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姓氏來源分類談

百家姓資料查詢


    從古至今,中國人到底使用過多少個姓氏,說法不一,有人說見于文獻記載的姓氏有5662個,又有人說是6363個,還有人說共有8155個,而目前收錄姓氏最多的姓氏書,則是由袁義達、杜若甫編著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該書共收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這數以萬計的姓氏,有各式各樣的來歷,我們對其進行分析、歸類,將得姓受氏的情況大致分為十幾種,現分類予以敘述。

    1、以國名為姓氏。

    簡稱以國為氏,指某國的人采用本國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大多是亡國后為紀念故國而采取的一種措施,也有立國后便以國名為姓氏的。自禹傳位給兒子啟,建立夏朝,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此后便有了以國為氏。夏朝及其所屬的許多方國、諸侯國,滅亡后大都以國為氏,形成一些姓氏。例如,夏朝末年,商部落領袖湯率領軍隊攻夏,首先攻滅夏的屬國葛(在今河南寧陵北),接著又連續攻滅韋(在今河南滑縣東南)、顧(在今河南范縣東南)、昆吾(在今河南許昌東,一說在今河南濮陽縣境內)等國,后又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之野大敗夏桀軍,滅掉夏朝。這些國家滅亡后,子孫以國為氏,分別形成葛、韋、顧、昆、吾、夏等姓氏。商朝的統治區相當遼闊,屬下的方國、諸侯國也比較多,由此又產生一批出自國名的姓氏。例如,帝嚳時火正重黎的裔孫于商代被封于程(即洛陽上程聚,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建立程國,后因國君入朝做官,不再為諸侯,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程氏。又如,商代有個諸侯國叫阮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境,因犯擾周部族,被周部族首領姬昌率軍伐滅,子孫以國為氏,稱為阮氏。再如,商朝自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后,又稱殷朝、殷商或商殷,至末代暴君帝辛(即殷紂王)時,被周武王姬發率領諸侯軍伐滅,子孫以國為氏,形成商、殷二姓。西周王朝建立后,為了統治廣闊的被征服地區,曾大規模分封諸侯,即“封邦建國”。相傳,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先后建置71個諸侯國,其中同姓國(姬姓)40個,異姓國31個,武王兄弟15人(一說16人)及其它周王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為大小諸侯。例如,文王之弟封于東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霍、魯、衛、毛、畢等,武王之子封于邘、晉、應、韓,周公旦之子封于凡、蔣、邢、祭等。異姓諸侯有媯姓陳國、姒姓杞國、子姓宋國等。這些大小諸侯國,后來都演變成為姓氏。以國為氏的姓氏主要形成于先秦時期,約有270個,大都屬于常見姓。

    2、以邑名為姓氏。

    在奴隸社會時期,國王把奴隸和土地分封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包括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田邑,叫做“采邑”、“采地”或封地。分封以宗法制度為根據,大小按封爵等級而定。采邑原為世襲。卿、大夫在采邑內享有統治權利并對諸侯承擔義務,世代以采邑為食祿,故采邑又稱食邑。此制盛于周朝,至戰國時,由于采邑主相互兼并,世襲制度廢弛。姓氏學中的以邑為氏,即是指采邑主及其子孫以采邑名作為自已的姓氏。出自邑名的姓氏約有170多個,絕大部分形成于秦、漢之前,相當一部分為現在的常見姓。這些姓氏,有的出自周朝天子賜封之邑,有的出自各諸侯國賜封之邑,因之又可細分為出自周邑名、魯邑名、晉邑名、衛邑名、齊邑名、楚邑名等。例如,古代有個劉邑(一作留邑),在今河南偃師南,春秋初期為鄭國之邑,公元前721年為周平王所取得,至周匡王姬班,封其少子于此,是為劉康公,后來,子孫以封邑為氏,稱為劉氏。因劉邑屬周王直接管轄,故此支劉氏源于周邑名。又如,魯國第13位君主魯孝公有個兒子叫夷伯展,夷伯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命氏,姓展。展無駭的兒子叫展禽,字季,在魯國任士師(獄官,主察獄訟之事),食邑于柳下(即柳下屯或柳屯,在今河南濮陽縣東),世稱柳下季,其子孫以封邑為氏,就是柳氏。此為出自魯國邑名的姓氏。再如,西周時有個楊國,在今山西洪洞縣東南,春秋時被晉國所滅,變成晉國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字叔向,為晉國大夫,是當時著名的賢臣。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為氏,稱為楊食我。這就是出自晉國邑名的楊氏。再如,春秋時楚國左司馬沈尹戌在與吳國軍隊打仗時戰死,其子沈諸梁被楚昭王封為葉邑尹,食采于葉(今河南葉縣南),因“楚邑大夫皆稱公”,故沈諸梁被稱為“葉公”。葉公的子孫以他的封邑為姓氏,就是葉氏。因葉邑屬楚國,故葉氏為出自楚邑名的姓氏。

