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耳聽心要想,觸覺嗅覺和味覺。
觀察事件要連貫,生活細節細體驗;
觀察人物抓特點,神態動作和語言;
典型特征細心看,突出特點要記全。
觀察景物要聯想,靜態動態細端詳;
形狀顏色和氣味,聯系生活多想象。
定點觀察按空間,時間變化分階段;
動點觀察寫游記,地點變化要牢記;
抓住特點和重點,景物特征記心間;
觀察動物很容易,外形習性牢牢記。
觀察植物方法多,生長過程分四季;
靜態動態要聯想,聯系生活舉事例。
觀察建筑按遠近,空間方位有條理;
外形結構與作用,分類觀察均須記。
觀察物品很特殊,形狀結構和用途;
對照特點多聯想,聯系生活多想象。
眼中有情筆生趣,擬人觀察很容易;
萬事萬物皆有情,聯想想象觀具體。
觀察不怕根基淺,竅門就是天天練;
恒心架起通天路,勤奮攀登智慧山。
觀察積累素材豐,五覺體驗妙無窮;
學會觀察寫文章,妙筆生花筆生風。
-----------------------------------------------------------------
作文觀察方法指導
(一)按由景到人或由人到景的順序進行觀察
即先觀察景物再觀察與景物相關的人物,或先觀察人物再觀察與之相關的景物。如《綠色的辦公室》的作者就是先觀察了周圍的環境:“人”字形草棚,高高的草垛,“一截樹樁”,“一口用舊了的鍋”和“一把黑鐵壺”。然后,再觀察人物活動:“列寧坐在樹樁上寫文章,他埋頭握筆,全神貫注,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而《周總理的睡衣》則是從人到景的順序觀察的。按事物所處的方位進行觀察(定點觀察)就是對事物按從外到內、從左到右、從中間到兩邊、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觀察。例如《八角樓上》的作者就是先從外面看到了八角樓上的燈光。又從內部觀察“毛主席穿著單軍衣,披著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寫文章”。而《三味書屋》則是從中間到兩邊進行觀察的。
(二)按景物的遠近進行觀察
一般是按由遠到近,或由近及遠的順序進行觀察。例如《長城》的作者就是從遠到近來觀察的。先遠看長城,畫面展示了長城隨起伏的群山蜿蜒盤旋的雄偉氣勢;再近觀長城高大、堅固、寬厚、古樸。給人留下了完整的印象。而《燕子》這篇課文則是由近處燕子的外形寫到遠處和春天聯系在一起的飛行、停歇的小燕子。經過作者細致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把一個活潑的小燕子描寫得活靈活現。
(三)按人或物的主次進行觀察
這是分清主要和次要、主體事物和陪襯事物的一種方法。一般按從主到次,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觀察。例如《小守門員》中的作者,對畫面上“留平頭”、“戴皮手套”、“膝蓋磕破了也毫不在意”的小守門員和“腆著肚子的小男孩”,及“大個子叔叔”三個主要人物觀察得十分詳細,寫得很具體,而對“帶紅領巾的男孩”和“扎蝴蝶結的女孩”等次要人物只做了簡單的觀察和描寫。再如《高粱情》這一寫物的課文中作者只抓住了最能突出中心、具有堅忍不拔的品格的高粱根這一主體事物進行詳細的觀察描寫。教學這樣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把主要或主體事物寫詳細,次要或陪襯事物簡寫或一筆帶過。
(四)按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觀察
就是按時令,或時間的先后順序對事物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如《美麗的小興安嶺》和《第一場雪》就是運用了這種方法。前者把小興安嶺一年當中春、夏、秋、冬各季節呈現的各具特色的景色寫得淋漓盡致,后者則按時間的先后有意識地觀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晨的不同情景。使讀者如身臨其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五)按事物的動態變化進行觀察
這是用于描寫動態事物的一種方法。就是不僅要注意觀察事物的顏色、形狀、大小,而且要注意它們的活動變化,例如《火燒云》先觀察了云的顏色,又觀察描寫了云的變化:“像跪馬、奔馬、兇猛的小狗、蹲著的獅子”等。而在《麻雀》中作者更是細致觀察獵狗和麻雀的不同動作的變化,描寫的形象逼真。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
(六)按空間位置的變化進行觀察(動點觀察)
