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諸子百家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產物,那時天下大亂,而人們又想生存,又想發展,于是各個國家中思想人物產生了,他們不斷用自己的思想說服其他人,此時我國在大動蕩年代,一些涉及政治、社會、生活的說法就多了起來。有些思想家提出的學說主要為統治階級服務,于是就成為一些有心人士研究的對象。
所謂的“百家”只是一個大約數字,關于“百家”之說出自《莊子》“百家往而不返”之說。到了漢朝,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把百家縮短成六家:“陰陽、儒、墨、道、名、法”。后來漢朝的劉向在編纂史書時,總結了先秦的書籍有一百多種。而《漢書》中把諸子分為189家,其中學說有4324篇。這是第一次詳細記載先秦學說的數量。
而《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等史料記載“諸子百家”其實有上千家,最有名的也就幾十家,能成為學派的不過10家。
在這些思想家中,很多有名的人物至今被人傳頌,比如管子、孫子、墨子、老子等人,那時能稱為“子”的是思想家的代表,他們的學說再冠之以“家”,于是“諸子百家”便成為一個成語。
儒道兩家學說
儒家是由孔子所創立,在秦朝時,由于秦始皇奉行法家,因此曾“焚書坑儒”。但到了漢武帝時,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認為只有儒家才能效治理國家,既沒有法家那樣殘酷無度,而且還能加強君王權威和統治,因此漢武帝發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也是歷史君臣尊崇的學說。
儒家學說在各個王朝都很受用,對我國的歷史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儒家講求禮、義、仁、智、信,但真正的孔子的思想也有所缺失。儒家還有“六藝”之說,比如禮,要求人們無論在外還是在家都要講究“禮”,師長之禮,尊父母之禮,這些對我們現在影響也很重,成為我國的傳統。
六藝中的“書”是指用毛筆練習書法,但現在真正練書法的人很少了,當然書法作為我國有代表性的一種藝術。至于“數”是指古代算法。
但儒家思想之所受后人推崇,主要還是其大部分內容適用于封建王朝的統治,但也把孔子思想異化成一些讓人不理解的風俗,比如重男輕女的殘余至今還在一些老人中存在。可以說儒家影響最長遠最廣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家由老子所創,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崇尚自然,道家雖然進入廟堂,但道家有其獨特看待自然與社會的學說,還有無神論的思想。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認為古代道家為“易行難知,事少而功多”。春秋戰國時,道家雖然門徒不多,地位也不同,但他的思想卻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從學說進入廟堂,成為民間修行的代表。道家講究清靜無為,這里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事事,只是不做出格的事,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職責內的事。道家講究是“順勢”之意,要求人們要面對現實,古人有“鄰國之間,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認為各干各的,誰也不打擾就不會有戰爭,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但這種思想只是一廂情愿,哪有關起門來過日子的。但實踐中真有脫離人情世事故而修行的人。
漢朝初年,皇帝中信奉黃老學說的較多,這也是道家一派。像漢文帝、漢景帝,主張老百姓的事自己去管理,政府不用費勁插手。所以道家的“無為”讓皇帝也高興,既沒有野心,還對皇帝統治有推進作用。因此保留至今。
為何廢除其他學說?
除了儒家、道家,還有很多學說有的自生自滅,有的不適應皇帝統治而消失。讓我們看看另外三家有名的學說。
法家作為一種學派流傳甚廣,據史料記載,法出自夏商的理官。到了春秋戰國時,法家的代表人物多,比如韓非子、管仲、商鞅等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之所以能在秦國扎根并被秦國所用,主要還是法家講究的法律嚴明,任何過失都會受到嚴格懲罰。法家的輕罪重罰,讓人畏懼。法家認為人們害怕了,就不會做違法事情,社會就和諧了。秦國正是用法家立國治國,并且實現了統一六國目標,但統一六國后,秦朝繼續用法家苛刻治理,這就不符合社會發展了,于是秦朝滅亡后,法家退出,漢朝開始用黃老學說治國,使民眾從秦法的嚴苛中釋放出來,社會又充滿了活力。
兵家在秦秋戰國講究謀略武力解決問題,只要打敗你,我的學說就有發展。兵家認為以武力解決問題后,社會就和諧了。但隨著皇權的確立,皇帝當然不允許誰有武力和謀略就能互相打斗,那樣的天下就永無寧日,那武力強就會把皇帝所推翻。因此,兵家也不適應皇權,于是退出了政治舞臺。
墨家講究的是非攻兼愛,墨家的兼愛,是一種平等的互愛,愛自己的父母與愛別人的父母一樣,愛自己的孩子與愛別人的孩子一樣,那就社會就穩定了。墨家認為非攻,我不攻你并不是我沒能力,因為我也有武裝力量防衛。但到了以皇權為中心的時候,再奉行墨家那一套,就證明皇帝允許其他人有自己的武裝,那就亂套了。漢朝初年各個親王都有自己的勢力,所以漢朝忙于削藩,就是不讓墨家思想存在。
縱橫家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外交與軍事綜合運用策略的學說。實際就是聯合多方打擊另一方?;实蹫殪柟探y治,當然不會讓各個部族勢力互相聯絡串通,因此縱橫之術就沒有用武之地。
雖然一些思想學說消失了,但有的融合于皇帝的統治之中,比如王朝統治缺不了法家,開疆拓土時,兵家及縱橫之術也少不了。而墨家在民間也有隱性流傳。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