    3、以亭名鄉名為姓氏。

    亭和鄉都是古代行政區域單位。秦、漢制度,十里一亭,十亭為鄉。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蓖らL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就曾當過泗水亭長,主管一亭的治安、訴訟等事。關于鄉的所轄范圍,歷代不同。相傳周代制度以12500戶為一鄉。春秋時齊國規定,郊內以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郊外以五家為軌,六軌為邑,十邑為率,十率為鄉。秦、漢以十里為亭,十亭為鄉。姓氏學中所說的“以亭為氏”、“以鄉為氏”,就是指用亭名或鄉名作姓氏。這兩種情況為數不多,共有16個姓氏。其中,以亭為氏的姓氏有麋氏、采氏、俞豆氏、歐陽氏。現以歐陽氏為例,說明以亭為氏的情形。夏朝第五帝少康,封庶子(指嫡妻之次子以下或妾所生的兒子)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目的是奉守死在會稽的夏朝祖先禹的祭祀,后建立越國。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臥薪嘗膽,刻苦圖強,終于攻滅吳國。戰國時,勾踐的6世孫越王無強,曾使國力強盛一時,后與楚威王打仗時兵敗被殺,他的兒子們爭奪王位,各霸一方,搞得越國四分五裂,終于為楚國所滅。無強的二兒子名蹄,當時占據烏程歐余山之陽(即歐余山南)的歐陽亭(在今浙江吳興縣東),稱為歐陽亭侯,他的后代以亭為氏,形成復姓歐陽氏和單姓歐氏。以鄉為氏者多于以亭為氏,但也只有十幾個。郝氏、裴氏屬于以鄉為氏,陸氏有一支是以鄉為氏。太昊伏羲氏有佐臣郝省氏,輔助太昊治理部落,至商朝末期,郝省氏的裔孫期,被商王帝乙封于太原(今屬山西)之郝鄉,期以鄉名為姓氏,就是郝氏。古代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后裔有個叫非子的人,善于養馬,被周孝王封于秦邑。非子的支孫又被封于裴鄉(在今山西聞喜縣境),以鄉為氏,稱為裴氏。陸氏有一支源于古族陸渾之戎,還有一支出自戰國時的齊國。齊宣王把他的小兒子田通封于平原般縣(今山東樂陵縣西南)陸鄉,子孫以鄉為氏,稱為陸氏。

    4、以居住地為姓氏。

    這種得姓方式,是“因所居而命”,有悠久的歷史。相傳,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領袖舜,生于姚墟(在今河南范縣濮城南),因生地以為姓,姓姚。舜在當天子之前,帝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讓他們居于媯汭(媯水一作溈水,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媯汭,媯水隈曲之處),舜的后代有的以水命姓,就姓媯。又據傳,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陜西岐山西),以水命姓為姜;黃帝生于壽丘,長居姬水,因而姓姬。姚、媯、姜、姬等,都是很古老的姓,亦即早期“因所居而命”的姓。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如《左傳· 隱公八年》所說的“胙之土而命之氏”,即天子賜給有德之人土地并根據封地命名氏的時代,“以地為氏”的面比較窄,多是不得受氏之人采用這種方式。正如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說:“有封土者,以封土命氏;無封土者,以地居命氏?!辈贿^,并不是所有無封土者都可以用地居命氏的,因為“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而只有“善惡顯著、族類繁盛”而又無封土者,方可以地居(即居住地)為氏。以地居為氏者,復姓較多,一般都表示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往往帶有方位詞和“郭”字或門、宮、閭、丘、野、里等字?!肮睘橥獬牵簿褪枪糯诔堑耐鈬又囊坏莱菈??!睹献印す珜O丑下》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說法。姜姓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者,以居住地為氏,分別形成東郭氏、南郭氏、西郭氏、北郭氏。“門”為建筑物的出入口,這里專指城門。春秋時,鄭國大夫有居于西門者,因以為氏,稱為西門氏;魯莊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居東門,號東門襄仲,因以為氏,就是東門氏。還有南門氏、北門氏,也都是以所居為氏。“宮”為古代房屋的通稱,后專指帝王的住所。居住在北宮、南宮、東宮、西宮者,后都以地居命氏,如衛成公曾孫括,世為衛卿,別以所居為北宮氏;魯國有人名閱,居南宮,因以為氏,稱南宮閱;齊國大夫得臣,居東宮,其后代稱為東宮氏?!伴偂痹瓰槔锵锏拇箝T,后為里巷的代稱。居于邑之西閭、東閭者,后分別形成西閭氏、東閭氏?!扒稹笔切⊥辽?、土堆。居于丘東者為東丘氏,居于丘北者為北丘氏?!耙啊本褪墙纪猓谝晕?、北等方向,標明所居地,后演變為西野氏、北野氏?!袄铩睘楣糯用窬劬拥牡胤??!对姟っ珎鳌氛f:“里,居也。二十五家為里?!贝呵飼r鄭國執政大臣子產,居于東里,其支庶子孫以居住地為氏,就是東里氏。

