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無論是史學價值,還是文學價值,司馬遷的《史記》被公認為中國歷代史書之最。
但是,縱然是最正的正史,那也是人寫的,其中必然夾雜著個人情感傾向。比如在《史記》中,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司馬遷不喜歡霍去病,這種不喜歡甚至達到了厭惡和鄙夷的地步。
最直接的證據是,司馬遷竟然把衛青和霍去病都寫進了《佞幸列傳》。何為“佞幸”?就是指以諂媚得到君主寵幸的人。
《佞幸列傳》里一共寫了10個人,分別是:籍孺、閎孺、鄧通、趙同、北宮伯子、周文仁、韓嫣、李延年、衛青、霍去病。這里面除了衛青和霍去病舅甥二人,其余八人無一例外都是歷代皇帝的“床伴”。
在世人心中,常勝將軍霍去病是千載難遇的大英雄,那么,司馬遷到底為什么這么不喜歡他,把他看成“男妃”一類的人佞幸之臣呢?
(注:司馬遷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他們屬于同一時期的歷史人物。)
第一:
西漢時“文主和武主戰”,司馬遷推崇的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主和思想,反對漢武帝的主戰思想。司馬遷認為,和平發展讓百姓安居樂業才是硬道理,常年征戰勞民傷財,是好大喜功的表現。而衛青和霍去病是最狂熱的主戰派,與司馬遷的治國理念沖突。
第二:
司馬遷對飛將軍李廣有著深深的崇敬和同情,而李廣父子的死是衛青和霍去病直接造成的,司馬遷對此耿耿于懷。
在司馬遷心中,李廣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大漢武將,稱贊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戎馬一生未能封侯,霍去病18歲卻封了冠軍侯,這一點司馬遷也是非常不服的。
第三:
司馬遷看不起衛青與霍去病的出身。衛青和霍去病雖然都是皇親國戚,一個是衛子夫的弟弟,一個是衛子夫的外甥,但他們卻也都是母親與小吏私通所生。
司馬遷認為,衛青和霍去病都是靠著外戚的身份爬上高位的。
第四:
除卻以上三點,司馬遷不喜歡霍去病的最主要原因是認為他人品不好。
霍去病最備受推崇的一句名言就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但這句后面其實還有一句話,揭示了司馬厭惡他的真正原因。
通過元狩二年與元狩四年的兩場大戰,霍去病共斬俘匈奴10萬有余,漢武帝為獎勵愛將,給他修建了豪華府邸,但霍去病卻拒絕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后面的那句則是“由此上益重愛之”。
也就是說,因為霍去病說了這句話,漢武帝更加喜愛他了。司馬遷認為霍去病是在作秀,在溜須拍馬。
正是因為這句“由此上益重愛之”,司馬遷將霍去病寫進了《佞幸列傳》。
另外,司馬遷在《史記》中還批評了霍去病狂妄自大、苛待屬下等缺陷。
人無完人,霍去病或許真的不完美,但他仍是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