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先秦,是一個群星匯集的時代。后來很多哲學的中心思想就起源于此。
那先秦諸子哲學是如何產生的呢?
周公文制
周朝在中國制度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端。
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周朝的制度基礎。在經濟上,施行“井田制”——將田地分成九宮格,中間歸地主所得,其余部分為農民所得;在社會制度上,規定了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在政治上,施行分封制,即在周天子身邊分封諸侯,來守衛周天子,也因此有了烽火戲諸侯的笑話。
春秋戰國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到了西周末年,井田制已經無法滿足國家的需求,諸侯各國“廢井田,開阡陌。”周天子的威信不斷下降,諸侯之間攻伐兼并,就此拉開了春秋戰國的帷幕。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為了恢復國家的安定,各大學派紛紛涌現,產生了“百家爭鳴,諸子蜂起”的盛況。儒家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
那么儒家是如何產生的呢?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來自西周的“王官之學”中的禮學。
注:王官之學指周代貴族等級制社會中的主流學術文化。王官之學就是西周禮樂文化的話語形態,是作為統治階層的西周貴族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道德倫理、宗教思想之源頭。
孔子之“禮”
提到儒家,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儒家思想的奠基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的哲學思想。
孔子的“禮”分為周禮,儀禮和禮記三大部分。
“禮乃治國之綱”。周禮屬于根本的政治制度,為國家上層建筑,故而又稱其為“禮治”。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傳·昭公十一年》)
“禮,王之大經。”(《左傳·昭公十五年》)
我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不僅是說國人講禮儀,還因為我國自孔子以來施行的都是周禮制度。
儀禮俗稱人倫,是對百姓生活中禮儀的規定,包括祭祀,出征,朝聘,婚喪,嫁娶,待人接物等儀則,即禮制,禮器。
周禮和儀禮是孔子對于周朝禮儀的整理和歸納。但僅憑這些,我們還不能稱孔子是我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孔子最偉大的地方在于“禮”的第三部分“禮記”,又稱“禮本”。顧名思義,禮本就是禮儀的本質,禮儀的源頭。
孔子用其一生思考和實踐告訴我們,“禮”的源頭在天之大道。正如《史記》所言:“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孔子認為,禮儀是結合冥冥中的天意而為。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用禮去追尋天之大道,方能下學而上達。
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
一天,孟子的學生問老師:“商朝是順應天命嗎?”孟子說:“是呀。”學生說:“商順應天命,那為什么周又能取代了商朝呢?”孟子說:“天命靡常,以德配天。”意思就是天命是變化的,有德行的人才能配上天命。
所以,天命不是統治者說的算,而是我們百姓說的算呦。
但是,挽救那個“天下無道”的社會僅憑“禮”還遠遠不夠,所以孔子苦苦思索,又提出了沿用至今的治世之道。
想知道是什么嗎?那就請大家期待一下下期的『知行合一』吧!
中國哲學神秘而又璀璨,這個欄目并不嚴肅,但是絕對認真,我們可以聊聊某個哲學家,聊他的主張學說或是他獨特的個人魅力;談談某個朝代的流派,是一枝獨秀,還是百花齊放。我們沒有思想的灌輸,不過是想有個機會和大家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當然,對于各種思想,我們只能主觀地或者借用大家的主觀為您講解,若您有其他的看法和理解,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欄目策劃:疏桐;圖文編輯:微雨
知行合一 · 1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