    5、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

    人人都有姓和名,有的人還有字。字,是人的表字,也就是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例如,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岳飛字鵬舉。用先人的名或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以名為氏”或“以字為氏”。因《爾雅·釋親》說“父之考為王父”,即祖父也叫“王父”,所以,用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又稱“以王父字為氏”。在中華姓氏中,以名為氏和以字為氏的現象比較普遍,大約有500多個,主要形成于商、周時期。商朝開國君主姓子,名履,字湯,又稱成湯,是一位愛護民眾、施行仁政的君主,他的子孫中,有的以他的字“湯”為姓氏,就是湯氏。此后,有用祖父的名或字作為姓氏的,也有用父親的名或字作姓氏者,而以前者居多。古代諸侯(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言公孫,于是便以王父字為氏,無字者則以名為氏。例如,衛國始祖姬封8世孫衛武公姬和有個兒子叫惠孫,稱公子惠孫;惠孫的兒子名耳,稱公孫耳,為衛國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陽東北),生兒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之字為氏,形成孫氏重要的一支。陳國第16位君主陳宣公有個兒子叫少西,字子夏;子夏有子叫御叔,為陳國大夫,娶鄭穆公之女為妻,生征舒;征舒射殺陳靈公,自立為陳侯,始以王父字為氏,形成夏氏的一支。宋戴公有個兒子叫公子衎,字樂父,生傾父澤,澤生夷父須;夷父須以王父字為氏,就是樂氏。以名或以字為氏,往往出于某種緣故,有的還蘊含著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石姓的形成就是這樣。衛國始祖姬封的6世孫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què音卻),字石,又稱石碏,衛莊公時任上卿,是個著名的賢臣。碏的兒子叫厚,是衛桓公的弟弟州吁的心腹干將。州吁企圖篡權,經與厚密謀,襲殺衛桓公,自立為衛君,拜厚為大夫,因而引起國人的怨恨和諸侯的不滿。碏設計捉殺州吁,又大義滅親,派人殺掉親生兒子厚,被《春秋》一書稱贊為“純臣”。碏的孫子駘仲,以碏的字命氏,就是石氏。

    6、以官職名為姓氏。

    古代官員的子孫 ,用先人的官職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以官為氏。以官為氏形成的姓氏約有130多個,大都產生于先秦時期,而先秦時期的官職名目繁多,且文獻資料很不完整,因此,這里只能拾取部分姓氏來源予以介紹。史姓是史官后裔,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倉頡的后代,一說是西周初期史官史佚的后代。倉頡,即蒼頡,又稱史皇,傳為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始創者。史佚姓尹,“史”乃官名,故亦稱“尹佚”,是周成王時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記事,常立于天子后面。有一次,年幼的周成王與弟弟叔虞做游戲,削桐葉為圭(用作憑信的玉),說:“以此封你?!痹趫龅氖坟驼埑赏鯎袢樟⑹逵?。成王說:“我這是給他開玩笑呀!”史佚說:“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成王遂封叔虞于唐,即后來的晉國。于此可見,史佚履行職責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與史官有關的姓是董姓。春秋時,周朝有個大夫叫辛有,他的兩個兒子到晉國任史官,與籍氏一起主管晉之典籍,因其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稱為董氏。商朝與西周時期,有一種輔弼之官叫“尹”,職位相當于宰相。周宣王時重臣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尹”即官名。他為周朝立有大功,他的兒子伯奇以他的官職為姓氏,即是尹氏。大壽星彭祖的后裔有個叫彭孚的人,在西周任錢府上士(錢府,掌管錢財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分上、中、下三等),他的后代以他的官職為姓氏,就是錢氏。周朝有樂官名“鐘師”,掌擊鐘奏樂,其后代稱為鐘氏。商朝中后期,有一種主管祭祀儀式、以贊詞告神祈福的官叫“?!保9俚暮蟠托兆?。古代露天的谷倉叫“庾”,執掌露天谷倉的官叫掌庾大夫,其后代便稱為庾氏。春秋時,有一種穿紅色衣服、主管集市貿易的官叫“褚師”,宋、鄭、衛國都設有此官,他們的子孫以官為氏,復姓褚師,后省文為褚氏。楚國有連尹、連敖,分別為主射之官和負責接待少數民族之官,他們的后代以官為氏,稱為連氏。西周時設置的官,還有司士,掌群臣的爵祿;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司空(亦作司工),掌管工程;司徒(亦作司土),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這些官員的后代,大都以先人的官職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形成一些復姓。

