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吐蕃興起后,黨項諸部被迫從四川松潘遷徙到隴右、關中。
唐末,拓跋思恭割據宥州。因鎮壓黃巢有功而被賜姓“李”、封夏州節度使、轄夏、綏、銀、宥四州。
五代時期,李氏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雖奉中央王朝為正朔、不時進貢方物,但一直聽調不聽宣。
定難四州位于河套南部、關中外圍。這種特殊的形勢使得它既有精銳騎兵,又對關中構成致命威脅。漠北游牧民族從河套北部南下,即使長途奔襲也需要兩三天時間,關中還有緩沖時間。定難李氏如果對關中有想法,關中連緩沖時間都沒有。
宋朝建立后,定難四州在宋太祖的目標中僅次于燕云十六州。通過軟硬兼施、宋太宗迫使定難節度使李繼捧投降。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服,率眾逃往地斤澤。
地斤澤地區位于河套中部,與南部之間有沙漠阻隔。想要攻入地斤澤,除了要有充足的補給之外,還要有熟悉地理的人。否則,極易迷失、困死在沙漠之中。李繼遷以此為基地、以沙漠為屏蔽,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通過不斷襲擾交通線來威脅宋軍。
兩度北伐慘敗后,宋太宗不勝其煩,選擇放棄定難諸州來姑息妥協。
奪回“祖宗故地”后,李繼遷故技重施、強占宋朝重鎮靈州,使李氏具備了獨立建國的基礎。
靈州是宋朝最后一塊養馬地,對宋軍騎兵建設有著重要作用。但是,靈州孤懸在外,不僅防守困難,而且轉運糧餉艱辛。當外援斷絕后,靈州就是一座孤城。靈州丟失之后,附屬的鹽州也跟著丟失,宋軍完全淪為步兵,只有少數戰馬,喪失戰爭主動權。
得到靈州之后,李繼遷控扼黃河、河西走廊的大門向他敞開。李繼遷死后,其子李德明將靈州改名為西平府、以此為都城,并暫緩對宋攻勢、全力經略河西。
河西走廊與河湟地區分布著涼州吐蕃、甘州回鶻、沙瓜歸義軍、青塘吐蕃等割據勢力,他們全都與黨項李氏不對付,與李德明反復交戰多次。
然而,澶淵之盟后宋真宗以為天下太平,對此無動于衷,除了一些賞賜和冊封外,沒有對李德明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涼州位于河西、隴右、關中的交界處,位置極其重要,號稱河西走廊的門戶。涼州吐蕃本身實力不強,完全依靠甘州回鶻與青塘吐蕃的支持勉強維持。宋朝曾經向涼州派遣過知州,但也僅此而已。
102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攻破甘州城、消滅回鶻勢力。以此為標志,河西反黨項聯盟開始瓦解。
甘州回鶻敗亡后,涼州吐蕃獨木難支,被李元昊占領。青塘吐蕃尚且苦苦支撐,沙瓜歸義軍則完全閉關自守、茍且偷安。
1036年,李元昊消滅歸義軍政權、全據河西走廊。隨后,封閉玉門關、陽關,斷絕與西域的聯系、全力爭奪關中。至此,宋遼夏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同時,李元昊出兵重創青塘吐蕃、攻占蘭州、擴大縱深。
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定國號“夏”。隨后,發起對宋朝的全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