就是作者隨自己位置的變化來觀察景物,一般多用于參觀游記之類的文章,如《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按游覽順序,依次觀察描寫了游金華雙龍洞路上的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出洞等不同位置的美麗景色。《參觀人民大會堂》、《頤和園》等都是運用了這種方法。這樣的觀察描寫條理清晰,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七)按事物呈現的層次進行觀察
根據事物呈現的層次,層層深入地進行觀察。如《林海》的作者就是按嶺、林、花的層次來觀察的,先觀察“海”的主體、落葉松;再觀察“海”的邊緣、白樺樹和“海”中樹與樹之間的各種小花豆……這樣,既從整體突出了大興安嶺“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美麗景象,又分層展示了大興安嶺“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的各種色彩”,深化了主題,明確了中心。
(八)按從整體到部分再整體的順序進行觀察
即按總-分-總的方法去觀察。如《馬踏飛燕》作者先從總體觀察奔馬的身軀、體形、鬃毛、四蹄、頭、尾、口、聲,姿態優美,栩栩如生。按著又細致觀察了馬腿怎樣踏飛燕,怎樣保持整體平衡,最后視線又回到總體觀察思考,想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想像力和卓著的創造才能,這樣寫出的文章結構緊湊,給讀者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
(九)按事物的不同特點和角度進行觀察
即描寫事物時進行多角度的觀察,最后把各方面的景象篩選加工得出比較完美的印象或體會,如《題西林壁》的作者,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都呈現不同的景色。而《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更是從多方位觀察的。
1.觀察要有順序。
2.觀察要有重點、抓住事物特點。
有目的的觀察,對觀察的對象會特別注意,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會以敏銳的眼光捕捉住。在看圖學文教學中,我讓學生把看圖與學文緊密結合,從圖入手,根據課型特點,明確觀察的順序;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和思考,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掌握觀察的目的和方法。讓學生從“質”的探索中抓住事物的重點、特點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從而去深刻認識客觀事物,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3.觀察要調動多種感觀。
人們認為觀察就是“看”,其實不然,觀察是多種感觀參與的復雜的活動。不會觀察的人用眼睛看,會觀察的人用腦去觀察。觀察事物,只靠看得到的印象是呆板的、平面的,只有調動多種感觀通過看、聽、摸、聞、嘗、想等手段,去觀察、感知的事物才是全面的、立體的、多方位的。如我在指導學生觀察實物,寫健身球的作文教學中,學生先看了健身球,寫出的句子大多數是“鍵身球網圓圓的,在白色的球上布滿了淡綠色的斑點。”而讓學生摸、搖、聽、試、想后再說這個句子就變成了,“兩個圓圓的鍵身球,光滑潔白的表面布滿了淡綠色的斑點,只要你拿起來搖幾下,里面就能傳出動聽的樂曲,放在手里用指頭輕輕一推,它倆就快活地轉動起來。老師特別喜歡它,因為通過它活動手指,可以舒筋活絡,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健身球。”由此可見,只有調動多種感觀參與觀察,寫出的文章才能親切、樸實、生動、具體、有靈氣、感人。
4.觀察要與聯想結合。
心理學家認為:觀察是思維的知覺,沒有思維參與的觀察不是真正的觀察。小學生天真活潑最富于聯想,只要我們正確誘發學生的聯想,使聯想與觀察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時除了在閱讀教學中,引號學生欣賞富于聯想的句子外,還在觀察中啟發想象。如習作《記一處景物》時,我制作二幅幻燈片。(全景畫面是:桃花園桃花盛開,遠遠望去像一片火紅的朝霞;近景是:桃花朵朵,游人如云。)創設身臨其境的條件,要求學生用由遠及近的觀察方法,有序地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并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在圖上添畫,充實畫面內容,讓靜止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里活起來,養成邊看邊想的習慣。這樣,使學生做到了觀之有法、察之有序、啟發了想象,促使他們再現表象.