    7、以爵位或謚號為姓氏。

    中國古代的貴族,大都是生有爵,死有謚。爵指爵位,就是君主國家對貴族所封的等級。先秦時期的爵位分為五等,即《禮記·王制》所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此外,“皇”、“王”等亦屬爵位之類。采用爵位名及與之相關的字命名姓氏,稱為以爵為氏。例如,王姓是一個源頭眾多、族派紛繁的姓氏,有出自虞舜后裔媯姓之王,出自商朝子姓之王,出自周朝姬姓之王,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氏及賜姓、冒姓王氏等,但其形成,則多數是以爵為氏,即《姓氏考略》所說:“大抵子孫以王者之后(王族的后代),號曰王氏。”再如,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造成晉國分裂的局面,此后,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緡的子孫逃難到其它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就是侯氏。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一個稱號,叫做“謚”或“謚號”。謚號用字有褒義,也有貶義,還有悲悼性的,如文、武、莊、宣、厲、哀、悼等。上古有號無謚,西周初始制謚法,秦始皇廢而不用,至漢初恢復。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逸周書·謚法解》說:“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贝送?,從東漢開始,又有私謚,即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族、門生或故吏為其立謚。例如,夏恭卒,諸儒私謚曰宣明君;陳寔卒,海內赴吊者三萬余人,共謚為文范先生。獲得謚號的人,其子孫采用祖上的謚號為姓氏,稱為以謚為氏。此類姓氏,大都形成于先秦時期,約有30多個。例如,商朝末年居住在岐山一帶的周部族,其領袖姬昌,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他病逝后,他的兒子姬發繼承其遺志,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按照“經緯天地曰文”之義,給姬昌追加謚號為“文王”。周文王姬昌的支庶子孫中,有的以他的謚號為姓氏,就是文氏。陳國始祖媯滿,死后謚號為胡公,其子孫有的以他的謚號為姓氏,稱為胡氏。宋國第16位國君名馮,死后謚“莊”,史稱宋莊公;楚莊王名侶,“莊”也是謚號,他們的后代以謚為氏,均稱莊氏。

    8、以技藝為姓氏。

    古代有一些職業,技術性很強,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以技藝傳家,又用技藝名稱命名姓氏,稱為以技為氏,比如巫氏、卜氏,便屬于此類。那時的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有神靈,并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法術使神降臨,以實現自己的某種愿望。這種法術稱為巫術;會這種法術、能以舞蹈使神降臨的人稱為“巫”。巫的權力很大,主要的職司是奉祀天帝鬼神及為人祈福禳災,并兼事占卜、星歷之術。商代最重巫,周代巫的地位漸降,其后巫的職權逐漸縮小,演變成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人。早期從事巫這種職業的人,以技藝傳家,因以為氏,就是巫氏。再就是商、周時的人非常迷信,他們在做事之前往往要先占卜,看看吉兇之兆。早期的占卜,是用火灼龜甲,從灼開的裂紋推測出行事的吉兇,后來用銅錢、牙牌等預測禍福。商朝設有“太卜”一官,為六太之一,周朝屬春官,為卜筮官之長,也稱卜正?!蹲髠鳌せ腹荒辍酚浻小安芬詻Q疑,不疑何卜”之語,可見卜是古代一種很重要的職業。相傳夏啟的后裔中有人從事這種職業,周文王的兒子叔繡的后裔中也有從事這種職業的,他們以技為氏,稱為卜氏。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亂后,分給衛康叔以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等“殷民七族”,作為衛國的種族奴隸;又分給自己的長子伯禽以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作為魯國的種族奴隸。這殷商遺民13族,大都屬于百工(即百官)之列,他們各占有一批技術奴隸,且有世傳的專門技術,后來又以技為氏。這些姓氏具體是怎樣形成的,古籍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卻可以從它們的字義中尋得一些蛛絲馬跡。例如,據《康熙字典》載“施者,旗也”可知,施氏原是旗工,后以技藝為氏。“樊”的字義為籬笆或筑籬圍繞,那么,樊氏就是以筑籬笆為職業的工匠以技術傳家、又以技為氏形成的。其它也大都與上述情況相似,如索氏系由繩工形成,繁氏系由馬纓工形成,陶氏系由制陶工形成,锜氏系制造兵器架的工匠以技為氏形成的。從“殷民七族”與“殷民六族”的情況可知,以技為氏的現象,早在商代已經出現。

