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秦國創造了很多奇跡,但也給歷史留下了無數謎團,其中一個就是秦人起源之謎,秦人祖先究竟來自哪里?
從史料上看,“秦為西戎”的觀點古來有之。在《春秋三傳》中,稱秦人為“秦者夷也”,或稱秦為“狄秦”,所以關東六國往往認為秦人為戎族。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秦都邑考》中指出“秦人祖先,起于戎狄”。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中,提到“在西戎,保西垂”,也說明秦人出自西方。總之,這一結論也暗指秦人的野蠻暴力。
直到上世紀30、40年代,一些學者考證之后認為,秦人是來自東方,而不是出自西戎!但這個觀點有一致命問題,就是主要靠推測,而不是靠史料記載,或考古印證。總之,盡管有提出“秦人東出”的觀點,卻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說明,直到一批戰國竹簡的出現!
2008年,清華大學受到一批特殊的捐贈,因為這是一批戰國竹簡,一共有2388枚,是由捐贈人在海外競拍所得。這一批竹簡,后來被稱之為“清華簡”。專家研究之后,可謂驚喜連連。
雖然這一批竹簡的出土時間、地點、流散的過程,如今已經無法得知,但卻依然具有重大價值:首先,這一批竹簡在秦始皇統一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所以沒有受到焚書坑儒的影響,能最大程度展現戰國古書風貌;其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后世已經沒有記錄或已失傳,其中部分內容顛覆了歷史,就包括秦人起源之謎。
在清華簡《系年》的第三章,講述了秦人先祖之事,解釋了秦人遷徙之謎!
簡而言之,周武王伐紂之后,只是借助商朝內部空虛,所以牧野一戰之后,很快就退回去了,因為商朝的主力部隊還在。后來,“商朝余孽”造反,一個叫飛廉參與三監之亂(紂王兒子叛亂),被擊敗之后逃到商盍(運奄氏)的地盤,而所謂的運奄氏,其實就是嬴姓秦人祖先。當時,從山東到蘇北的贏姓國族是想“反周復商”。
由于參與叛亂,加上不復周朝統治,所以秦人祖先一族就被周朝政府強制西遷,用后世的話說就是“謫戍”、“流放”。
解決了秦人起源之謎,這和秦朝強大,以至于能一統中國有什么關系呢?其實很簡單,在秦人身上,有三種文明的碰撞,最終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大秦文明!
因為秦人先祖有“反周復商”的思想,所以比較注重繼承商人文明。由于長期處于周朝統治之下,自然受到周朝中原文明的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秦人的職責是“保西垂”,自然難免要和戎人等外族戰斗。從史料上看,秦人和戎人之間的戰斗非常殘酷。前些年,考古專家發現一個早期秦人貴族的墳墓,墓主的腦袋被戎人的箭擊得粉碎,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當時雙方戰斗的激烈程度。
有競爭自然就有進步,也會受到戎人等外族各方面的影響。后世有學者推測,中國第一支騎兵部隊,可能就是秦國最先組建的,因為秦人有馬,又有實際作戰需要,所以可能率先組建。在兵馬俑里,秦人騎兵編隊非常成熟,比如要求“四騎一組,三組一列,八列共108名組成一個縱隊”。
也就是說,秦人身上是三種文明的碰撞交融,即:殷商文明、周朝文明、外族文明,整個秦人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文明大融合的過程。
傳統史學界認為,相比于關東六國,秦人文明極為落后、野蠻、暴力、封閉,秦國一統六國也屬于文明的倒退。然而,從秦人起源之謎上,卻能看到:秦人文明上的融合包容,將不同文明柔合在了一起。所以,有學者研究之后感慨,難怪秦國能一統中國,因為他們文明上有獨特的先進性!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持“清華簡”的整理研究工作,春節之后剛剛去世的李學勤先生,在采訪時曾表示,“秦統一全國不是偶然性的,特別是從文化組成來看也不是一個偶然”。所以,將秦國看成落后、野蠻的言論,可以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