-----------------------------------------------------------------
觀察景色的方法
夏炎
(一)觀察要抓住特色
自然風光五彩繽紛,社會環境儀態萬千。古今中外有多少畫家來畫,畫不完,有多少作家來寫,寫不盡。可是在我們有些同學的作文里,寫來寫去老是那幾句話。
五月的一天早上,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我叫上同學劉偉,急急忙忙到學校去。
三月十二日下午,天空晴朗,萬里無云。我們五二班全體同學到萊山植樹。山溝里回蕩著我們的歌聲和笑聲。
大年三十晚上,天氣很晴朗,天上萬里無云。我跟著表哥一蹦三跳去廣場看放煙火。
這三段話是從同學們的作文本上抄下來的。你看,一寫就是天氣晴朗,萬里無云。老天怎么會總是一副臉孔呢?即使真的都是天空晴朗,那晴朗和晴朗也不會完全相同,完全一樣。不信,我給你舉兩個例子看看:
一陣清風從我臉上拂過,我睜開眼睛:天色已經破曉。還沒有一個地方泛出朝霞的紅暈,但是東方已經發白了。我迅速地站起身來,沿著煙霧茫茫的河邊回家去。我還沒有走兩里,在我的周圍,在廣闊而濕潤的草地上,在前面那些發綠的小丘上,從樹林到樹林,在后面漫長的塵埃道上,在閃閃發亮的染紅的灌木叢上,都流注了清新如燃的晨光。起初是鮮紅的,后來是大紅的、金黃色的……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早晨,六點鐘。我在井岡山的茨坪賓館的窗前,眺望對面那些被幽暗環抱的山峰。其中,有一個峰頂,最先被透過山外青山而探路過來的一道朝陽光輝所照紅。它先是微紅的,然后淺紅了,然后,像一朵燃燒的火焰似的火紅了,深紅了,以至像一朵迎向天空,欲放未放的荷花的紫紅了。紅得耀眼,紅得美麗。一轉眼,太陽已上升。那個紅色的峰頂也一變而為翠綠色的峰頂。只見翠綠的群峰環抱著茨坪的黎明,一切被照徹。井岡山上的太陽,比哪兒的都更光亮,明凈。
毫無疑問這兩段文字都是寫的“天空晴朗,萬里無云”的景象,但是又各具特色。前者是大草原,廣闊而平曠,晨光可以一瀉千里。后者是井岡山,重巒疊嶂,朝陽只能透過山外青山而探照過來。草原是近景,可以很細致地觀察。井岡山是眺望,作者就只寫了那一座高峰的姿影。
你看,晴朗和晴朗多么不同。由于地點不同,觀察的位置不同,就描繪出兩幅各具特色的圖畫。假如季節變了,那更會給景物涂上不同的色彩,構成不同的畫面。
總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再加上作者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景物會千變萬化。只要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的特色,就能發現許多獨特的景致。
(二)觀察要選取獨特的景物
面對美麗的景色,同學們總會有種目不暇接的感覺。觀察中也會有些不知所措。觀察時就要選取獨特的景物觀察。常見的選景物的方法有
⊙選取不同類別的景物描寫。一處景物有多種,就要選取不同類別的來描寫。例如:花園就要寫花、草、樹或人工進行的裝飾等。公園就要有山、水、植物、以及其它的建筑等。
⊙選取同類中不同特點的描寫。如果這處景物很單一,即使只有一種景物,也要選取不同的來寫。例如:松樹林中,可以選取茁壯的大樹和矮小的小樹。秋天的楓樹,就要選擇已經變紅,尚未變紅、半紅半綠等幾種不同的樹來描寫。
這樣選擇景物來寫,景物之間互相映襯、對比,文章的內容才能豐富。
(三)觀察要動用多種感官
