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樂正
2011-4-10
周朝樂正,以官命姓;
曾子高徒,因孝帶憂。
注:上聯指樂正姓起源,樂正姓出自周代世襲樂正官之后,以職官職為氏。周朝時有管理樂隊的官職叫樂正,司掌音樂聲律,其后代子孫以此為榮,遂以祖上的職官命姓,稱樂正氏。
下聯指春秋時魯國人樂正子春,曾子弟子,下堂時傷了腳,幾個月不出家門,臉上還帶著憂慮。弟子問他,他說:“《禮記》說君子半步也不敢忘孝,現在我忘了孝道,所以面帶憂慮”。
(452)壤駟
2011-4-10
上邽府第,春秋啟姓;
孔子門生,魯國成名。
注:全聯指壤駟(Rǎng sì )姓起源,壤駟姓是秦國貴族中的一支姓氏,出自春秋時孔子弟子壤駟赤之后。壤駟赤:春秋時秦國上邽人。他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讀書用功有才氣,詩、文章都很出色。其后代子孫以此為榮,遂尊奉壤駟赤為壤駟姓的得姓始祖。
(453)公良
2011-4-10
陳國公卿追良祖;
孔門弟子話孺翁。
注:上聯指公良姓起源,公良姓出自周朝公子良后代,以祖名為氏。得姓始祖:公子良。周代陳國公子名良,人稱公子良,其后人就以他的爵位與名合稱得“公良”為姓氏。
下聯指孔子的得意弟子公良孺。
(454)拓拔
2011-4-10
鮮卑族開疆啟氏;
拓跋宏融漢改元。
注:上聯指拓拔姓起源,拓跋姓出自鮮卑族拓跋部,為黃帝后裔。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顓頊。昌意的小兒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國北部地區。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鮮卑族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德的后代。
下聯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率王族改為元姓,藉以改變鮮卑風俗;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制定官制朝儀,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合統治。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455)夾谷
2011-4-10
源生部落女真氏;
政拜平章夾谷衡。
注:上聯指夾谷姓起源,夾谷姓出自女真族加古部,后訛為夾谷。以部落名命姓。
下聯指夾谷衡,本名阿里不,山東西路三土猛安益打把謀克人。金代大定進士,補東平府教授。調范陽主簿,選充國史院編修官,改應奉翰林文字,頗受世宗賞識。承安時拜平章政事。
(456)宰父
2011-4-10
姓出周官宰父;
祖追孔子門生。
注:全聯指宰父姓起源,宰父姓出自周朝宰父的后代,以官名為姓氏,與宰姓一支同源。宰父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是管理王朝的法令、公卿官吏的職位升降及平時的考核。( “宰父”,指周朝太宰官之始)春秋戰國時,宰父官的后代,用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宰父氏。后來也有改成宰氏者,成為宰氏的一支。宰父氏后人尊奉孔子的弟子宰父黑為得姓始祖。宰父黑,字子黑,春秋末年魯國東人。為孔門的高弟,是圣門名賢。唐開元年間封“乘丘伯”,宋朝再封為“祁鄉侯”。
(457)榖粱
2011-4-10
追姓氏源頭,穀粱城邑;
話春秋義理,子夏高徒。
注:上聯指榖粱姓起源,穀粱姓出自古代穀梁城,以地名為氏。古代的穀梁城在古博陵郡(今河北省安平、安國等縣),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稱穀梁氏。因為在古代“穀”是“谷”的繁體字,同音通用,故又稱谷梁氏。在春秋以后,谷梁復姓就慢慢演變成單姓谷或單姓梁。
下聯指谷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子夏弟子,為《春秋谷梁傳》原始作者。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至西漢時才寫成《春秋谷梁傳》。《春秋谷梁傳》為今文經學派著作,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458)晉
2011-4-11
都遷晉水思燮父;
軍破楚師憶文公。
注:上聯指晉姓起源,晉姓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后代,以國名為氏。周武王第十三個兒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稱為唐叔虞,他的兒子燮父繼位之后,遷都到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傳到二十代,子孫就以國為姓。到了春秋時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原晉國王公之族被廢為庶人,晉侯二十代孫晉靜公被趕到屯留(今山西屯留縣)居住,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是為晉姓。故晉氏后人奉唐叔虞為晉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春秋時晉國國君晉文公,名重耳。獻公次子。驪姬之亂,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歷經狄、衛、齊、曹、宋、鄭、楚、秦諸國。任用狐偃、趙衰等人,整頓內政,增強軍力,使國力復強。城濮之戰大敗楚、陳、蔡三國軍,會諸侯于踐土,遂成霸主。
