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絲布帖》
釋文
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4]
大意
茲送上絲布做的單衣一件,聊表一點心意。[4]
備注
“絲布單衣財一端”中的“財”指財物,多為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禮記·坊記》:先財而后禮。注:幣帛也。“端”是量詞,為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
《絲布衣帖》文意略同《藥草帖》。《藥草帖》是王羲之征詢周撫是否需要藥草,若需就來信告知,當會寄去。《絲布衣帖》則是直接寄送上絲布單衣一件。可見朋友間除信件往來外,還互相寄送所需物品。[4]
賞析
《絲布衣帖》帖文不足兩行,像這樣文字簡短的信札,在《十七帖》叢帖中,有《藥草帖》和《嚴君平帖》;墨跡本中有《行穰帖》和《妹至帖》等帖與《絲布衣帖》接近。
《絲布衣帖》首行首字至末字,字形由橫到縱、由小及大,用筆先轉后折,沉著痛快。這在寫作時與文意內容有關。“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恰好一句成一行,且此句為信札全部目的,因此作者無須過多構思詞句。因此心中所思,無所羈絆,用筆肯定,剛柔并濟。反觀《藥草帖》《行穰帖》等帖,文字內容多征詢話語,且須換行書寫,下筆自然會委婉,字勢相應變化增多。雖然《行穰帖》首行上半段同樣也由小及大,凸顯渾穆之氣,但心存“應決不”這樣的疑問,下半段的“九人還”也因此逐漸變小。[6]
文意詳考
“單衣”,《資治通鑒》載,371年(咸安元年)冬十一月,桓溫廢廢帝為海西公,立簡文帝。時“(廢)帝著白巾合單衣,步下西堂,乘犢車出神虎門……迎會稽王于會稽邸,王于朝堂戀服,著平巾幘、單衣,東向流涕,拜受璽綬”。胡三省注:“單衣,江左諸人所以見尊者之服,所謂巾也。”而巾是江南人士交際時穿的盛服,僅次于朝服。“端”是量詞,為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左傳》杜預注:“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集韻》曰:“布帛六丈口端”。說法不一。羲之所送的衣料為“絲布”,《鹽鐵論·散不足》謂:“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絲”。東晉是門閥政治時代,貴族衣絲當不受嚴格的年齡限制。但必須注意的是,服食的人,一旦藥性發,恒熱,冬月猶著單衣。亦由于發熱,皮膚毛孔膨脹,著粗服容易擦傷皮膚,為此,亦須質地細膩柔軟的衣料,而且尚寬衣緩帶。[7]
五、《積雪凝寒帖》
釋文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3] 大意
算算日子,和您分別至今已廿六年了,雖時常有書信往來,卻難以舒解久別思念的情懷。讀您先后寄來的兩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嘆和感慨。最近積雪未消,天氣嚴寒,是五十年來所未曾見的景象。想您近況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間,或能再得到您的來信。方今歲月漫長,要從那里說起呢。
[4] 解讀
《積雪凝寒帖》寫于積雪凝寒的嚴冬,當時寒冷之狀,羲之五十年里未曾見過。根據文意知此信寫于王羲之五十七八歲許。收信人是一位闊別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
益州刺史
周撫。二人雖時有書函往還,由于山河阻隔,書信聯系并不便當,故信中說:“希望明年夏秋之際,能夠再得到您的來信。”這樣的聯系,當然不解“闊懷”。“闊懷”即遠懷之意。
[5] 賞析
方筆
《積雪凝寒帖》從拓本來看,多方筆,如“計、廿、頃、十所”諸字,而且方筆落筆處多處于字的左偏旁,如“頃、信、何”。這樣的用筆特征,在墨跡中可以得到驗證,如《
喪亂帖》中的“頓、亂、臨”等字,《
頻有哀禍帖》的“切”字等。“方筆特征”是王羲之書法雄強的一面,也是王羲之在行草書創作上廣納百川、博觀約取的一個結果。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說“其草書亦復須篆勢、
八分、
古隸相雜”,《書論》中說“凡作一字,或類
篆籀,或似鵠頭”,結合王羲之“又之洛下,見
蔡邕《
三體石經》”的敘述,可以窺出王羲之取法的廣泛。從出土的
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來看,秦隸多
逆入平出,楚竹書則切筆外轉,則王羲之的方筆運用是在東漢隸書的基礎上,取法自古文(
六國文字)——楚文字。
清代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中敘及“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相比圓筆,方筆技巧更為復雜,或落鋒切翻、或揭腕搶入、或外逆翻回、或振筆快入,不一而足,這些特征在王羲之墨跡中都可尋見。“方筆是
逆鋒過來以后增加一個向下切的動作,然后再鋪毫進入行筆階段”(
胡抗美《〈十七帖〉之我見》),這個逆鋒包含著一個弧線的頂鋒動作。
[7] 比較
《積雪凝寒帖》的“下問耳”如同《
侍中帖》“侍中書”三字一樣,筆勢貫注而下,三個字作一個字來寫,形成字群字組效果。《積雪凝寒帖》整體風格與《十七帖》第二十二帖《
諸從帖》類似,同為六行,行間節奏都較散淡,不緩不急。兩帖都以單字為主,只是最后兩行上部加快書寫速度,稍縱即收。《積雪凝寒帖》最后四字“如何可言”字形字勢與《
旦夕帖》極為相似,均為由大及小。
[9] 風神
《積雪凝寒帖》用筆方圓兼備,方處鋒棱可截鐵,圓處婉轉若飄帶。但自然調和。明安世鳳《墨林快事》稱:“羲之《積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瑩潤,骨肉和暢,有法有致,最為
合作。”
[10] 背景相關
清
包世臣在《十七帖疏證》考證《積雪凝寒帖》時認為王羲之由于受其伯父
王敦器重,王敦的府僚周撫,也因此對王羲之特厚。324年(東晉太寧二年)周撫隨王敦叛亂。王敦敗,周撫逃入西陽蠻。324年10月免其罪,時王羲之為秘書郎,同在
建康。后周撫為
王導起用。“為
江夏相,監沔北軍,鎮
襄陽,歷守
豫章,代毋丘奧監巴東軍,刺益州”。計王羲之與周撫自325年至349年分別二十六年(按:按包世臣所舉年代,僅為24年。祁小春糾正為351年,《邁世之風》484頁,臺灣石頭出版社,2007年版)。“'悠悠如何可言’,蓋指此。”
[11] 王羲之與周撫的交往,324年王羲之時為
會稽王友,非“秘書郎”,周、王二人是否相見無確切依據。王羲之所任會稽王友之職在內宮,負責4歲
司馬昱的教育引導和陪護。按包世臣所述,周撫是有罪方赦“自歸闕下”之人,此時與王羲之見面無可能,因此325年不是兩人闊別之始。330年周撫因失守襄陽免官后退居
武昌,王羲之334年亦至武昌為
庾亮參軍。周撫在公元330~336的五、六年間生活在武昌。“以周撫與王羲之的關系推斷,二人在武昌見面可能性相當大”。后王羲之于340年任江州刺史,不久賦閑居家,直到348年入朝為護軍將軍。而周撫則于346年前一段時間任豫章太守。江州、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
九江與
南昌,兩地不僅相距不遠,而且都靠著潘陽湖,以水路為主要交通的古代,兩地往來非常方便。既然周撫與“右軍特厚”,兩人在這一段時間也會見面。
根據上述分析來推論,王羲之與周撫闊別廿六年的起始時間為334年-346年至360~373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