    9、以排行次序為姓氏。

    同姓一家一族,有長有幼,先后排列,有一定的次序;用表示排行次序的字或詞命名姓氏,叫做以次為氏。譬如,舊時在兄弟排行的次序里,伯和孟都是代表最大的,仲代表第二,叔代表第三,季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孟、仲、叔、季,都是姓氏,出自魯國。魯桓公之子魯莊公有三個弟弟,大弟弟叫慶父,二弟弟叫叔牙,三弟弟叫季友。慶父是個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無子,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開為魯君繼承人。莊公死后,季友按照莊公的意愿立莊公之子斑。慶父派人殺死斑,改立莊公與叔姜所生之子開,是為湣公。湣公繼位二年(公元前660年),慶父又派人殺死湣公,欲自立。因此,魯國人非常恨他,都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痹谏鐣浾摰膲毫ο?,慶父逃到莒國,但季友用賄賂求莒國將其送回,結果,慶父在回國途中自殺。此時任魯相的季友,讓慶父的兒子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妾所生之子)中排行老大,又為避諱弒君之罪,他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后簡化為孟氏。叔牙為慶父的同母弟弟,在慶父作亂時為虎作倀,后喝毒酒自殺,其后人公孫茲被魯國立為叔氏。季友的后人,稱為季孫氏,后簡化為季氏。有的字,雖非標明兄弟姐妹排行之用,但卻表示在宗族中大的順序,例如:“祖”字是子孫對先人的稱號,商朝的國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等,他們的支庶子孫因以為氏,形成祖氏;古氏有一支是周族領袖古公亶父(亦稱周太王,周文王姬昌的祖父)的后代,是他的子孫中有一支以他的名號為姓氏形成的,這里的“古公”就是先公、先祖的意思。以次為氏還有一種情況是表示宗族門秩次第的,均出自齊國的田氏。公元前221年,田氏齊國為秦所滅。秦末,田氏欲重建齊國,競相稱王。西漢初,劉邦派韓信平定齊地,不久,令諸田徙居陽陵(今陜西咸陽東北)。田氏族大人眾,為便于區別,遂以門秩次第呼之,稱為第一門、第二門……第八門,后演變成為“第一”至“第八”8個姓氏。如:齊王田廣之孫田登為第二門,因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門,因為第三氏;田廣之弟田英為第八門,因為第八氏。以次為氏者較少,總共只有30多個姓氏。

    10、以德行或著聞之事為姓氏。

    “德行”就是道德和品行,古人又以善或惡顯著者為標準,分為“吉德”與“兇德”。采用與德行有關的字作為姓氏,稱為以德為氏,為數甚少,只有10幾個。例如:春秋時晉國大夫趙衰,據說對人象冬天的太陽般的溫暖,于是被稱為冬日氏,此所謂“以吉德為氏”;西漢淮南王英布,年輕時以罪被黥(在犯人臉上刺記號并涂墨的一種刑罰),遂被改掉原來的姓而稱為黥氏,此所謂“以兇德為氏”。古代某一家族發生了有重大紀念意義或有顯著影響的事件,采用能夠代表這些事的字作為姓氏,叫做以事為氏。以事為氏形成的姓氏只有20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是竇姓。因“竇”的字義為孔或洞,于是竇姓起源便有一段與孔、洞有關的故事。夏朝開國之君啟死后,他的5個兒子互相爭權奪位,造成分裂混亂的局面,結果被有窮氏部落首領后羿奪取了政權。啟子太康和仲康流亡到洛水一帶,相繼死去,后來,仲康之子相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陽)即位,不久被后羿之臣寒浞攻殺。當時,帝相之妻后緡已經懷孕,于混亂中從墻洞逃出,奔回娘家有仍氏(在今山東微山縣西北),生下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后,在原夏貴族靡的配合下,攻滅寒浞,重建夏朝;后來,其長子杼繼承帝位,二兒子名龍,留居外祖父家,為紀念祖母從墻洞中逃出而有夏朝中興,便以“竇”作為自己的姓氏。還有復姓白馬氏和單姓車氏的來歷也頗有意思。公元前11世紀,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反叛后,封殷紂王的同父異母哥哥微子啟于商族舊都一帶,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啟對周朝的最高統治者必恭必敬,據說曾乘白馬去朝見周天子。微子啟死,傳位給其弟衍(即微仲),他們兄弟二人的子孫中,有的認為乘白馬朝周是一件有影響的事,因以為氏,形成白馬氏。西漢時有個田千秋,武帝時官至丞相,封富民侯,為人敦厚,居位稱職,昭帝時以其年老而特許乘小車入朝,因稱“車丞相”;其子孫引以為榮,便以車為氏。