我們睜開眼睛,就會看到許許多多的事物。但是觀察不能單靠眼睛看,還得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摸。想想吧,春雨飄灑是什么聲音?淅淅瀝瀝的。樹上的小鳥的鳴叫是怎樣的?婉轉動聽。沙粒和雨點打在玻璃上的聲音相同嗎?雨點噼噼啪啪,沙粒叮叮當當的,像是電子琴音樂。公園里的花千姿百態,它們的香味也是各具特色的。玫瑰誘人,水仙清淡,菊花幽雅,桂花濃郁。你只要用鼻子聞聞,比較比較就會心領神會了。你的眼晴、鼻子、耳朵,都動員起來進行全面觀察,對美麗景色的感受才更獨特。
(四)觀察要按一定的順序
觀察的順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按照事物的空間順序觀察。一種是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
按空間順序觀察,可以由遠及近,由上及下,由中間到四周,也可以相反。
有些景物,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比如日出日落,風雨雷電都處于動態變化之中。你應該按照時間的順序,觀察它們的變化過程。假如你觀察日出,就要留心日出前天空的景象,太陽噴薄欲出的情景,以及旭日東升,紅光普照大地的畫面。假如你觀察雷雨,可以分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后,三個時間段來逐步觀察。按照事物的發展變化的時間順序觀察,能把事物的變化過程寫得細膩、逼真。
建議:自己開始寫簡短的觀察日記。
我愛秋天的紫竹院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紫竹院秋游。我早就聽說這里的秋景十分美麗,所以我一聽到“解散”的命令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沖進了公園的大門。
一進大門我們就有一種秋高氣爽的感覺,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我們來到一片草地上游戲。這里的草是那樣的松軟,如同一大塊金黃的毛毯。草地的盡頭是一望無邊的湖,湖邊種著一排柳樹。那一條條柳枝就象小姑娘的辮子,隨風輕輕飄蕩。柳條上的片片柳葉也隨風落入清澈如鏡的湖水中,它們在水中似乎變成了一葉葉小舟,伴著輕風,隨著流水向遠方漂去。
“跟我來!這邊風景更美麗!”我隨聲跑去。啊!這是一片楊樹林。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照射在林間的空地上,紅的,黃的,
綠的好似一串串明亮的彩燈。
穿過這片樹林,我們來到一條小河旁。秋風輕輕吹過小河,河面上泛起了漣漣的水波。不知是誰往河里投進了一粒小石子,
濺起的水花在陽光的輝映下閃閃發亮,好像顆顆明珠。
河的對面有一片黃澄澄的蘆葦叢。我們在這里摘了幾根蘆葦棒。這蘆葦棒可有意思呢!只要把棒子從中間撕開,
里面就會飄出許多很像棉花似的東西,轉眼之間地面上就像落滿了雪花一樣白花花的一片。我們想方設法地不讓這些東西落下來,就鼓起腮用力吹,
揮起書包使勁扇。只看見天空中飄舞著數不清的小“雪花”,真是美麗得不得了。
走出了公園的大門,我們還戀戀不舍地一步一回頭地張望著這美麗的秋天的一角。
簡評
金黃的草毯,似舟的柳葉,如雪的蒲棒……這一切為我們勾勒出一副美麗的秋景。讓我們像小作者一樣用心靈傾聽秋的吟唱吧。
觀察人的方法
編稿老師:夏炎
(一)觀察要仔細
描寫人,首先得了解人。了解人,離不開觀察人。觀察人物的方法,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要認真仔細。二是要抓住特點。
觀察要細,就是說對人物的各個部位、各個方面都要看。要看得認真,看得仔細。