(459)楚
2011-4-11
荊楚一源生熊繹;
春秋五伯列莊王。
注:上聯指楚姓起源,楚姓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的老師鬻熊之曾孫。周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于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后其遷都于郢,始改國號楚。楚于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后期楚滅于秦,其后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并尊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指春秋時期 “五伯”之一楚莊王。五伯,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人。 “七雄”指戰國時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大強國。
(460)閆
2011-4-11
黃帝后裔夸仲奕;
遼西郡長贊閆亨。
注:上聯指閆姓起源,閆姓與閻姓同出一源,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后稷之后,以封地名為氏。得姓始祖:仲奕。太泰伯的曾孫。周族首領太王有三個兒子:太(泰)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生子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后把仲雍之后封于吳,把太伯的曾孫仲奕封在閆鄉。
下聯指晉代名人、前遼西郡郡長閆亨。晉帝國大將軍茍晞驕傲奢侈,兇暴殘忍。郡長閆亨,屢次規勸反被誅殺。因此,人心怨恨離散,再加上饑饉、瘟疫。漢大將軍石勒,乘勝襲擊蒙城,茍晞被擒。后人對閆亨氣節甚為稱頌。
(461)法
2011-4-11
襄王后代,法章始祖;
蜀國將軍,劉備要臣。
注:上聯指法姓起源,法姓出自媯姓,為戰國時期齊襄王田氏法章之后裔所改,以祖名為氏。齊國強盛之時,因殺了燕昭王之父而種下禍根。后燕國以樂毅為帥,聯合秦楚等五國攻齊,連下齊七十多座城池。齊王逃到下宮,被楚國人殺了。太子田法章化裝成平民外逃,改姓法,以避敵軍。不久,齊國的田單打敗燕國,收復了齊國。法章被擁為齊襄王,子孫便以法為氏。故法氏后人奉田法章為法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三國時蜀國護軍將軍法正,善于謀劃策算,外統都畿,內為謀主,為劉備股肱之臣。
(462)汝
2011-4-11
商朝賢士,鳩為始祖;
晉國大夫,位列九卿。
注:上聯指汝姓起源,汝姓出自以地名為氏。周朝時,中原有河名汝水,住在汝水之濱的居民中,就有以河名為姓的,他們就是汝姓的始祖。周朝遷都洛陽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兒子封在汝川,官為候爵,人稱汝候。汝候的后代就以封邑為姓,稱汝氏。另載,商朝時有賢士汝鳩、汝方,曾位居高官,后來子孫就隨之為汝氏,世代相傳。汝氏后人奉汝鳩為汝姓的始祖。
下聯指春秋時晉國大夫汝叔齊,位列九卿,《左傳》有載。
(463)鄢
2011-4-11
求言后代,封鄢得姓;
天啟舉人,犒士捐資。
注:上聯指鄢姓起源,鄢姓出自妘姓,以國名、居住地為氏。顓頊帝玄孫陸終第四子名求言的后人在西周時被封在鄢(今河南鄢陵縣),建立鄢國。春秋時鄢國被鄭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鄢氏。后來鄢附屬于楚國,楚國有大夫擔任鄢縣尹,他的子孫也稱為鄢氏。故鄢氏后人奉求言為鄢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明天啟舉人鄢鼎臣,江西豐城人,字玉鉉。志行卓越,值歲饑,力請知縣發賑。有兵事,捐資以犒勇士。
(464)涂
2011-4-11
晉國一侯欽遠祖;
翰林三妙瑞編修。
注:上聯指涂姓起源,涂(塗)姓出自涂山氏,起源于夏朝,后省文去山字為涂姓。涂山氏部落,因有女嫁于大禹,并育有夏啟,夏朝時成為東南地區的方國之一,后發展成為諸侯。至春秋時晉國有新吳侯涂欽,舉家渡江,落籍豫章。因涂欽是涂姓歷史上的第一位名載史冊的人物,故尊涂欽為得姓始祖。凃姓由涂姓分衍而出,二者同源。
下聯指明代翰林院編修涂瑞,以文學出名,尤其擅長書法。弘治年間升翰林院修撰。當時人稱“翰林三妙(才學、書法、儀表)”。
(465)欽
2011-4-11
漁陽酋長追志賞;
清代詩人話吉堂。
注:上聯指欽姓起源,欽姓源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姓氏,以欽差御使尊稱為氏。在《魏書》上提及一位叫欽志賞的,是古時漁陽烏桓部落的酋長。這支部落的前身是秦末東胡族的一支,他們被匈奴族擊敗,遷至烏恒山,即改名為烏恒族。當時有御使者來到這里,而御使又稱欽命,這些御使的后代就出現了“欽”氏。
