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弋夫人墓險些被盜,它背后有哪些故事
就前些天,陜西淳化“7·20”系列盜掘西漢古墓葬案宣布告破。
在警方追回的1100余件文物中,有工藝考究的漢代鎏金連枝銅燈、鍛工精美的西漢鎏金編鐘、栩栩如生的黑陶俑、世所罕見的琉璃發簪……它們無一不在向我們訴說著古代文化的絢麗奪目,以及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這一重大文物犯罪系列案件的告破,是警方“拔出蘿卜帶出泥”的成果。一切的起點,都同一位女子聯系在一起。
鉤弋夫人。
2016年7月,有群眾向公安機關舉報,說有人在漢云陵盜掘古墓,這一舉報啟動了系列案件的偵查工作。而這個漢云陵,正是漢武帝劉徹寵妃、漢昭帝劉弗陵之母“鉤弋夫人”的墓地。
讀到這段新聞時,我心中不禁一動:鉤弋夫人,可是青史留名的傳奇人物。
漢武帝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大V,或許因為名人效應,他的后妃也各有軼事傳世:當我們說起陳阿嬌,會想到“金屋藏嬌”和“千金買賦”;提起衛子夫,會想起她盛寵時世人傳唱的“生男無喜,生女無怒”;而李夫人的美貌,更是以“傾國傾城”同后世所有美女聯系在一起……
鉤弋夫人自然也是有故事的。
她短暫的人生,始于盛寵,終于一個名為“立子殺母”的恐怖繼承制度。
▲子貴母死制
三個“神話”,一世榮寵
鉤弋夫人何許人也?
她沒有留下名字,姓趙,在漢武帝宮廷中居婕妤之位。
趙婕妤的人生,出現在《史記》、《漢書》以及若干野史的字里行間。她憑借美色和些許“運氣”,博寵于帝王,誕下皇嗣,成了“人生贏家”。
如果讓趙婕妤做“成功學”演講,她可能會以“我自小家境不好”開頭。她父親因犯法被施以宮刑,做過宦官,在長安去世,無法為她提供人生發展的資本。畢竟帝王寵妃尊位,是輪不到一個宦官之女來坐的。
然而她還是飛黃騰達了,以一個又一個“神話”作為注腳。
先是,彼時還是民女的趙氏,神奇“空降”河間。而漢武帝又正巧巡狩河間,聽術士說當地有奇女子,便立刻令使者尋找,得到了趙氏。趙氏的雙手,據說天生握拳,到十幾歲都沒有伸開。武帝親手輕輕一掰,趙氏的手便舒展開來,手掌中,躺著一枚小小的玉鉤。
趙氏“由是得幸”,像寵物一樣,被稱為“拳夫人”,封為婕妤。婕妤秩比列侯,常從婕妤遷升為皇后,換句話說,就是“準皇后”。趙婕妤住在鉤弋宮,由是得名“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趙氏(?-約前88年)
有寵則有孕。鉤弋夫人這一孕再造“神話”,懷了整整十四個月。彼時已六十開外的漢武帝,在公元前94年老來得子,開心地表示:“我以前聽說堯帝就是懷了十四個月生出來的,現在鉤弋夫人也是這樣。”
緊接著,第三個“神話”降臨。兩年后,漢武帝的太子——衛子夫皇后所出之子劉據——就因“巫蠱之禍”自殺身亡,為其他皇子騰出了太子之位。較之皇兄們,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既健壯,又聰明,與眾不同。漢武帝常常說這個孩子很像他,動了立其為太子之心。
從至卑之身,憑借一玉鉤,以近至尊之位。陰謀也好,運氣也罷,鉤弋夫人踐行著中國古代“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的傳統,獲得了極高的尊榮。
母親得寵,兒子才會受到重視,鉤弋夫人成功做到了“子以母貴”。那么,她是否最終“母以子貴”成為趙太后,像甄嬛一樣,被下一任皇帝以天下養呢?
