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轉眼又到暑假,今年這個超短的春季學期對于全國的學生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體驗,也讓人們對學校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有重新的認識。學校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學校里有什么?學校因什么而存在?兒童為什么要到學校里來?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追問和回答的問題。一起來看青島中學校長汪正貴的思考。
01
復學記
六月的第二天,是我們學校小學一二年級孩子復學的日子。初夏校園的早晨,迎來了回歸的最后一批小神獸。
孩子們重回校園,學校又重現生機,有了色彩、歡聲和笑語。正所謂,春風十里,不如校園有你。
體育、藝術、技術學科的老師們,自發地組織成鼓樂隊,在校園門口載歌載舞,歡迎回來的學生們。
這一天是6月2號,一二年級的教師們給每個班準備了一個大蛋糕,為孩子們補過六一節。一年級有一個班的幾個學生提議,應該給校長爺爺送點蛋糕。我平常不愛吃甜食,對于孩子送來的蛋糕,吃得特別有味。
課間,我去一二年級的教室轉悠。在一年級的一個班,我問他們,今天有沒有同學哭的呀,有個女生舉起手,我問為什么,她說終于能來學校上學了,高興得哭了。有個同學說早上5點多就醒了,高興得睡不著。我問大家,昨晚有沒有同學夢見回到學校的,好幾個同學說有。
一位家長朋友告訴我,疫情期間,孩子想念學校,特地讓爸爸開著車來學校,在校園的外圍轉上幾圈。
02
學校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場所,而是一個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所在
同學們渴望重返校園,教師們也期待重回真實的課堂。這讓我們反思,相比線上教學而言,學校教育有什么不同?學校里究竟有什么?兒童為什么要去學校上學?
有一位家長朋友問自己十歲的孩子,為什么想回學校上課,孩子回答:學校里有老師和同學。那么,對于學生而言,學校意味意味著什么?教師、同伴對學生意味著什么?
學校顯然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場所,而是一個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所在。在這個空間和場景中,有一種精神的、文化的、社會的、情感的氛圍,這是一種場。構建這種氛圍和場域的核心元素無非是師生關系、課程與教學、同伴交往。
師生關系顯然是學??臻g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對學生影響最重要的要素。但是,并不是所有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在本質上都是有教育學意義的,并不是所有的師生關系都富有教育意蘊,只有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蘊藏著教育的力量,甚至就是教育本身。
顧明遠先生說,好的師生關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李希貴校長認為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師生關系是學校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關系會產生意義。在青島中學,實行全員育人,從6年級開始實行導師制,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責任中心,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除了師生關系,同伴交往也是學校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學校是兒童社會化的場所,同伴交往是兒童成長的情感需求和社會化需求。在同伴交往中,兒童的情緒與情感、道德與倫理、個性與人格、心理與身體等得到健康的滋養和成長。青島中學發揮12年一貫制的優勢,推行學長制,構建混齡的成長共同體,讓學生在這個成長共同體中,學會做人,學會共同生活。
課程和教學是學校生活的重要內容。學校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學生在學校中,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伴一起學習知識、建構理解,培養能力和素養。青島中學視課程為核心產品,學校開發近200門分層、分類課程,以課程的選擇性、豐富性、綜合性、貫通性和實踐性,為學生的成長服務,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多樣化成長需求,幫助學生發現自己、喚醒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學校是這樣一個地方:除了教學,還有教育;除了學習,還有校園生活;除了學習知識和技能,還有人格培育和身心健康發展;除了自我成長,還有同伴交往、合作學習和社會化成長。
學校是這樣一個地方:教師不僅是教書,也是育人,既啟迪智慧,也培育人格,涵養個性。
學校是這樣一個地方:學生在學校不僅是來學習,而且是體驗和成長,學生的成長是教育的全部意義,這也是學校之所以成為學校的理由。
我們要為學生們創造完滿的校園生活體驗。完滿的校園生活,應該是道德的、情感的、智力的、身體的、審美的生活體驗,是完整的人的全面成長。而不是枯躁、乏味、單調、沉重、缺乏色彩的生活。如果學生的學校精神生活只有功課與作業,那么這種生活對他來說是極其單調、枯躁和沉郁的,學校也就可能成為學生想逃離的地方。
學校教育是對影響施加影響,對于教師、同伴、課程和教學等最能影響學生成長的幾個要素,施加教育影響。
03
學校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學校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學校里有什么?學校因什么而存在?兒童為什么要到學校里來?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追問和回答的問題。
37年前的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約翰古德萊德教授出版了一本書,叫做《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發出了這樣的追問:那個稱作學校的地方,是一個什么樣的所在?
這樣的追問由來已久,從未停歇。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他曾經收到一個10歲的孩子的母親寫的信:“我的女兒流著眼淚打開寫滿了兩分的記分冊,懇求說:‘媽媽,咱們搬到沒有學校的地方去住吧……’”
時光過去了這么多年,我作為教育工作者,今天讀來,仍然為這個10歲孩子帶淚的懇求而感覺內心的悸動和愧疚。
學校是兒童的成長樂園,是他喜歡和依戀的地方;而不是厭惡和想逃離的地方。
“我們從兒童入學的最初幾天起,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圍自然界的大門關上了,于是,兒童再也聽不到小溪的潺潺的流水聲、聽不到春天融雪的滴水聲、聽不到云雀的歌唱聲了,他只能背誦關于這些美好事物的那些干枯乏味的、毫無色彩的句子?!毖灾佌?,聽者藐藐,這樣的情況,一直存在。
這個春天,對于全國的學生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體驗。長達數月的居家學習,對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特別是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是一個巨大挑戰。也讓人們對學校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有重新的認識。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持續追問和思考:學校,究竟是讓學生依戀的地方,還是想逃離的場所?
時代發展到現在,學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著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追問:學校為什么必須存在?學校究竟是什么樣的地方?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是否失落了原初的價值與意義?如何重新定義學校,重建學校的意義?這是我們教育人的自我追問,也必須用我們的實踐予以回答。
文章來源 | 轉載自“教者絮語”微信公眾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