下聯指清代詩人欽善,字吉堂,號正念居士,諸生,博學,工詩及古文,著有《吉堂詩文稿》。
(466)段干
2011-4-11
姓啟李宗,源承魏國;
身居陋巷,車避洪門。
注:全聯指段干姓起源,段干姓出自李姓,為春秋時道家鼻祖老子之后代,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老子的兒子宗,任魏國大將。先后被封于段邑、干邑兩地,其子孫遂稱段干氏。春秋時期魏國有段干木曾求學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他很有才能,但不愿做官,魏國國君魏文侯曾經登門去拜訪他,想授給他官爵,他卻避而不見,越墻逃走,住在陋巷而馳名千里,故后人奉段干木為段干姓的得姓始祖。
(467)百里
2011-4-11
秦國大夫尊始祖;
徐州刺史感甘霖。
注:上聯指百里姓起源,百里姓出自姬姓,為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的后代,以祖名為氏。周武王封周太王的次子為虞侯在虞(今山西省陸縣)。他的后人中出了個名奚的人。后虞被晉所滅,奚就成為奴隸,因秦穆公向晉求親,奚也作為隨嫁品送往秦國。奚不忍其辱,故中途逃去了楚。復為楚國奴役,秦穆公得知,當時他正招賢納惠,就用五張羊皮贖回奚并封為大夫(后世稱奚為五羊大夫)。奚感知遇之恩,力扶秦,使秦成為舉足輕重的霸國之一。后世敬其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國百里為姓氏。后人奉百里奚為百里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漢代徐州刺史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相傳,當時天旱,百里嵩行仗所過之處,便有雨水降下,號“刺史雨”。
(468)東郭
2011-4-11
姓啟東門外;
祖尊齊國公。
注:全聯指東郭姓起源,東郭出自姜姓,是齊國公族之后。相傳周朝齊國國君的同族大夫分居于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各有以地名為姓的。齊桓公的子孫曾住在臨淄外城的東門附近,而古稱外城為郭,因此得東郭大夫一稱,后來他們就以東郭為姓。故東郭氏后人尊齊桓公為東郭姓的得姓始祖。
(469)南門
2011-4-11
姓生蠕祖一官職;
名列商湯七大夫。
注:全聯指南門姓起源,南門出自商代守城(南門)官之后,或居住在城池南門之先民,以城池方位名稱為氏。南門蠕是商湯的七位佐臣之一。故南門氏后人奉南門蠕為南門姓的得姓始祖。而南門姓氏后來演變成南姓。湯七佐為:慶輔、伊尹湟里且、東門虛、西門疵、南門蠕、北門側七位大夫。
(470)呼延
2011-4-11
古代匈奴,一源傳東晉;
康州團練,四字見赤心。
注:上聯指呼延姓起源,呼延姓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為姓,稱呼衍氏,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之一。東晉時,呼衍部落進入中原后,改為呼延氏。頭一位揚名于歷史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時前趙的呼延謨。其中有一支遷到陜西后就改姓呼了。
下聯指宋代驍雄軍使、康州團練使呼延贊。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
(471)歸
2011-4-11
黃帝后裔,封歸啟姓;
翰林修撰,盟誓譽名。
注:上聯指歸姓起源,歸姓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曾為歸藏國君(今湖北省秭歸縣),即天子位后,留下一子繼任為君,其后子世守此國,他們就以“歸藏”國名為姓,后又簡去“藏”字,成了“歸”單姓,稱為歸氏。另一支歸姓來源于春秋時代的胡子國(今安徽省埠陽市),國姓就是歸氏,雖然后來胡子國被楚國并去后,一些國人為了紀念胡子國,仍以國姓為姓氏,稱為歸氏。
下聯指清朝翰林院修撰、少詹事 歸允肅,持正不阿。曾典試順天鄉試。考前,不少欲試者紛紛拜謁他,希望考時有所關照。允肅與同考官撰文盟誓,“毋奪于威,毋誘于利,毋牽前恩,毋邀后報”。
(472)海
2011-4-11
源溯海春尊始祖;
名齊包拯話青天。
注:上聯指海姓起源,海姓出自衛靈公的大臣海春的后代,他指海為姓。海氏后人奉海春為海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海瑞,漢族,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從教時被稱為海筆架,后人稱其為“海青天”,與宋代包拯齊名。
(473)羊舌
2011-4-11
羊舌大夫追始祖;
伯華軍尉筑銅鞮。
注:上聯指羊舌姓起源,羊舌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羊舌突。春秋時晉靖侯的兒子公子伯僑的孫子,晉獻公時封為羊舌大夫,采食于羊舌邑(今山西省洪洞),其子孫因以邑為姓,稱羊舌氏。春秋末被晉攻滅,其子孫有的逃在國外,而改姓羊,稱為羊氏。另據《左傳釋例》說,有人偷了羊,留下個羊頭給李果,李果就將羊頭埋在地下。后來盜羊的人被告發,連累到李果,李果說他沒參與此事,羊頭是埋地下的,他沒吃。掘地一看,發現條羊舌,于是李果無罪,而被人稱為羊舌,便成了姓,稱羊舌氏。