并沒有。
▲漢武帝
她褪去簪環,向丈夫乞留一命
目前史學界較為接受這一說法:漢武帝深恐幼小的劉弗陵稱帝后,鉤弋夫人尚在壯年,從此“女主顓恣亂國家”,故而動了殺心。
據學者推算,鉤弋夫人死于公元前88年至前87年之間,死年不過二十四五歲。而在她身死后不久,兒子劉弗陵就被立為皇太子。
鉤弋夫人的死因,在《漢書·外戚傳》和《史記·外戚世家》中均有記載,雖非曖昧不明,卻足以耐人尋味。
時間上離我們最近的是《漢書》,有關鉤弋夫人之死,被記錄得十分簡潔:“鉤弋婕妤從幸甘泉,有過見譴,以憂死,因葬云陽?!闭f得就好像犯了個錯,被皇帝罵了一頓,得抑郁癥身亡——多半有“為尊者諱”的意思。
班固著《漢書》時,參考了《史記》?!妒酚洝分姓嬲伤抉R遷完成的部分,終止于公元前122年?,F今《史記》正規通行本,其實是一部集眾人之智慧的共同作品——在《史記》成書后六十幾年中,許多學者對之進行增補,最終記載時間是公元前20年。鉤弋夫人的生平見于《史記·外戚世家》,正屬于這部分。將其補綴完成者,是西漢的褚少孫。
褚少孫為漢成帝年間博士。博士為官,負責禮儀,也參議朝政,威望極高,學養很深。褚生活的時代,去武帝不遠,能“采訪”到當事人或其后代;而他的政治地位,也有條件接觸到可靠信源。
在此基礎上,褚少孫復原了鉤弋夫人之死始末。在他筆下,盛寵如日中天的鉤弋夫人怎樣也想象不到,死亡正向她張開雙翼。
▲漢畫像石:周公輔成王圖
漢武帝召來畫工,繪制了《周公負成王圖》。“負”,即“抱”——周武王病故,周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畫作的象征意義,令群臣秒懂:武帝要立劉弗陵為皇太子。(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
沒過幾天,漢武帝借故嚴厲斥責鉤弋夫人。理由是什么無所謂,此時的武帝定然殺機畢露,將平日里深受寵愛的趙婕妤嚇得魂不附體,慌忙撤去華麗的首飾叩頭謝罪,以期武帝的寬恕。而武帝卻只是說道:“把她拉走,送到掖庭監獄。”(後數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
掖庭獄是漢代宮中的秘密監獄,專門關押處置有罪的宮人。鉤弋夫人絕望地頻頻回顧。面對她無聲的申辯,漢武帝下了最終判決:“快走吧,你活不成了!”(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
史書中云:“夫人死云陽宮?!蔽覀儧]人知道是怎樣的“死”,但那一定是一國之君的逼殺?!妒酚洝ね馄菔兰摇肪瓦@樣記載下了漢武帝的振振有詞:“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鉤弋夫人活下來,不就成了“呂太后第二”?
在“立子殺母”的決策上,歷史上對漢武帝不乏頌揚之聲。就連褚少孫都擊節贊嘆:“謚為‘武’,豈虛哉!”
