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也曾費解不已,為何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唯獨關羽能完成由人到神的轉變,成為享盡九州煙火的關帝】
一千八百年前,東漢王朝步入陌路。天下紛爭,群雄割據。曹魏、蜀漢、東吳鼎足而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時代。公園二百八十年西晉滅吳,三分天下終歸一統,至此歷史六十年的三國時期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人們心中,這短短百年不到的歷史始終難以落下帷幕,那么為什么在如此眾多英豪當中,唯獨關羽能夠由侯到公到王到君到帝,最終由人到神,走上神壇,成為享盡九州煙火的關帝。
易中天曾經說過歷史人物都三種面目,三種形象。一種是正史上記載的面目,稱之為“歷史形象”。第二種是文藝作品包括小說和戲劇中的面目,稱之為“文學形象”。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樣子,是一般民眾心中的面目,稱之為“民間形象”。就讓我們通過這三種形象來一窺關二爺的成神之路。
一.歷史形象
陳壽的《三國志》中對關羽的事跡描寫不多,只有一千多字,對關羽的評價是: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從史料來看,關羽驍勇善戰,萬人之敵,是當時魏蜀吳三方都極為流行的看法。同時陳壽還認為關羽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了劉備兵敗徐州,關羽被曹操擒獲,緊接著在官渡之戰中,關羽建立奇功,于是曹操上表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然后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卻封金掛印,留書拜辭曹操去尋找劉備,可見關羽的忠義也是經得起考驗的。
近代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這樣評價關羽 :“關羽這個人本領是有本領,你留心把三國志看,自劉備用兵以來,不分兵則已,倘使分兵,總是自己帶一支,關羽帶一支的,可見他有獨當一面的才略,他還分析道,北方人是不習水戰的,赤壁之戰,曹操尚以此致敗,而關羽一到荊州就能帶水軍,亦可見其確有本領”。
不難發現,從客觀的角度去看,關羽具備忠義無雙,英勇神武歷史形象的同時,同時還帶著心高氣傲,缺乏大局觀念的性格缺陷。
二.文學形象
數千年來,隨著王朝興替,歷史演進,關羽開始走進文學領域,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大放異彩。
唐朝詩人郎士元贊頌說,將軍邴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也曾感嘆道,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當然對后世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莫過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是一部在中國甚至是世界都享譽盛名文學著作。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用了大量篇幅來刻畫關羽,在他筆下,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 ,臥蟬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鐘。在小說的開篇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中有著對關羽大義的充分體現 小說中劉關張三人相識的第二天就來到桃園結拜為兄弟,從那一刻起,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死的名言就被后世作為情深意廣的至高概括流傳至今。小說中的辭曹歸劉,秉燭達旦,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灞橋挑袍,過五關斬六將,斬蔡陽古城聚首篇幅故事個個精彩絕倫,對塑造關羽的品德,人格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通過一連竄極具道德傾向的情節,羅貫中將關羽降漢不降曹的忠和掛印封金的義渲染的異常充分,特別是當關羽為了心中的一個義字而千里走單騎,最終找到兄長劉備的那一刻,一個忠義神勇,義薄云天的關云長就已經在世人心中扎下了根。華容道上 關羽終于放走了曹操,盡管做出這樣的抉擇無比艱難,寧可背棄軍令也絕不背叛自己內心恩高義廣的道德原則,而關羽舍生取義的抉擇又無可阻擋地迸發出具有高度人性的精彩和光輝。
不得不提的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并沒有刻意回避關羽軍事上的失敗以及性格缺陷,不過羅貫中暗含深意的是,在關羽與東吳的沖突中加入了強烈的道德評判,正如清代文學家毛宗崗評價的那樣,東吳背盟失義在先,關公用陽,而呂蒙用陰在后,才導致了荊州之失,這樣一來關羽首先占據了道德高度,再加上英雄陌路的悲劇色彩,關羽雖敗猶榮的結論自然順理成章,應該說羅貫中從紛繁的史事中,清理,提煉,總結出超功利的,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判斷,有效地抗衡甚至替代了成王敗寇的世俗功利判斷,其結果是關羽得以不朽,最后羅貫中不僅虛構了玉泉山關公顯圣,還讓他的魂魄追索呂蒙的性命,驚倒了曹操,關羽也由此走上了封神神圣之路。
三.民間形象
隨著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關羽在民間慢慢成為忠義神勇,義薄云天的化身。在各種民間傳說和民間習俗、民間信仰之中關羽也由此踏上神壇,由人到神。
關羽第一次堂堂正正坐在屬于自己的廟堂之上得力于宋徽宗的不懈努力,他在二十多年間先后追封關羽為忠惠公,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在唐朝武廟里供奉的主神為姜太公,關羽只是配享的六十四將之一,宋真宗時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圣廟出現,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于洪武二十七年在南京建武廟,姜太公被請出武廟,取而代之的關廟成為京師九廟之一,清康熙四年,尊關羽為夫子與孔子并稱,雍正八年追封關羽為武圣,以關羽為主祀的武廟即關帝廟與孔子的文廟并列,至此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漢封侯,宋稱王,明封大帝 中國古代仁義禮智信的代表人物關羽在死后的千年里,精神獲得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