傳說,以前有個喜歡畫的人,他收藏了一幅叫《樵夫涉水圖》的名畫。一天,他請了幾個朋友到家來觀畫。大家看了以后,都贊不絕口。碰巧一個漁夫趕來了,他看了畫卻連連搖頭。他說:“這幅畫畫錯了。”在場的人聽了都很驚奇,便問:“你說哪兒畫錯了?”漁夫指著畫面說:“凡是涉水的人,腳出水時,汗毛一定貼在皮上,而這畫里的打柴人,腳出水時,汗毛照樣卷曲著,哪像涉過水的呢?”大家聽了,都佩服地點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很明白,漁夫為什么能發現畫的毛病,就是因為他比別人都看得認真仔細。可見,觀察必須細。
(二)觀察要抓住特點
觀察人物只做到仔細還不夠,還必須注意抓人物的特點。曾有過下面一件事:一個星期天,父母都上街去了,只留下小萍一人在家里。她正坐在屋里看書,這時來了一位客人,說是有事要見她媽媽。客人跟小萍說了幾句話,見她媽媽不在家,就說了句回頭再來就告辭了。
媽媽回來了,小萍就告訴說有客人來過。媽媽問:“是誰?”小萍說:“忘記問名字了。”媽媽思索了一下,又問:“那人是什么模樣,還記得吧?”小萍想了想說:“女的,四十來歲,個子不高,穿一身藍衣服。別的就不記得了。”來的客人是誰呢,媽媽苦苦地思索就是想不出來。
媽媽坐下來,一邊收拾青菜,一邊對小萍說:“小萍,剛才我從街上回來,碰見一位小朋友。他見我兩手都拿著東西,就主動上來幫忙,拎著菜送我走過兩條街。他說他是你們學校的學生,你知道是誰嗎?”小萍說:“請媽媽說說看。”“男的,十一、二歲,高個子,腦袋又大又圓,額頭正中一顆痣,黑黑的臉上一雙大眼睛,說起話來眼睛一眨一眨的……”“我知道了。”還沒等媽媽說完,小萍就搶著說“是‘足球大王’魯寶劍。”媽媽笑著點了點頭。
這時,有人敲門了。小萍趕快去開門,拉開門一瞧,見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下午來過的那位客人。她朝屋里喊:“媽媽,我說的那位阿姨來了。”
媽媽從屋里走出來,一看忙迎上去說:“啊!原來是陳英大姐呀。小萍給我形容了老半天,也沒讓我弄明白。”“怎么,我的特點還不好抓啊?”陳英大姐笑著對小萍說:“你看我這老包臉,就象鍋底一樣黑;生就一付啃瓜皮的牙,這兩顆足有半寸長。我的特點多突出呀!”小萍臉紅了,一句話也搭不上,只顧責怪自己太粗心。
這件事說明的道理是:對人物進行觀察,除了做到仔細、認真以外,還要抓住特點才行。觀察人物,要想抓住特征,必須做到認真、仔細;只有通過認真仔細,才可能抓住特征。這兩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對于人物的觀察,還要注意傾聽他們的說話,觀察行動,通過神態揣摩心理活動,這樣對人物的了解才是全面的。
很多人在一起做事才會被稱為活動。我們在置身于各種活動的時候,應該首先感受一下整個活動場面的情景:是熱鬧、喜氣洋洋的;還是群情激昂、憤怒的;是忙碌的還是悠閑的等等。這樣可以讓自己迅速進入整個活動情景中,也為下面的細致觀察提供了依據。
活動的場面,對人人都觀察是不可能的。為了表現場面就要選取典型的人物進行觀察。觀察的方法一般有:一種是按照人物的不同年齡、身份觀察。一種是按照人物的不同活動的方式觀察。
例一:我看見一個大姐姐手拿一面隊旗,上面有一顆金光燦燦的五角星。我猜她是指揮。她身后跟著排成三角形“陣容”的隊員。有的拿著一對筷子似的鼓槌,胸前挎著一個淺藍色的小鼓。有的拿著镲,镲是用兩個銅做的,圓片上面系著一根紅綢子。只見指揮舉起隊旗,隊員們立刻把胳膊抬了起來。隊旗一動,演出便開始了。他們走著不斷變換的步子,一會向左右移動,一會向前后移動,隨著指揮的手勢,走出太陽形、三角形、星形等美麗的圖案。當大鼓走到我跟前的時候,發出那響亮的聲音直讓我捂耳。