古代謚法中,“武”基本是褒義。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而在鉤弋夫人的苦苦求生、凄然慘死面前,我看到的,只有一把來自丈夫、揮向幼子之母的冷冷屠刀。
▲北魏版圖
北魏皇帝幾乎都是“沒媽的孩子”
鉤弋夫人的生,為漢武帝留下了合心意的繼承人;她的死,“幫助”武帝斬除了女主臨朝的“禍患”。
武帝先是令人秘而不宣地將鉤弋夫人“夜持棺往葬”于云陽;到了她兒子漢昭帝劉弗陵治下,則尊鉤弋夫人為皇太后,“發卒兩萬人”“就云陽為起云陵”……生前冤死,身后哀榮,仿佛這段慘劇會隨著墓門的關閉,成為一段過往云煙。
可還就是有后人——幾乎整整一個皇朝——將“立子殺母”作為制度保留下來。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它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
我們且來看一個表格。
▲北魏世襲表
只看表格左側兩項,它仿佛只是北魏皇朝的部分世襲表;但若連同右側兩項參看,就很恐怖了:許多北魏皇帝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亦被賜死。其中,綠色標記者,毫不存疑;黃色標記者,雖略存疑,但以時間推,賜死當為事實。
北魏繼承史,幾乎是一部太子之母枉死史。
悲劇源頭,始于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他為了一勞永逸地杜絕外戚亂政,毅然決然成為漢武帝的“粉絲”。
他立拓跋嗣為太子,并嚴肅地告誡兒子:“漢武帝立子殺母,就是為了不讓女人干政,導致外戚專權;你接我的班,我就得效法漢武帝?!保ā拔魸h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人為亂。汝當續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魏書》)
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出身高貴,善治后宮,同拓跋珪感情很好。可拓跋珪卻為了粉“男神”,將她賜死。此后,“立子殺母”便成了北魏“定制”。
后世學者大都認為,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只是權宜之計,沒有制度化;而道武帝所為,則是矯枉過正。原因有二。
首先,皇帝的媽媽真的很難約束,而她帶來的一班子親戚,更難管理。由此產生的“后妃政治”和“外戚專權”,使政治動蕩。
秦朝后,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皇權也越來越高大上。太后可以在皇帝年幼時,憑借母子關系,分享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兩漢時期,太后替幼主臨朝執政的事比比皆是。太后身處后宮,想掌握前朝,就只能依靠娘家人——外戚。外戚坐大會威脅到皇權,皇權就得依靠正統力量“不服來戰”。
套路就是:后妃當政 → 外戚坐大 → 皇權大戰外戚 → 外戚失敗被誅
一通循環下來,付出的社會代價非常慘痛。從西漢立國到漢平帝咽氣,外戚二十余家,最后只剩下四家。外戚尚如此,人民遭的殃可就更大了。
兩漢作為統治期很長的大一統王朝,外戚干政是其滅亡原因之一,這一點必然震撼了拓跋珪,導致他“以史為鑒”,以防北魏重蹈覆轍。
▲北魏牛藍陶
再者,就北魏自身“硬件”看,也確實有外戚干政的風險:因為他們的女人都太強悍了。
鮮卑拓跋發展較慢,建國前還處于氏族公社末期?!段簳ば蛴洝防?,就說拓跋珪的遠祖詰汾皇帝娶的是天女——不是真的天女,而是一種神化,它反映了鮮卑族中婦女地位之高。
北魏建國前的皇后們,都特別有主見。幫丈夫拿主意,在丈夫去世時參政議政,聽說丈夫找了小三時還會悍妒非常。就拿道武帝拓跋珪來說,若無其母獻明皇后賀氏足智多謀地加以保護,他早就被政敵咔嚓了。
“先母而后父”、“怒則殺其父兄而終不害母”是鮮卑人的傳統,故而他們的妻族和母族都很強大,成為了北魏建國的堅強后盾。但建國后,要從氏族部落轉化為專制帝國,北魏就必須由“母權制”轉向“父子家天下”——外戚專權必然得根除,因此才有了拓跋珪效法漢武帝的矯枉過正。
拓跋珪“一根筋”地希望建立這樣一個制度模型:殺太子之母,等于除去外戚滲透的媒介,可使王朝的妻族母族永不能坐大。
而結果,卻是顧此失彼。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即北魏道武帝
保母(亦作“保姆”)竟能當上“皇太后”
“立子殺母”僅在北魏一朝成了制度,后世幾乎沒有效法的,因為它太無人性,產生的結果又太荒誕。
最慘的,自然是被賜死的后妃。她們犯下的唯一“過錯”是生下太子,成為“潛在”干政者。說好的“母以子貴”沒看到,反倒收獲了個“子貴母死”的結局。何其哀哉!
冤死于立子殺母“舊法”的北魏后妃,史書上大都幾筆帶過。唯有獻文帝拓跋弘之母,文成元皇后李氏死前之慘況被記錄下來。
李氏被賜死前,常太后令她寫下兄弟們的名字,好托付給皇家照顧。又把李氏族兄洪之帶來,與她訣別?!芭R訣,(李氏)每一稱兄弟,輒拊胸慟泣?!?/p>
好生惡死,人之天性。這些后妃,恐怕沒一個是甘心赴死的。同樣不甘心的,還有她們的兒子。繼承帝位對太子而言是件好事,可代價卻是與母親的生離死別,為人子者,焉能不痛?