下聯指羊舌職,字伯華,突之子,春秋時晉國中軍尉,并于公元前593年筑銅鞮城,使羊舌邑改為銅鞮城。有五子其中庶子三人。
(474)微生
2011-4-11
源溯文王后代;
誠夸孔子門生。
注:上聯指微生姓起源,微生姓出自姬姓,源自周文王的后代,是魯國公族之后。微生氏后人奉周文王為微生姓的始祖。
下聯指孔子弟子微生高,魯國人,為人爽直、坦率。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呀?有人向他討些醋,他不直說沒有,而向鄰人討來轉給他。
百家姓聯(十三)
(475)岳
2011-4-11
祖奉伯夷,源開四岳;
忠精鵬舉,威震八方。
注:上聯指岳姓起源,岳姓出自姜姓,為帝顓頊之臣伯夷、四岳官的后代,以官職稱謂為氏。上古時,有一種官事叫“四岳”,是專管祭祀三山五岳的官。相傳帝顓頊之臣伯夷,為首任太岳,其四子掌四方諸侯,稱四岳。四岳助堯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并拒禪讓堯帝美意。四岳還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后四岳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稱岳姓。他們尊伯夷為岳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岳飛,字鵬舉,漢族,抗金名將,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
(476)帥
2011-4-11
晉代尚書,師字丟一筆;
清朝學者,文章貫百家。
注:上聯指帥姓起源,帥姓出自師姓,為春秋時師昺之后,為避諱而改姓。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后,追伯父司馬師為晉景帝,并令天下避“師”字。晉代尚書師昺為避名諱,只好減去姓氏“師”字中的一筆,改為“帥”姓。后來,過了晉朝,帥氏的子孫有的又恢復為師姓,有的則依舊為帥姓。
下聯指清代學者帥我。學識淵博,著有《帥子古詩選》四卷,《簡齋詩文集》八卷。他的文章融會貫通秦漢唐宋各大家,深刻含蓄;他的詩直抒胸臆,反映人民疾苦,針砭時弊。
(477)緱
2011-4-11
撫父發源先啟姓;
渴侯改漢再列宗。
注:全聯指緱姓起源,緱姓出自姬姓,起源于西周,以封邑為氏。河南省境內有座山叫緱氏山,又叫撫父堆。周王朝有卿士大夫因功受封于緱邑,在這里當了首領,這里就發展成為巷氏邑,成為緱姓的發源地。他的子孫就用原來封邑的名稱“緱”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緱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渴侯氏,入中原后,在孝文帝改革時改為漢姓緱氏。
(478)亢
2011-4-11
三伉大夫,一宗始祖;
元明志士,五谷圣人。
注:上聯指亢姓起源,亢姓一支出自姬姓,源于先秦時期衛國大夫三伉之后,以祖名為氏,稱伉姓,后去“亻”偏旁簡為亢姓,稱亢氏;一支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于軍事要地亢父(今山東省濟寧縣南。據古籍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他的后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姓,稱亢氏,形成了另一支亢姓。
下聯指元末明初河南宜陽張深人亢青,他曾與亢恒一道赴東北,教“土人”種植五谷,造福一方,萬民感念。至今東北人還稱其為“五谷圣人”。
(479)況
2011-4-11
長寧始祖,以封疆啟姓;
伯律郎中,與海瑞齊名。
注:上聯指況姓起源,況姓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為氏。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況地,他的后代子孫便以封地“況”作為姓氏,稱為況氏。后來改為況,稱況氏。三國時期有蜀國名人況長寧,他的后代就沿襲況姓,尊奉況長寧為況姓的始祖。
下聯指明代禮部郎中況鐘,即黃鐘,字伯律,靖安人。出任蘇州知府后,鋤豪強,扶良弱,興利除弊,不遺余力。正統間秩滿當遷,郡民二萬余人乞留。詔進二秩留任,后卒于官,與海瑞齊名。
(480)郈
2011-4-11
魯君后代,源生姬畔;
孔子門生,侯拜膠東。
注:上聯指郈姓起源,郈姓出自姬姓,以封邑名為氏。西周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郈,謚號郈惠伯。他的后代以邑名為氏,稱為郈姓;后來省去右邊的邑旁為后氏,稱后姓。郈氏族人尊公子鞏為后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春秋末期齊人后處,字子里,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潛心傳播儒學。唐開元年間封“營丘伯”,宋又加封“膠東侯”。
(481)有
2011-4-12
明代大臣,日興追始祖;
孔門弟子,有若列賢人。
