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河對岸
秦以后的朝代與割據(jù)政權,多襲用先秦的國名為號,如魏晉宋齊梁陳等等。而作為先秦時期的三個朝代的國號--夏商周,“夏”與“周”都頗受后世青睞。如東晉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隋末,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北宋時期,黨項人李元昊建立的大夏。南北朝時期,宇文氏建立的大周;武則天稱帝時,改國號為國;五代時期,郭威建立的大周;元朝末年,張士誠建立的大周;滿清時期,吳三桂亦定國號為周等等,皆是以夏或周為國號。但為何“商”卻很少被采用呢?
其一,古時候常以所據(jù)地盤或國都的所在地為國名。如商王朝的前期頻繁遷都,至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才穩(wěn)定下來。故而,商王朝也稱“殷”或“殷商”。戰(zhàn)國時魏惠王遷都於大梁,自此魏國也被稱為梁國(孟子見梁惠王即源於此);韓國攻滅鄭國之后,遷都於新鄭,韓國也被稱為鄭國等等;
周公平定管蔡之亂,并誅殺紂王之子武庚之后,改封微子啟於宋以奉殷祀。故而,殷、商、宋,實則合流於一。按杜預的《春秋釋地》也寫道: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楚漢之際,項羽封司馬卬為殷王,定都於朝歌;五代十國時期,王延政在建州(今福建南平)稱帝,國號大殷。南北朝時期,劉裕建立的南朝宋;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等等,其實也都蘊含了“商”之國號。
其二,后世不直接采用“商”之國號,與我國歷史上長期奉行的“重農(nóng)輕商”政策有關。武王伐紂及周公東征之后,商人淪為亡國奴,也沒有了產(chǎn)業(yè),而多從事商業(yè)為生,這也是“商人”名稱的來歷。而在我國歷史上,尤其自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長期奉行“重農(nóng)輕商”的政策。民分四等,“士農(nóng)工商”,商人的政治地位最為低下,飽受歧視與壓制,如漢高祖劉邦時,就曾頒布商人不得衣錦馳馬、商人及其子孫不得仕宦(當官)的法令;明清時期,商人及其子嗣也不得參加科舉等等。而直接以“商”為國號,顯然與歷史上長期奉行的“重農(nóng)輕商”政策相悖。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