例二:對手班的拔河隊員個個膀大腰圓,一開始就占了上風。我班的隊員跟他們一比,簡直像小人國里派來的,但我們在“強敵”面前,毫不畏懼,真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曹鳴是我方的排頭兵,只見他前腿弓,后退彎,整個身體就像一張繃緊的弓,腳穩穩地站在地上,像生了根。壓陣的大胖子王森是班里的大力士。可今天他有些吃不消了,牙關緊咬著“咯咯作響”,臉漲得像個紫茄子,豆大的汗珠從額頭上一個勁地往下掉。王雷雖然個子小,卻英勇頑強,幾次摔倒,爬起來又接著拔。
建議:自己開始寫簡短的觀察日記。
作文始于觀察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仔細觀察生活,才有豐富的寫作材料。否則,沒有觀察,就沒有材料,也就不可能寫出生動感人的作文。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我們的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但是,材料不會自己走上門來找你,而是需要人去認真觀察、尋找。通過觀察。人才能儲備大量的生活素材,提筆作文時就不會感到沒有什么東西可寫了。可見,觀察是寫作的重要前提。我們小學生要善于仔細地觀察日常生活,學會觀察的方法,抓住特點,善于從平常事物中發現不平常的因素,從而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寫作積累材料。
那么,什么叫“觀察”呢?“觀察”除了有“看”的意思外,還有“調查、考察、體驗”的意思。要想獲得充足的習作材料,寫出充滿生活氣息,富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光靠視覺——眼睛看,那是遠遠不夠的。要調動五官,也就是眼睛看形色,耳朵聽聲音,鼻子聞氣味,舌頭嘗味道,身體感冷暖。同時,還要用腦去思考,去想象,用心去感受,它們一齊工作。認真地觀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包括植物、動物和靜物),使頭腦里同時得到多種獲取材料的通道。做到不但要觀察形態,聽音響,辨別氣味和味道,而且還要感覺事物的冷暖,將這些感覺,構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畫面。
現在,我們明白了觀察的含義,就要清楚觀察的內容。具體說來,可以觀察的事物很多很多,下面就從幾個方面談談:
一、觀察大自然的“奇”。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日月星云、山川田野、風霜雨雪、雷電冰雹、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等等。千姿百態,變化莫測,奧秘無窮、美不勝收……僅此一項,就有無窮無盡的寫作材料。
二、觀察社會生活中的“新”。改革開放,帶來了全社會的巨變和進步,新事物、新人物、新產品、新氣象、新觀念層出不窮。充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稍加注意,你就會發現這里面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
三、觀察人們交往中的“情”。我們的周圍全是人群,家庭成員之間,親友之間,鄰居之間,師生之間,陌生人之間,都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接觸,在彼此上交往中,會產生崇高的友誼,萌發人間的真情,出可能發生各種矛盾,甚至沖突,相互之間會產生復雜的感情。這樣感情的海洋有多少五彩繽紛的貝殼,都值得我們留在作文中啊!