注:上聯指有姓起源,有(宥)姓出自上古時復姓有巢氏所簡改。上古時,中原有人發明了在樹上建造木屋,可免遭野獸侵襲。大家視其為圣人,尊稱其為有巢氏,并擁其為部落首領,而有巢氏的后代就有簡化成有姓的,稱有氏;也有部分改成了巢姓,稱巢氏。這位首領就是有姓的始祖。明朝的大功臣有日興為朝廷立功,皇帝喜歡,就在他的姓上加了一個寶蓋頭,作為恩賜,改稱宥日興了,天下的有姓也跟著沾光,統統加上寶蓋,成為宥姓。故有日興就是宥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春秋時孔子弟子有若。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的思想體系是孝悌為先和為貴。歷代的皇帝過年過節祭奉孔子的時候,同時祭奉有子。
(482)琴
2011-4-12
孔門弟子尊始祖;
古代琴師溯源頭。
注:全聯指琴姓起源,琴姓出自古代琴師的后代,以職業樂器名為氏。遠古的神農氏創造了琴,有五根弦,到了周代時又加上兩根弦,成了七弦琴。琴師的后代,就以樂器名琴為姓,形成了琴氏。春秋的時候,孔子有一個學生叫琴牢,又名子張,人們又稱他為琴張。他很講義氣和友情,與當時的名人子桑戶、孟之反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琴牢的后代,以祖名為姓,稱琴氏。琴氏后人奉琴牢為琴姓的得姓始祖。
(483)梁丘
2011-4-12
齊國大夫,據追始祖;
京房易學,賀拜宗師。
注:上聯指梁丘姓起源,梁丘姓出自春秋時齊國貴族后代,以封邑名為氏。梁丘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邑名。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他找到梁丘山這個地方后,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后,他的后世子孫便以梁丘為姓,稱梁丘氏。
下聯指西漢大臣、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梁丘賀,字長翁,曾跟從京房學《易》。歷官郎、少府、博士。為官謹慎、周密,深受信任,圖形被繪于麒麟閣。
(484)左丘
2011-4-12
源溯春秋,望居齊郡;
姓生魯國,祖拜史官。
注:全聯指左丘姓起源,左丘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左丘明之后,以地名為氏。春秋時齊國有個地名叫左丘(在今山東省臨淄)。春秋時有魯國文人,名“明”,居于此地,就以此地名為其姓氏。由于后來聞名顯赫,尤其著有《左氏春秋傳》。他的后人就便以左丘為姓。后來有的簡化成“左”氏。左丘復姓的后人尊奉左丘明為得姓始祖。
(485)東門
2011-4-12
魯國大夫,遂追始祖;
荊州刺史,云授公羊。
注:上聯指東門姓起源,東門姓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大夫之后,以祖號為氏。春秋時,魯莊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任魯國大夫。因其家住曲阜城東門邊,人稱之東門襄仲。因其“立庶”為君,遭到當時其他大家族的反對。魯莊公死后,襄仲之子公孫歸父全家遭三桓驅逐,逃到齊國。其后代子孫遂以祖號“東門”為姓,稱東門氏。故東門氏的得姓始祖就是公子遂。
下聯指漢代經學家東門云,學公羊春秋經,官至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有惠政。曾將《公羊春秋》授給瑯琊王,徒眾尤盛。
(486)西門
2011-4-12
鄭國大夫,居西門啟姓;
文侯鄴令,治河伯娶親。
注:上聯指西門姓起源,西門姓出自姬姓,以祖上居地為氏。春秋時,鄭國有個大夫居住在都城的西門,他的后代子孫就以“西門”命姓,稱西門氏。后來有的改復姓為單姓西氏。
下聯指戰國魏文侯時鄴令西門豹,主持開鑿水渠十二條,引漳河水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
(487)商
2011-4-12
商朝王室,子生一系;
兵部尚書,輅及三元。
注:上聯指商姓起源,商姓出于子姓,是商王族的后裔,以國名為氏。相傳上古時,帝嚳妃子名簡狄,誤食燕子蛋,而生子名“契”。契長大后,被帝舜任命為司徒,教化民眾。后來,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邑。但他卻被賜姓為“子”。直到契的十四代孫湯滅了夏朗,建立了商朝,商朝的王孫貴族才開始以國名為姓氏,稱為商氏。商湯被滅于周,后世子孫就以故國號為氏,世稱商氏。故商氏后人奉子契為商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明代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商輅,字弘載,號素庵,淳安人,是明代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惟一的人。
(488)牟
2011-4-12
源流出火神,周朝官職;
父子皆博士,東漢大夫。
注:上聯指牟姓起源,牟姓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以國名為氏。祝融又稱火正,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此職。以后,祝融由官職又演變為部落名稱。其后有建立牟國者,為周時子國,牟國于春秋末亡國之后,子孫以國為氏稱牟姓。另支牟姓出自他族,今彝、土家、朝鮮、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