就說拓跋珪賜死劉氏,太子拓跋嗣“哀泣不能自勝”,“日夜號泣”,可見其人性未泯。而拓跋珪居然跑去跟兒子講道理,說爹這都是為了你好。拓跋嗣怎么可能贊同,還是繼續哭。結果拓跋珪怒了,竟要制裁這個不理解自己“苦心”的兒子。若非拓跋嗣聽從近臣勸告,外逃暫避老爹的怒火,恐怕母親就白死了。
怪奇的是,經歷過喪母之痛的拓跋嗣,為遵循孝道,還是將“立子殺母”制度延續下去。到他立拓跋燾為太子時,賜死了其母杜貴嬪。拓跋燾同母親感情深厚,一提起杜貴嬪,便悲痛不已,“哀感旁人”,連拓跋嗣都“聞而嘉嘆”。不知后者是否也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母子之情難舍,夫妻之情自然也是難斷。孝文帝拓跋宏與皇后林氏恩愛非常,其子元恂被立為太子。拓跋宏懇求祖母馮氏(即文明太后)改革舊制,卻遭拒絕,林氏只得凄然赴死。然而悲劇沒完,母親的死,令太子元恂與父皇矛盾日深,終被廢為庶人,死于非命;就連被追封為貞皇后的林氏,也被貶為庶人。林氏是真的白死了。
▲北魏壁畫 九色鹿
“子貴母死”代價巨大,就真的杜絕外戚干政了嗎?并沒有。
首先,人都是有感情的,太子的親情無法寄托在生母身上,就會寄托在保母身上。
北魏太后中女強人很多,其中幾位,居然都是皇帝的保母。
比如太武帝拓跋燾的保母竇氏,拓跋燾侍奉她,就像侍奉生母一樣,不但態度上異常尊重,對竇氏一族封官加爵,還把整個后宮托付給竇氏掌管——干脆封她為“皇太后”。竇太后也不是一般人,仁慈善良且有勇有謀。有一次,柔然趁拓跋燾遠征,南下犯邊,朝野上下一片紛亂。竇太后卻鎮定自若,主持軍務,調兵遣將,擊退了來犯之敵。
除保母,其他人也會攬權。權力,太子生母用不了,后母還是可以用的。
文明太后馮氏全力支持“孝文帝改革”,功不可沒。可她掌權的過程,就是一部不亞于《甄嬛傳》的宮斗劇。
馮氏當過中宮皇后,不得寵,也無所出。但北魏“立子殺母”的制度,卻使她得以翻盤——將太子視如己出,從而控制未來的皇帝。
利用這一“制度漏洞”,馮氏逼死了三位母親:拓跋濬的貴妃李氏、拓跋弘之妻李氏和拓跋宏之妻林氏?!傲⒆託⒛浮狈赖氖峭馄菡危瑓s成了馮氏鏟除政敵的工具,諷刺性地令馮家一族獨大。馮氏的侄女馮潤入宮,也有樣學樣,搞起“殺其母,而養其子”那套。據說孝文帝的皇后高照容暴薨,就是她的“杰作”。
可見“立子殺母”早已如脫韁野馬,不但無法遏制外戚專權,反倒使北魏宮廷的氣氛日漸陰毒恐怖,人人自危。
▲北魏 石雕佛手
“天子豈可獨無兒子?”
到了宣武帝元恪時期,“立子殺母”引發了究極政治危機——皇帝沒兒子。
想想也沒啥奇怪的。假設北魏皇室是個公司,盡管做生意要賺錢,可公司制度卻規定誰業績最好要被開除,誰還肯賣力干活呢?