四、觀察人們心靈中的“美”。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與長處,我們應該睜大眼睛,發現周圍人身上的“美”,如:語言美、行為美、情操美、道德美等,把周圍人身上蘊藏的正直、無私、善良、純樸、勤儉等美德,挖掘出來,寫入我們作文或“尋美日記”中,這也是很有價值的事情。
五、觀察活動與勞動中的“樂”。每天我們都要參加這樣那樣的一些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班隊活動、家務勞動、自我服務性勞動、公益勞動等等。從中學知識,學技能,其中必有艱辛,更有歡樂。把這些用汗水換來的歡樂與成果記下來,多么有意義啊!
六、觀察周圍的事物的“狀”。建筑物、禮物、生活用品、文化用品、一樣玩具、一張照片、一副眼鏡……把它的特殊的功能,不同的來歷,獨有的特點記下來,就是狀物的文章,如果把由它聯想到人和事或理寫下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小見大,就更有意義了。
七、觀察人生特有的“趣”。像我們小朋友天真活潑,好奇好動,爭強好勝,有時也免不了做些傻事,但常常是傻得可愛,充滿童趣,這是兒童生活中獨有的。把這些樂事、趣事記下來,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只要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何愁沒東西觀察,何愁作文無話可說!
既然明白了“觀察”的含義、重要性及內容,我們就應該清楚用什么樣的觀察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觀察效果。怎樣觀察效果更好呢?
一、明確目的,抓住重點。觀察可經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豐富想象,發展思維,為獲取知識,發展智能,培養創造精神奠定基礎。首先確定要觀察的事物,找準重點,然后再全面、仔細、深入地觀察。這樣才能愿意觀察,注意力集中,觀察仔細,抓住主要的,收獲才能更大。
二、通過比較,抓住特征。什么是特征呢?簡單地說,就是這個事物所特有的,而其他事物所沒有的東西。無論是觀察人的相貌、穿著、動作、語言,還是事態的發展變化,是靜物,是動態,都有通過比較,找出事物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點,使你所描寫的事物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真正認識事物,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實面貌反映出來。
所謂比較,也就是把幾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幾個不同方面加以比較。俗話說:“有比較,才能鑒別。”事物總是千差萬別的,完全一樣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比較可以分為“自比”(縱比)和“它比”(橫比)兩大類。“自比”就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比較。以便發現各個階段的不同,做到同一事物中求差異,例如:對動植物的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的比較,就屬于這一類。“它比”就是兩個以上不同事物進行比較,以便在不同事物中發現相同,做到不同事物中求相同。比較時,要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點,也就是相似、相同之處,否則就失去可以比較的基礎,如形態、色彩、聲響、氣味、作用、性質等等,然后再重點比較,從中找出異同。例如:《激光》對太陽、電燈、手電筒、探照燈與激光的對比等等。
三、按照順序,有條不紊。觀察事物的關鍵,是抓往特征。但是,當一個事物出現在你面前時,怎樣才能抓往它的特征呢?這就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有目的、有步驟地對事物進行全面、細致地觀察。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的特點。觀察時,根據事物的特點,可以按時間順序,如《海上日出》《雨》《第一場雪》等;可按空間順序,如《景陽岡》《草原》等;可以按總體、局部、總體的順序,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林海》《桂林山水》等;可按比較分類的順序,如《海底世界》《火燒云》《鯨》《趵突泉》等。
一般地說,觀察人,多數按照從外表到內心;觀察事多數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再配合時間和地點順序;觀察景物,多數按照方位順序、地點順序或空間變換順序;觀察其它事物,多數按照分類順序等。當然,運用什么順序,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情況,如:同是觀察人物,《我的戰友邱少云》是按照從外表到內心的順序,《視死如歸》是按照從牢房到曠場的地點順序,《詹天佑》是按照材料的分類順序。還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其它順序配合。