    11、皇帝賜予姓氏。

    “賜”,舊指上對下的給予。古代的天子對臣民,有賜予土地者,有賜予官職者,有賜予物品者,還有賜姓賜氏者。據說賜姓的歷史相當久遠,像《左傳》所說的“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便是?!笆稀背霈F后,由于貴者有氏、賤者無氏,君主便對有功之人賜予氏,以示寵幸,例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這樣一段記載:“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后(即夏朝第13帝孔甲)嘉之,賜氏曰御龍。”但是,賜姓之風最盛的時期是封建社會,絕大多數是由最高統治者皇帝按照自己的意志,將別人已有的姓抹掉,換成另一個姓,也有個別情況是大臣賜予別人的姓,如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因皇帝的姓被稱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所以,皇帝賜給臣屬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賜姓,往往出于褒賞、恩惠、籠絡,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被賜姓者來說,則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會使全家全族都感到無上榮耀。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并打算長期以洛陽為國都。戍卒婁敬求見劉邦,建議入都關中,得到大臣張良的支持,被劉邦采納,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婁敬因建議遷都之功,被劉邦賜姓劉。在楚、漢戰爭中,當楚霸王項羽與范增定計在鴻門宴上擊殺劉邦時,項羽的叔父項伯因與劉邦謀士張良友善,當夜馳往相告,并在項羽那里盡力為劉邦解脫;次日劉邦至鴻門赴宴,當范增命項莊舞劍欲殺劉邦時,項伯又以身翼蔽,保護了劉邦。為此,西漢建立后,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并賜他及其族人都姓劉。唐朝皇帝賜姓,自開國皇帝李淵開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曄,一直綿延不斷,歷時之久,次數之多,范圍之廣,超過了任何朝代。被賜為李姓的人,既有開國治政的文臣武將,又有中、后期有功于唐朝的臣屬;既有漢族人,也有不少是內附的少數民族。如:李績,本姓徐,名世績,字懋功,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后降唐,被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績;李粲,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后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李子和,本姓郭,以獻款及隨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軍之功,封夷國公,賜姓李;李突地稽,靺鞨族酋長,隋末率所部千余內附,被李世民任為右衛將軍,賜姓李;李思摩,突厥頡利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被李世民賜姓李;李抱玉,本姓安,以戰功被唐玄宗賜姓李;李忠臣,本姓董名秦,以戰功被唐肅宗賜姓名;還有李國臣、李寶臣、李光進(羌族)、李嘉慶(靺鞨族)、李元諒、李全略、李茂勛(回紇族)、李國昌(沙陀突厥族)、李思恭(黨項族)、李儼等,均系賜姓李。唐朝以后,還有皇帝賜姓的現象,如明朝“朱”為國姓,皇帝曾賜有功之人為朱姓?;实圪n姓,并不只限于國姓,有時賜給其它姓,有時出自貶抑的目的,強制他人以帶有侮辱性的字為姓氏。這一類的例子也不少,如:秦漢之際的策士酈食其(音Yìjī義雞),為劉邦游說齊王,被齊王田廣活活烹死,其曾孫被劉漢王朝賜姓食其;南唐有臣姓哀名榆,因皇帝嫌“哀”字不吉利,被賜姓衷;元朝工部尚書丑驢,洪武二十年歸明,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姓名為李賢。再如:南北朝時,北齊皇帝因巴東王蕭響反叛,賜其改姓蛸,蛸就是章魚;隋朝有大臣楊玄感,乘農民紛紛起義之機起兵反隋,后兵敗而死,被梟首(把頭砍下并且懸掛起來)示眾,其后人還被隋煬帝強制改姓梟;女皇武則天曾強令唐中宗皇后王氏改姓蟒,蟒即大蛇??傊?,皇帝賜姓是出自其政治需要,有褒有貶,恩威并施。

    12、因避諱或避難而改姓。

    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對于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叫做“避諱”。其中,大家共同避諱的,如孔子及帝王之名,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既要避諱,有時又不得不說不寫,怎么辦?一般就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而省缺筆劃。例如:漢景帝姓劉名啟,出自避諱,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便稱宋國始祖微子啟為微子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祖父名“序”,出自避諱,蘇軾作序時常改“序”為“敘”或“引”。在常見的一些姓氏中,有的就是因避諱而形成的,如嚴、賀、尤、邱等。嚴姓系由莊姓所改,而莊姓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宋莊公、魯莊公和楚莊王的謚號為姓氏的。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姓劉名莊。為了避劉莊的名諱,凡人名地名之“莊”均改為詞義相近的“嚴”,姓也不例外,莊姓就這樣改成了嚴姓。到了魏、晉時期,由于改朝換代,部分人恢復本姓為莊氏,還有一些人繼續姓嚴。賀姓系慶姓所改,而慶氏源于齊桓公之孫慶克,是慶克之子封以他的字為氏形成的。慶封在齊景公時任左相,因攻殺右相崔杼家族,遭到齊國大族的反對,先逃往魯國,又逃到吳國,受到吳王余祭的厚待,慶氏家族又興旺起來。至東漢時,為避漢安帝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封的裔孫慶質以慶、賀二字意相近之故,改為賀氏。尤姓系出沈姓。五代時,王審知據閩稱王,因沈、審二字音同,為避王審知的名諱,福建姓沈的一律去水旁改為尤。邱姓本寫作丘,系以地名為姓氏,后寫作“邱”,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用作地名的丘,有時也寫作“邱”;更重要的則是為了避孔子的名諱??鬃有湛?,名丘,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曾被歷代封建統治者推崇為“圣人”。為了避免直接寫出孔子的名,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發出通知:除四書五經外,凡遇“丘”字,一律加“阝”旁為邱;地名亦作邱。這樣,丘姓便改成了邱。避難就是躲避仇人,躲避災難。封建專制時代,刑法嚴酷,有的要夷三代、滅九族、滿門抄斬,牽連同族之人,為保全性命,于是屢有遷地改姓之事發生。共氏為了避難,改姓隱居,一支在共字上加“龍”成為龔氏,一支加水于左而成為洪氏;還有伍氏避仇改姓五,仇氏避仇改為求,郜氏避仇改為浩,牛氏避仇逃難改姓牢,等等。因避諱或避難而改姓,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改用的姓與原來的姓一般都有某種聯系,或字義相近,或字型相似,或讀音相同,都深含著對原有姓氏的依戀之情。