于是出現這樣的怪現象:所有被皇帝寵幸過的宮女,都燒香拜佛,祈求老天賜給她個公主,沒公主,王也是好的——就是千萬別生太子,保命要緊。與此同時,元恪的皇后高氏嫉妒心還很重,“宮人希得進御”。這下可好,皇帝都要絕后了,北魏皇朝還玩個什么勁兒。
就在這時,一位女官胡氏站了出來。面對那些戰戰兢兢的“同事”,她說道:“天子怎么可以沒有兒子呢?你們又如何能只為保命,而讓皇家沒有繼承人?”半夜還獨自發誓,表示“若能為皇帝誕下太子。縱然讓我死,也沒有關系。”(“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幽夜獨誓云,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
獨自發誓還能被載入史書,可見胡氏的動機也不是純粹為了國家為了愛。但元恪偏偏很吃這套,不但盛寵胡氏,還在立其子元詡為太子后,沒有依舊法賜死她。“立子殺母”制度被打開一條缺口。
元恪去世后,妒火中燒的高皇后決定踐行舊法,除掉情敵兼政敵。胡氏聽從朝中儒臣建議,暫避風頭。待孝明帝元詡帝位鞏固,立刻尊胡氏為皇太后。高皇后雖也成了太后,卻就此失勢?!傲⒆託⒛浮敝贫龋簿蜔o人再敢提它了。
▲北魏臥佛
胡太后,史稱“靈太后”,干了不少荒唐事,歷史上毀譽參半,但廢除這項野蠻制度,于她,確實做得對。
奇怪的是,幫胡氏將這項制度推入墳墓的,居然是一干儒臣——他們最反對“外戚干政”,難道不該最支持這個制度嗎?還真不是。
北魏建國初,漢化還不深入,此時皇家所關注的,是大權不落于母族妻族之手,這是“立子殺母”得以存在百年的基礎。而隨著北魏政權的穩定,全盤漢化,儒臣成為新興政治力量,“以孝治天下”就成為了更重要的政治倫理。
一個鼓勵未來皇帝弒母的制度,同樣,也是在鼓勵臣屬弒君犯上。畢竟,皇帝是天下人之“君父”,皇帝維護母親的生命,就是在維護他自己的王權穩定。
于是問題來了,那“后妃政治”和“外戚專權”不就沒法遏制了嗎?
或許遏制得住,比如到了明清,外戚和后妃都消停不少,可權臣和太監們,卻又都成了權柄的新“玩家”。說到底,無限制的權力,在許多人眼里都是個寶。
▲太和五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鑄造
尾聲:絲履與青鳥
鉤弋夫人被后人“仙化”得很厲害。
有野史中記載,鉤弋夫人死后,尸體仍能發出異香。兒子漢昭帝為她遷葬,其棺中只遺下絲履。甚至連殺了她的漢武帝,都起了思念之心,在甘泉宮建起通靈臺,以期與鉤弋夫人的靈魂對話。一只青鳥飛來,常盤旋于通靈臺之上,至漢宣帝時,才一去而不復還。
羽化登仙之說,茫然不可信,但我們從其中,能看到普通百姓對鉤弋夫人的憐憫、悲傷和哀思。
中國幾千年文明史,其陋習之一,就是將統治者無能導致的罪責,一股腦都推到女人頭上。直到今天,尚有許多人一看到漢武帝“立子殺母”的記載,就開始拍案叫絕說:漢武帝真是雄才大略……我是真心不知道戕害無辜女子的命,究竟雄才大略在哪里。
還有人說歷史上無能的后妃比比皆是,可見女人就是沒什么能力。這就好比,我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大環境先剝奪你受教育、有見識的資格,然后指著你說:你看,女人就是笨。
講真,這樣看待女性的人,真的還不如幾千年前那些對鉤弋夫人抱有同情之心、用幻想中的絲履和青鳥祭奠她的老百姓來得明白。
甚至,我也在想考古和文物保護的意義何在——畢竟,我們面對的不止是歷史的輝煌,如果打開漢云陵,或者因“立子殺母”而殞命的后妃們的陵寢,我們也會窺見歷史的陰暗之處。
面對光影斑駁的歷史,揚播光明,同時自省、自警,乃至告誡現世人不讓陰暗再度現身,或許,才正是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的職責之所在,情感之所系,和歷史未解之謎的魅力之所駐。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大燕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