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的必須要對我們每天嘴說的,手上寫的漢字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否則,連我們的兒女都會笑話我們!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一起復習一下我們的漢字六書!
說到我們的漢字真的值得我們驕傲一萬年得了。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五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其他幾個如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古代希臘、古代埃及的前面都必須有“古代”兩個字,而唯獨中國其實不必加這兩個字,因為我們的文明與文化五千年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只是受這些或亡國,或后代放棄自己文明的國家連累而已。
那么,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很大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字始終一脈相承,也就說是我們中華民族基本文脈沒有斷過,而中華文脈的根本就是——漢字。
漢字從最初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到現在簡體字,盡管書寫形式已經經歷了甲、金、篆、隸、楷、草、行七個階段的進化,但漢字的造字方法卻是一如既往地繼承了漢字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
一、象形文字——想表達什么,就把它畫出來,再簡化一下!
象形文字是中華民族的造字之父,黃帝史官倉頡創造的。在三皇五帝時期,沒有象形文字之前,我們的老祖宗采用的是結繩記事的方法,對重要事情進行簡單記錄。結繩記事按照事件的時間先后,事件大小等進行記錄,這種記事方式和傳統,也決定了我國第一部史書《春秋》的記事方式,就是史書中的編年體方式。
那么在倉頡創造象形文字之后,當時的氏族社會和后來的奴隸制國家沒有理想的書寫記錄文字載體,只好將文字刻在獸骨、龜甲、石頭、青銅器這些載體上。那么書寫在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國家大事的記錄,建立最初的國家檔案。而刻在烏龜的腹甲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吉兇。那么就有了甲骨文和鐘鼎文。但這些最初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
那么象形文字究竟是什么文字呢?所謂象形就是想表達什么就把它畫出來,然后再進一步簡化畫像的結構和筆畫,就成形成了一個象形文字。根據一個事物畫出來的圖像自然是一個整體,所以,象形文字屬于“獨體字”。比如,仰頭看到太陽,太陽是圓地,而且還隱約覺得太陽中間有一個小圓圈,那就是用圓圈里面加一個點就是日了。最直接的就是十二生肖這十二種動物的象形文字表達方法。那么,我們通過下面的圖片可以看到,用勾畫象形的方式表達文字,盡管直接,但書畫復雜,無法進行筆順、筆畫的規范。一千個人可能寫出一千個奇形怪狀的字,所以,不便于文字的普及和廣泛應用。
盡管象形文字是最初的造字方式,我國最早的有據可考的文字甲骨文絕大多數屬于象形文字。但在目前漢字當中,象形文字的比例并不大。在目前的象形文字中,僅保留了三百多個象形文字。下面我們再舉幾個象形文字的例子:
二、指事字——象形文字加減筆畫或指事符,表達更細小抽象的含義!
象形文字作為基礎造字法存在一定弊端,隨著人們表達要求的提升,需要表達更細致,抽象的事物,那么象形文字就力不從心了。比如,”木“這個象形字表達的樹木,但是當我們單獨要表達樹根時怎么辦?難道需要在“木”下面畫一些根須嗎?畫多少?多長呢?就很難規范了。還有樹枝呢?所以,在原來的象形文字簡化體”木“的上下加一橫就可以了。就形了“本”和“末”。所以,本末倒置這個成語的本意就是將根和枝弄混亂的意思。所以,指事字的造字方法就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減筆畫或指事符,輔助象形文字表達更加抽象、細節的事物。所以,指事字也屬于獨體字。
還有“一”這個字,即可以表達數字的一,最初的意思就是大地,也可以理解成一個平面。那么,所以,“上”、“下”、“卡“這三個字都是在”一“這個平面上加兩筆指事符而構成的。那么常見的指事字還有:兇,一個坑里面布滿荊棘;旦:在”一“上加日,就是太陽剛剛升起,白天的含義;刃:刀里加一點,代表刀鋒的一面;甘:口中加一點,表示口中含著甜美的食物;王:三字加一豎,三代表天地人三才,加一豎,代表貫通天地人三才者為王;中:口中加一豎,代表中間等等。
指事文字與象形文字相比,盡管能進一步表達更為細小和抽象一些的事物,但真正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是無法建立在象形基礎之上的。所以,指示文字的范圍和應用也不大,目前的漢字保留的指事字也只剩一二百個而已。
三、會意文字——聯合多個獨體字的一種表達!
