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到處都在談論金融危機!看了世界經理人網站08年10月針對中國大陸企業管理層展開的系列調查結果顯示,金融海嘯已經波及九成企業,僅1/10未受影響。
不可否認,這場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考驗著中國企業和企業經理人。全球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為什么這么多企業變得如此脆弱?除了外部的因素外,反思一下企業本身的原因吧。最重要的原因是內部管理出了問題。一些企業在經濟繁榮時一味追求擴張,做大,而沒有研究企業的管理和融資的渠道。一個企業能走多遠?不在于規模的大小,而取決于你比別人少走了多少彎路。表現為如下幾點:
1,管理呈現經驗式,粗放式。許多企業的經營者是改革開放后自主創業一路走來,缺乏企業管理的經歷,知識結構呈現多樣化,在創業中一邊闖市場,一邊憑感覺和經驗對企業進行經營與管理。有的企業管理體制不健全,沒有規范系統的管理制度,一旦企業出現新問題,即由經營者臨時制定措施來救火,或借用其他企業的管理制度來解決本企業的問題,而不考慮新措施與原有的制度及其他制度是否配套,銜接,不考慮借用來的制度是否適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
2,企業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許多中小企業忽略了企業家永續經營的最終目標,追求短期效益,強調利潤最大化。雖然有的企業制定了戰略目標,但在實際經營中,戰略目標變成一紙空文,有的企業甚至為不切實際的戰略目標步入多元化經營的誤區。
3,市場定位不明確。
4,缺乏資金管理的有效機制和手段。財務預算不嚴謹,財務報告不準確,成本管理方法不科學,不能有效地進行現金流管理,不充分研究,利用各種融資渠道,使得企業在經濟波動時資金鏈承受不了形式的快速變化而斷裂。
5,風險意識管理意識不強。一些企業在創業初期,完成原始積累比較快,就認為做企業不需要進行風險管理,只要產品好,有渠道就行了,正由于企業在夏季沒有準備好過冬的棉衣,最終在風險控制上出了問題。
6,缺乏內部的激勵機制,無法產生凝聚力。
目前,在危機到來時,正在由看誰跑得快轉變為看誰活得長。有的企業在危機中認識到企業的管理是重要的,從而緊抓國內出臺的系列發展政策帶來的契機,惡補經濟知識,調整自己最適合的盈利模式,開避出新的天地。(郝思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