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道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巨大,但對于“老子”其人,歷來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老子”到底是個什么人呢?
在歷史課本和大部分書籍里都是這樣寫的:老子叫李耳,是春秋末期楚國人,擔任過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大約和孔子同時,但比孔子年齡大,孔子曾經向他問禮。后來老子出關不知所蹤,在臨走的時候,關尹請他著書,他就寫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老子》)。
這些內容來自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幾乎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關于“老子”的最完整的記錄了。其實這些記載還是非常簡略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對這段記述也有人懷疑:孔子去見老子的事《論語》里沒有記述,老子出的關是哪一個關口,一般認為是“函谷關”,但孔子時期還沒有函谷關的名字。這個地方只稱二崤,又稱桃林之塞,是晉國的地方。在秦惠王時,秦國才取得這個地方,因險設關,才有了所謂的函谷關。
這些且不論,我們繼續往下讀,發現司馬遷自己對于老子就是上文所說的李耳這一論斷也是拿不準的,所以又記錄了一些其他說法。
首先,他記述了一個叫“老萊子”的人:“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和孔子同時的還有一個“老萊子”,也是楚國人,也是有著道家思想的,也是隱士,就是民間傳說里的七十多歲了還“彩衣娛親”的那個人。據說老萊子也是有著述的,但早已經失傳了,大約司馬遷也沒有看到,不然就不會這樣模棱兩可的記述了。老萊子和老子會不會是一個人,大概當時就有人這樣認為。司馬遷在后面又記了一句話:“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這和前面是明顯矛盾的,前面已經說老子出關,既然“莫知其所終”,就不會知道他活了多少歲。老萊子活了多少歲雖然沒有記載,但看傳說,他七十多歲了父母還在,大約是有長壽遺傳的,160歲或200歲的傳言,應該指的是他。可見司馬遷在這里,對老萊子是否老子,也是存在一定懷疑的,所以記了這一段話。
接著,司馬遷又記載了一個“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戰國時候,周王室的一個叫“儋”的“太史”去見秦獻公,有人認為這個人就是老子,司馬遷也拿不準,所以說“世莫知其然否”。
從上面兩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司馬遷對于老子是誰,他也是不能肯定的。但后面卻突然又寫了一段最讓我們驚奇的文字:“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齊焉。”
老子有子孫,他的兒子是魏國的大將,后代在漢文帝時還做過官。既然有明確的世系在,又怎么會有上文那些模糊的記述,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我們再仔細查證一下,這里所說的老子的兒子“李宗”,在魏國任將軍,被封于段干。戰國時魏國的建立者是魏文侯,他在公元前424年稱侯改元,直到公元前403年,魏才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成為諸侯國。而比老子年輕的孔子在公元前479年去世,活了73歲,老子的年齡比他大多少,我們不知道,就算大二十歲吧,老子的兒子似乎也無法在魏文侯時擔任將領。
這就更讓人疑惑了,《史記》這一段的老子又是指誰,還是李耳嗎?
還有一個疑問,如果李耳就是老子,依照習慣,人們應該稱他為“李子”,為什么會是老子呢?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里說大概有兩種解釋:一個可能,“老”是“字”,春秋時期人們往往把“字”放在“名”的前面,比如孔子的父親叔梁(字)紇(名),秦國將領孟明(字)視(名)等,古人名字并稱時,先說字后說名。所以胡適猜測,老子可能名聃,字耳,又字老,所以被人稱為老聃、老子,就像孔子的學生冉求字有,就有人稱他“有子”。第二種可能,“老”或者是姓,古代有姓和氏的區別,老子可能姓老氏李,所以人稱老聃、老子。
許多人考證,《老子》一書應當成書于戰國時期。(汪中《老子考異》梁啟超《評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等)
所以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里說李耳和老聃不是一個人,他認為,李耳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首領,而老聃是傳說中的“古之博大真人”,司馬遷錯誤地把兩個人混為一談了,所以《史記》里的《老子傳》首尾是歷史,中間是神話。他還說,李耳是隱士,所以講學不愿意標榜自己,就用了傳說中老聃的名字,既可以隱去自己的名字,又可以借古人以達到“重言”的效果,所以人們稱他為“老子”。
真相是這樣嗎?當然還無法確證。
老子到底是誰?在沒有發現新的史料作為確證前,恐怕還是無法徹底解開謎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