    13、少數民族的姓及其改姓。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有漢、蒙古、回等50多個民族。其中,漢族是我國的主體民族,由古代華夏族和其它民族長期逐漸混血而成,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4%,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姓氏古籍主要是論述漢族姓氏,而對少數民族的姓氏則用筆較少。其實,少數民族姓氏是中華姓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漢族姓氏有著密切的關系。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大都在楚國境內。西周初期楚國的開國君主熊繹,相傳是苗人酋長的后裔,《史記》說他是顓頊玄孫陸終第6子季連的“苗裔”(后代子孫),又說顓頊是“黃帝之孫”,那么,熊繹自然也是黃帝的后代子孫。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居住在北部及西北地區的“五胡”,即匈奴、鮮卑、羯、氐、羌。匈奴,亦稱胡,戰國時活動于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之際,冒頓單于統一各部,勢力強盛,統治了大漠南北廣大地區;東漢時分裂為南、北兩部,繼又分為5部;西晉時,曾先后建立趙、夏、北涼等國?!妒酚洝氛f:“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倍暮笫喜柯漕I袖禹,是“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鮮卑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于今西喇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附于匈奴,后附屬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有慕容、乞伏、禿發、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華北及西北地區建立政權。《新唐書·宰相世系》云:“黃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居北,十一世為鮮卑君長?!庇诖丝梢姡r卑族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后裔。羯族源于小月支,曾附屬匈奴,魏、晉時,散居上黨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縣),與漢人雜處,晉時曾建立后趙政權。氐族,殷、周至南北朝時分布于今陜、甘、川等省,從事畜牧和農業,魏、晉時大量接受漢族文化和生產技術,兩晉時期曾建立仇池、前秦、后涼等政權。羌族,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帶,殷、周時部分雜居中原,東晉至北宋間,先后建立后秦、西夏等政權,后逐漸與西北地區的漢族及其它民族相融合。這些民族均與漢族有血緣關系。他們的姓,一般都用漢字,或從漢姓,有不少系以部名為姓氏,大都為復姓,也有三字姓和四字姓。因為他們主要活動于古代的代郡、代州以北地區和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所以,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將他們的姓氏冠以“代北”或“關西”,稱其為“代北復姓”、“關西復姓”、“代北三字姓”、“代北四字姓”。這些姓氏約有近300個,經過多次民族大融合,基本上都已改變為單姓,和漢族的姓氏融合為一體。改姓的主要原因是崇尚漢族文化,有的則為了明確血緣關系,有更深的含義。例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6年改拓跋氏為元氏,便說是因黃帝以土德王,而北方俗稱土為拓、后為跋,故以拓跋為氏,表示是黃帝的后裔;因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故更為元氏。唐末由契丹族建立的遼國,與五代和北宋并立,1125年為金所滅;其國姓為耶律,據說耶律氏是炎帝的后代。金國系女真族所建政權,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1234年在蒙古和南宋聯合進攻下滅亡。女真族各部,以部為氏,形成完顏、溫特赫等姓氏,明末努爾哈赤統一,成為滿族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滿族姓氏與女真族姓氏一脈相承,如古里甲氏演變為瓜爾甲氏、浦查氏演變為富察氏等。清朝的皇族姓愛新覺羅,其中的“愛新”,意為金,“覺羅”是滿語“姓”的意思;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這姓的意為河邊的太陽。從19世紀末開始到辛亥革命后,滿族人全都改用漢字單姓。從7世紀開始,主要是13世紀以來,由部分中亞西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長期相處形成的回族,使用漢語文,多信伊斯蘭教。他們的姓氏也用漢字,有的出自原有的漢字姓,如李、王、張等;有的來自伊斯蘭教的經名,系以伊斯蘭教徒的譜系為基礎改寫而成,如把、拜、撒等;有的是取長輩人名中的字作為姓氏,如明初有回族人丁鶴年,原為西域人,曾祖叫阿老丁,祖父叫苦思丁,父親叫職馬祿丁,又有從兄叫吉雅謨丁,名末一字皆為“丁”,于是,他入中原后便以丁為姓。