下聯指東漢中散大夫牟長及其子牟紆。臨濟父子兩博士。父牟長著《尚書章句》。子牟紆隱居教授,門生千人。
(489)佘
2011-4-12
秦國大夫,姓生余氏;
唐朝博士,名譽欽公。
注:上聯指佘姓起源,佘姓出自余氏音變后轉化而來。春秋時秦國的大夫由余(繇余),其祖先原為晉人,逃亡入西戎任職,后奉命出使秦國,深得穆公信任,留秦國為相,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后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后來余氏音變轉化為佘氏。另說,漢后有居住在佘山(今上海青浦縣)的居民,其中也有以山名為姓氏,稱為佘氏。
下聯指唐代太學博士佘欽,是歷史上第一個佘姓名人,他是從安徽遷移到南昌的余氏,因某種緣故使自己的姓氏變成佘氏。
(490)佴
2011-4-12
晉代名賢追湛祖;
明朝進士話祺公。
注:上聯指佴(Nài,Mǐ)姓起源,佴姓出自云南小數民族。晉朝時晉山谷集有名人佴湛。佴湛的后人中,就有以“佴”為姓,稱佴氏,世代相傳。佴湛被佴氏后人奉為佴姓的鼻祖。
下聯指佴祺:明萬歷年間金榜題名,榮登進士。官至御史、直隸巡按等。
(491)伯
2011-4-12
東夷后代,益尊始祖;
晉國大夫,宗勸景君。
注:上聯指伯姓起源,伯姓出自嬴姓,起源于夏朝初年東夷族的后人,以祖名為氏。得姓始祖:伯益。黃帝后裔。
下聯指春秋時晉國大夫伯宗,賢而好以直辨,后遭受害。晉景公六年以“鞭之長,不及馬腹”諫止晉攻楚。其含義為“雖然晉國強大,也無力戰勝楚國”。現代漢語的成語“鞭長莫及”由此而來。
(492)賞
2011-4-12
譽耀大夫,源承晉國;
夏追拓跋,祖溯羽羌。
注:全聯指賞姓起源,賞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之后。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參賽得勝而獲賞,其后代為紀念祖先的榮耀就以“賞”字為姓,稱為賞氏。二是出自拓跋氏,為西夏國姓有賞氏。宋時,黨項羌族建立西夏國。賞氏是西夏國國姓,西夏被蒙古滅后,族人紛紛南下,散居中原各地,逐漸漢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姓氏。賞姓的祖先拓拔氏賞羽羌,據有現在寧夏境內鄂爾多斯的阿拉善。故賞氏后人奉賞羽羌為賞姓的得姓始祖。
(493)南宮
2011-4-12
周代賢臣,括尊始祖;
孔門弟子,適作東床。
注:上聯指南宮姓起源,南宮姓源自姬姓,是文王四友南宮子之后。得姓始祖:南宮括。他是周文王父子興周滅紂時的一位賢臣。春秋時有姬姓子孫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本來叫仲孫閔,由于居住南宮,所以才以南宮二字為氏。南宮氏后人奉南宮括為得姓始祖。
下聯指春秋魯國人南宮適,字子容,亦稱南容。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他德才過人,能做到“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孔子稱贊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唐封“郯伯”。宋封“龔丘侯”,后改稱“汝陽侯”。明改稱“先賢南宮子”。
(494)墨
2011-4-12
禹帝拜師如始祖;
墨家立派翟大夫。
注:上聯指墨姓起源,墨姓出自姜姓,以祖名為氏。傳說炎帝神農的后裔墨如見多識廣,大禹拜他為師。墨如教導禹說:“仁是君王之寶,施政當從仁;禮是國之體制,無禮不能從仁;民是國之根本,治國興邦要合民意。”墨如教禹三年,是他的建議使大禹治水成功,又為禹推薦高人西王國先生。啟建立夏朝之后就封墨如的兒子胎初為孤竹國的國君,胎初就以父名為姓,人稱墨胎初,世代相傳姓墨,稱墨氏。故墨氏后人奉墨如為墨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墨子,名翟,魯人。曾做過宋國大夫,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
(495)哈
2011-4-12
蒙回生姓雙始祖;
勤儉持家一總兵。
注:上聯指哈姓起源,哈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蒙古族哈氏。明時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因生活在遼寧哈達河邊,子孫就以河名為姓,稱哈氏。二是出自回族哈氏,為“回族十三姓”之一,起源于中亞布哈拉王族。元代左丞相哈散,以及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是北宋神宗年間進入中國的布哈拉王后裔――賽典赤贍思丁的次子和孫子。
下聯指清朝總兵哈攀龍,任福建興化城副將,為官清廉,勤儉持家。晚年,捐資修繕原籍清真寺。友人曾問有錢何不置辦家業,光大門庭。攀龍說:“公益之業,匹夫有責。后世子孫,要靠他們自己”。
(496)譙
2011-4-13
曹國大夫,封譙侯啟姓;
涪陵居士,著易傳譽名。