那么,以上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屬于獨體造字法,是獨體字。在獨體字的基礎上,我們將多個獨體字聯合起來表達我們要表達的事物就是會意文字。所以,會意文字是合體造字法,屬于合體字。所謂獨體字也就是象形文字或指事文字。會意文字,就是可以意會的文字。
最簡單的比如“人”是一個象形字,那么將兩個人組合就是“從”,代表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身后為從。三個“人”加起來組成“眾”,古人用三表示模糊的數量詞,很多的意思。所以,三個人組合就是很多人。比如:最簡單的會意字“明”字,一個日加一個月兩個象形獨體字組合起來;“戈”字是殷商時期的武器,青銅武器,戈字再加一個止字就是“武”字,其中止是“趾”的簡化;
“盥”字,雙手+水+器皿,不就是洗手,洗東西的動作含義嗎?“塵”字,是“小”下面加一個“土”字,小土且容易飛起來的不就是塵嗎?“婦”是一個“女”加一個“帚”,就是女人拿一個掃帚,古代社會,男耕女織的社會,女主內的含義;“射”字,最初是“身”字加一個“矢”字,后來將矢字簡化成寸的組合。
四、形聲文字=意符+聲符,應用范圍最廣的造字法,占漢字的85%!
前文我們講的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三種造字法,都是在獨體象形字的基礎上演化發展,說到根本還沒有走出畫字的范疇。而隨著文字的進化與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思想的爆炸,前三種文字很難滿足人們的表達需求。而且,象形、指事、會意三種文字,音和形是分裂的。
所以,我們的老祖宗研究出了將代表漢字本形、本義的意符和表示漢字讀音的聲符組合起來的造字方法——形聲造字法。就是將用形旁代表漢字的意思、意義,用聲旁指示漢字的讀音,這樣的組合就將造字變得更加簡便快捷,而且音形統一以后,更利于文字的記憶和普及。這種文字也是使用最廣的文字,形聲文字占到所有漢字的85%左右!
同時,形聲字的優勢在于,不是所有的形聲字,都是形旁專表含義,聲旁專門負責讀音,聲旁既可以代表讀音,也可以輔助形旁表達字意。
比如,“茱”字,上面的形旁草字頭代表草木,而朱即是讀音指示,也能體現含義,因為朱本身是紅色的意思。所以,茱萸本是一種落葉喬木,果實紅色,小球狀。所以,形聲字的聲旁不僅表達讀音,還可以表達字的意義。注音讀音為“zhu”的字很多,為什么要用這個“朱”,因為它能代表紅色。
蛛字更有內涵,形旁是蟲,確定了它的昆蟲屬性,而朱字在最初的篆字中形態與蜘蛛類似。所以,朱不僅是聲旁,也在最初的字體形態上更接近現實中的蜘蛛。
還有這個誅字,言字旁為形旁,代表與口和言語有關。但與口和言語有關的事情很多,談話的談,語言的語。如果沒有朱這個聲旁輔助,很難確定造字本意。朱為紅色,是醒目的顏色,我們中國人都知道,古代皇帝用紅筆做出的批示叫朱批,是蓋棺定論的結論。所以,現在人都知道,簽名不能用紅色的筆。
形聲字太多了,我們每天應用的主要是形聲字。所以,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會有一種直覺,盡管很多字我們不認識,但我們可以從這個字的聲旁和形旁分析出字的大體含義。如果我們連這個本領都沒有,那就說不過去了!
五、轉注文字——他不是造字方法,而是一種用字方式!
所謂的轉注文字就是一種用字方式,它本身不屬于造字方法。當人們面對同樣一個事物時,因為歷史文化和地域等多方面綜合作用,會產生不同的稱呼。就會產生兩個字都可以表達同一樣事物的現象。比如,“老”字和“考”字的本義都是長者的意思,但南北方用法,叫法不同。還有“巔”和“頂”字,都是頭頂的意思,巔峰和頂峰也都是一個意思。
六、假借文字——口語與文字的假設借用!
假借也不是造字法,而是一種假設代替法。我們會發現很多我們習慣上的口頭語和方言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找文字中音與口語對應的字進行代替。同時,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通假字也屬于假借文字。
比如,借用本義為“燃燒”的“然”,來記錄表示“如此,這樣”意思。充當現在漢語的指示代詞。借用本義為“畚箕”的“其”,來記錄代詞和語氣詞;借用本義為“呼叫”的“乎”來記錄表疑問的句末語氣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