捷夫第二次來到中國,2007年他曾到中國旅游,“沒想到第二次,我面對的就是滿目瘡痍的災區。”整個救援過程中,列別捷夫每一次從災區上空飛過,都會在心中默默地為遇難者默哀一分鐘。
“在此之前,我們曾多次參與自然災害的救援任務,像印尼海嘯和希臘大火救援等等,然而,當我們飛抵地震后的四川時,其破壞程度和災難的規模還是讓我們非常震驚。”列別捷夫向記者這樣講述飛抵四川災區第一刻的感受。“這是我們第27次參與國際救援行動,也是最難的一次。”
保證像米-26這樣復雜的大型直升機所有機組人員能夠在四川地區實施高難度、高效率的救援任務,離不開長期的訓練。山區、高溫、外部負載,在俄羅斯緊急情況部飛行部隊所接受的培訓讓機組成員有了應對緊急災害情況的能力,多次國際救援經歷也讓機組人員形成了默契。這第27次任務,讓列別捷夫更堅信團隊合作的力量。
談到在第27次任務中被當做英雄的自己,這位年輕的機長有些靦腆。他說:“我算不上英雄,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如果俄羅斯發生這樣的災情,中國人民也一定會慷慨援助的。我們是兄弟。”
“我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堅強,中國人的團結,中國人的了不起。”第27次任務,讓列別捷夫和機組成員更了解中國,也讓四川成為了他們的牽掛。
本報記者 王爽
感謝四川省外辦俄羅斯中亞辦公室對此次采訪的大力幫助 圖片由俄羅斯米-26機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