注:上聯指譙姓起源,譙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時周天子的姬姓王室。譙姓的始祖,是西周時與周公旦同負賢名的召公姬奭,姬奭之子盛,受封於譙,為侯爵,世稱譙侯,其后形成盛、譙二姓;周文王第十三子振嶧封曹,并且建立了曹國,他的子孫世代為曹國的大夫,形成了曹氏。而曹姓的大夫的封地于譙邑,其后世子孫就以采食邑名作為姓氏,稱為譙氏,形成了又一支譙姓的起源。
下聯指宋代學者譙定,字天授,自號涪陵居士。少喜學佛,后學《易》于郭曩氏,是程頤川籍門人中最杰出的易學家。著有《易傳》。
(497)笪
2011-4-13
宋代名流,建州進士;
清朝御史,書畫大家。
注:上聯指笪姓起源,笪姓比較少見,出處無可考。在史書中有關于“笪”字的記載有:古時,契丹族人稱日食為“笪”。相傳有在笪時出生的契丹人,力大無窮,且常立功于契丹。后契丹人奉其為神明下世,正如笪時一樣遮天閉日般的神奇。因此,后人因崇敬而以笪為姓。回族中也有笪姓。自古以來笪姓便繁衍于我國江南的建州地區。笪氏族人多奉建州宋代進士笪琛為笪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清朝御史、詩書畫家笪重光,字在辛,號江上外史,江蘇省句容人。工書善畫,與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稱書畫四大家。精古文辭,著有《書筏》《畫筌》。
(498)年
2011-4-13
齊國桓公追首祖;
明臣在有歷五朝。
注:上聯指年姓起源,年姓出自姜姓,為春秋時齊襄公之后,以祖名為氏。上古周初,姜太公受封而建立了齊國,稱齊太公。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任命管仲為相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齊國富強起來,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兇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夷仲年”名字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故年氏后人奉齊桓公為年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明代名臣戶部尚書年富。字在有,本姓嚴,懷遠人。歷事成祖、仁宗、宣宗、宣宗、景帝五朝。他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門任職,不論在哪里,他都能清廉剛正,關心民間的疾苦,始終不渝,從而成為一代名臣。
(499)愛
2011-4-13
唐朝弘順尊始祖;
清代星阿拜將軍。
注:上聯指愛姓起源,愛源出自賜姓,是西域回鶻(又稱回紇)國相愛邪勿的后代。隋唐時,西域有一個游牧民族叫回紇,相傳乃匈奴的分支。由于當時大唐強盛,回紇族歸順為唐的附庸。唐武宗賜國相邪勿也漢族姓名得姓愛,名弘順。愛弘順后來為唐朝駐守太原,子孫盡居于中原,他們就仍沿用賜姓愛氏。故愛邪勿就是愛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清代侍衛內大臣愛星阿,因功詔加定西將軍,封一等公。
(500)陽
2011-4-13
周室陽樊,景王后代;
宋朝孝本,太子老師。
注:上聯指陽姓起源,陽姓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代有附庸方國、陽國。東周惠王時,陽國被齊國滅掉,齊人遷入其都,原陽國君主的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遂成陽姓。東周周景王封其少子樊于陽邑,世稱陽樊。后為避周亂奔燕,遂以原封邑命姓,成為陽姓一支。陽氏后人奉陽樊為陽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指宋代大學者陽孝本,字行先,博學行高,蘇東坡也很佩服他。他隱居山中講學二十年,朝廷再三請他,被授予博士,當了太子的老師。
(501)佟
2011-4-13
夏桀史官終古祖;
清朝布政景文公。
注:上聯指佟姓起源,佟姓出自冬姓,黃帝的后代,為太史終古的后代。夏桀太史官終古,他見夏朝氣數已盡,就轉投商湯,并將自己的姓氏改為佟氏,以示與夏朝隔絕。由于他是位難得的賢人,頗受重視,后人以之為榮,就以佟為姓,稱為佟氏。后人奉終古為佟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清代安徽布政佟景文,著有《性理修身說》等書傳世。
(502)第五
2011-4-13
田氏后裔分新姓;
兗州刺史冠廉名。
注:上聯指第五姓起源,第五姓出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其中 “第五”氏這一支后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百家姓》中。
下聯指東漢高密侯相、兗州刺史第五種,字興先,第五倫的曾孫。為官清正,名冠州郡,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時人謂:“清高正直,以種為首”。
(503)言
2011-4-13
宗啟子游,師承孔圣;
茅為知府,宮任縣官。