    14、姓氏的其它來源。

    中華姓氏源頭眾多,無奇不有,除了前面介紹的各種來源外,還有其它原因形成的姓氏,如冒姓、音訛、聲轉、異寫、省文等。

    冒姓:就是冒充、假冒他人的姓氏,一般都是冒有權勢之人或名人的姓。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西漢大將軍衛青,其父鄭季,以吏給事平陽侯曹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西漢還有個姓朱的人,仰慕大臣何武的權勢,冒姓何,自稱何苗。隋朝的王世充,本姓支,祖籍西域,其父幼孤,隨母嫁王姓,即冒姓王。唐朝有個賀蘭敏,本為賀蘭氏,冒姓武,說是女皇武則天之父武士彟的后代。北宋時有個無賴子叫于慶,想攀附宰相丁謂,苦于無門接近,向一位老儒請教,老儒出主意讓他冒姓丁,他按老儒之計行事,后來果然得意。

    音訛:音指讀音,訛是錯誤;音訛就是讀錯了音。晉國始祖叔虞的11世孫萬,在晉國做官,食采于韓,三世孫厥,從封姓為韓氏。韓厥的7世孫韓虔建立的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韓國遺民有一部分逃至陳、楚境內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當地人的口音把“韓”讀作“何”,后來又從讀音誤寫為“何”,于是,這些韓姓人就變成了何姓。又如,元代女真人趙良弼,本姓術要甲,音訛為趙家,因以趙為氏。

    聲轉:指讀音轉變。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諸侯中,有兩個虢國:一個在今河南滎陽東北,稱東虢,開國君主是姬叔,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一個在今陜西寶雞東,稱西虢,開國君主是姬仲,公元前687年為秦國所滅。另外,東虢滅亡后,周平王又封姬叔的后裔姬序于今河南陜縣東南李家窯,稱為北虢,公元前655年為晉國所滅。這三個虢國亡國后,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虢氏。古代虢、郭二字通用,讀音基本相同,按現在話說叫同聲母、同韻母,只是虢為第二聲,郭為第一聲。后來,虢氏轉聲而為郭氏。又如,三國時蜀漢的昭德將軍簡雍,涿郡人,《三國志》注說他本姓耿,幽州人把“耿”讀為“簡”,“遂隨音變之,蓋耿、簡聲母同也”。

    異寫:指一個字具有兩種或幾種不同的寫法。陳國始祖媯滿的11世孫諸,字伯爰,其孫濤涂,因功賜邑陽夏,以祖父字命氏,稱為爰氏。當時爰、轅通用,故爰濤涂又寫作“轅濤涂”。濤涂的玄孫轅頗徙居鄭國,其裔孫告,于秦末避難居于河、洛間,告的少子政,去掉“車”字旁,開始以袁為氏。這樣,同一姓氏,就有爰、轅、袁等多種寫法。

    省文:指簡省文字或簡化筆畫。西周初期建立的邾國,于戰國中葉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為邾氏,后省去“阝”而為朱氏。由周武王姬發第二子在今河南沁陽市北建立的邘國,子孫以國為氏,就是邘氏,因古代邘、于同音通用,后省筆畫為于氏。古代西域的大宛國(在原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公元前102年降漢,其姓氏原有破洛那氏,后省文為那氏。宋代,來中國經商的阿拉伯人,有的留居廣州、泉州等地,他們的名字之前多加Abu,中國讀為阿蒲,后省文為蒲,演變成姓氏。

    上文提到的以遠古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圖騰作為姓,以及鄭樵所說的以姓為氏、以爵系為氏、以國系為氏、以族系為氏等,隨著圖騰的消失及姓與氏的混用、演變,已很難區分,而且基本上都可歸入上述得姓方式中,因此,現在沒必要單獨立類。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分類舉例時,僅是針對該類來源,而并非全面論述某一姓氏的來源。實際上,中華姓氏的來源浩繁龐雜,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幾個姓同出一源者,還有在歷史進程中發生變化者。所以,欲了解某一姓的來龍去脈,必須對其進行專題研究;要想弄清整個中華姓氏形成的情形,只有對數以萬計的姓氏一一進行考證,方可得出比較全面、系統的結論。作者:謝鈞祥

溫馨提示:《百家姓資料庫》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華姓氏來源,看看自己的祖上是誰?(二)
看看你的姓氏來源【姓氏起源總(下)】
百家姓全文_百家姓排名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  第二十卷
關于姓氏發展與繁衍的那些事(b)兒(gu),你可知道?
中華姓氏來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望江县| 景洪市| 塘沽区| 岗巴县| 青阳县| 洪泽县| 黔西县| 桦南县| 屏东县| 西畴县| 滨海县| 潮州市| 隆尧县| 长汀县| 大竹县| 富锦市| 永康市| 井研县| 新和县| 建湖县| 新巴尔虎左旗| 元氏县| 固镇县| 通化市| 麻城市| 南江县| 禹州市| 修文县| 宜城市| 名山县| 信丰县| 松阳县| 罗城| 顺平县| 玉田县| 贵州省| 崇义县| 福鼎市| 栾城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