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瑞典領諾獎之前,外媒采訪他,
“推薦你的一本書給外國讀者,你會選哪本?”
答:“《生死疲勞》。”
于是乎自己就屁顛屁顛兒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之前讀過莫言的書,不太懂得他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作方式。
而這本書,由于對書中這段歷史背景比較熟悉;對所謂閻王、小鬼、輪回這類的事情,從小都在《西游記》中耳濡目染,便覺得還比較好懂。
莫言在后記寫到,這本長篇小說,初稿只花了43天。(43萬字)
“雖然寫了四十三天,但我積累了四十三年,因為小說中的主人公——那個頑固不化的單干戶的原型——推著吱呀作響的木輪車在我們小學校門前的道路上走來走去時,還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莫言在序言中寫道,《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他從自己的角度提出并定義了長篇小說長度,密度和以及難度。
小說的開篇就是一個被處決的地主死后依然覺得自己冤枉,大鬧地獄的場景。
閻王說,“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很多人該死,但卻不死;很多人不該死,偏偏死了。這是本殿也無法改變的現實。現在本殿法外開恩,放你生還。”
于是西門鬧轉世成了西門驢。西門驢死于大饑荒時期。
于是西門驢轉世成了西門牛。西門牛死于西門鬧兒子,西門金龍之手。
于是西門牛轉世成了西門豬。西門豬為了救西門鬧的孫輩小孩兒,見義勇為而死。
于是西門豬轉世成了西門狗。西門狗壽終就寢。
這次回到閻王殿,閻王都已經換了面孔。
閻王說:“西門鬧,你的一切情況,我都知道了,你心中,現在還有仇恨嗎?”
西門鬧沉默且搖頭。
陌生的閻王又說,“這個世界上,懷有仇恨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不愿意讓懷有仇恨的靈魂,再轉生為人,但總有那些懷有仇恨的靈魂漏網。”
“我從你的眼睛腫還看出了一些仇恨的殘渣在閃爍,我將你在畜生道里再輪回一次。”
于是西門鬧又轉世為西門猴。
西門鬧幾次轉世,都沒有離開這個家庭。他以動物的視角見證了巨變的幾十年,讀者通過動物的眼睛看到這個小家庭的興盛與衰落;看到那個不曾遠去的光怪陸離的歷史變遷場景。
我突然意識到那幾十年或者說現在,這片土地都可以是莫言這種寫作的源泉所在。因為它足夠“現實魔幻主義”。紀實性的寫作,會被質疑添油加醋,會被戴上各種“帽子”。
那就采用這種“真真假假”的寫作方式,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再離譜的話,從“畜生”的口中說出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