注:上聯指言姓起源,言姓出自春秋時言偃之后,以祖名為氏。春秋時期,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一位很出色的學生叫言偃,字子游。江南人。言偃才華出眾,曾任武城宰。提倡以禮樂教民,名聲很大,《論語》曰“文學子游子夏”。言偃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為姓,稱為言氏。后人奉言偃為言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明朝戶平知府言茅和漢代縣令言宮,言茅,他學問廣博,多才多藝,重名節,清廉無私,關心百姓疾苦,所以政績好,受人贊揚。言宮,為政清廉恭順,有治績,當時被稱為循吏。
(504)福
2011-4-13
齊國大夫子丹祖;
少林主持晉國公。
注:上聯指福姓起源,福姓源流有多種說法。《姓氏考略》認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福子丹,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為姓,稱為福氏。《唐書·突厥傳》認為,福氏是唐代百濟八姓之一。后來百濟國遭滅國后,子孫疏散各地后,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順氏的,到中原落戶,依照漢人的習慣,把姓氏簡化為福氏。而另一支來自明代的張福時。嘉靖年間,世宗皇帝御口親贊“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所以張福時就改以福為姓,以顯皇恩榮譽。福氏后人多奉福子丹為福姓的得姓始祖。
下聯指元初嵩山高僧福裕:主持少林時,創建鐘樓、鼓樓,金碧輝煌,僧徒云集演武禮佛,“眾常兩千”。福裕圓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為“晉國公”,他是少林寺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封為國公的僧人。
附:百家姓原文: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諸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云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樂于時傅 皮卡齊康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 項祝董粱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梅盛林刁 鐘徐邱駱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萬支柯 咎管盧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程嵇邢滑 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 甄麹家封 芮羿儲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 牧隗山谷 車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 甘鈄厲戎 祖武符劉 景詹束龍 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
印宿白懷 蒲邰從鄂 索咸籍賴 卓藺屠蒙 池喬陰郁 胥能蒼雙
聞莘黨翟 譚貢勞逄 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 卻璩桑桂 濮牛壽通
邊扈燕冀 郟浦尚農 溫別莊晏 柴瞿閻充 慕連茹習 宦艾魚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終 暨居衡步 都耿滿弘 匡國文寇 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師鞏厙聶 晁勾敖融 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
曾毋沙乜 養鞠須豐 巢關蒯相 查後荊紅 游竺權逯 蓋益桓公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澹臺公冶 宗政濮陽 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鐘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于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車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拔夾谷 宰父榖粱
晉楚閆法 汝鄢涂欽 段干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歸海 羊舌微生
岳帥緱亢 況后有琴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商牟佘佴 伯賞南宮
墨哈譙笪 年愛陽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終
注:此版本屬通行本《百家姓》,收錄單姓444個,復姓60個,共計504個姓氏。
(轉自http://blog.sina.com.cn/zdy8576788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