四、注意角度,變化有序。我們觀察時可以平視、俯視、仰視,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看到的東西就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樣東西,也會有不同的姿態,得到不同的感受。正像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寫的那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說: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峰;從側面看,它是峭拔挺拔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又各不相同。又如唐朝詩人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的壯美的景色,就是他站在低處仰望時所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情形。如果他到山頂峰俯視,那就不會見到這種“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和“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景象和氣勢了。再如《飛機遇險》中的景物,就是作者俯視看到的景色。
五、邊看邊想,展開想象。在觀察過程中,你要開動腦筋,努力思考。觀察事物時,不僅要看到它們是“什么樣的”,還要問幾個“為什么”,“將來會怎樣”,做出初步的推斷。你只有在觀察中做到一邊看一邊想,觀察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否則,如果不思考,即使你眼睛睜得大大的也沒有用的。像《再寄小讀者》中,冰心奶奶對第二個孩子成績好的原因的推斷;《琥珀》《黃河象》對化石形成的原因的推斷,也都有是這樣。同時,還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就是在觀察人、景、物的同時,把見到的形狀、姿態、顏色,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等,借助貼切、逼真、新奇的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方法,在實物和現象之間架起一座彩橋,使已有的印象更具體,更形象,更新穎。如《草原》,把草原上的羊群比喻成無邊綠毯上繡著的“白色的大花”;把靜立不動的駿馬和大牛擬成人,說它們“好象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把河比喻成“明如玻璃的帶子”;把在小丘上騎馬疾馳,穿著鮮艷的迎客人群比喻成“一條彩虹向我們飛來”等。這些都起到使觀察對象活靈活現,使想象神奇、新穎、真實的作用。
六、充滿熱情,融進感情。觀察要有熱情,就是要熱愛生活,對生活懷有濃厚的興趣。不難想象,一個人如果對所寫的事物毫無興趣,又怎樣寫得好呢?因此,同學們要有向生活要素材的迫切愿望,有向生活請教、學習的熱情,這樣才能不斷認識生活,積累材料,寫好作文。觀察時,注意融進飽滿、濃厚的思想感情,以便習作時情景交融,物具感情,真切感人。老舍正是對家中院墻上的爬山虎非常喜愛,經常充滿喜愛之情地去觀察,所以,他寫的《爬山虎的腳》才使我們讀了以后有目睹其物的感覺。巴金正是十分熱愛生活,十分渴望看到海上的日出,所以,才能觀察細致,才能寫出栩栩如生的《海上日出》這篇文質兼美的課文。
七、勤于觀察,隨時記錄。觀察應當眼勤、耳勤、口勤、腿勤、腦勤、手勤。“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要不得的。同時,還應隨時隨地地記錄下來,這主要指寫觀察日記。因為觀察到的東西,不一定全能立刻用上,可將它們分門別類地整理,作為資料保存下來,這是你資料的倉庫,知識的財產,留待后用。
總之,作文始于觀察,觀察學會方法。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觀察,才能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成敏銳的洞察力,才能為我們寫好作文開辟廣闊的天地。
教給觀察方法提高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諸能力的綜合訓練。
為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應堅持從看到說,從說到寫,這就要結合課文的教學,注重教給學生觀察周圍一切事物的方法。
一、方位觀察法
這是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一種方法。對于要觀察的事物,可以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以及從左到右,從外到里地進行觀察。例如《雨》這篇習作例文,對下雨過程的觀察和描寫,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雨前,用的是從外到里的觀察法;雨中,用的卻是從里到外的觀察法。由于觀察細致得法,整個下雨的過程交待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二、主次觀察法
這是分清主要的或主體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襯的事物的一種方法,一般是從主到次、從大到小進行有次序的觀察。例如《綠色的辦公室》這篇看圖學文,就應先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人”字形草棚,什么是“高高的草垛”,這些是圖中較大的主要的物體,然后引導學生找出“一截樹樁”“一口用舊了的鍋”“一把黑鐵水壺”等小形物體。從中更需告訴學生凡是主要的應寫得詳細一點,凡是次要的可以一筆帶過。
三、時序觀察法
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時間先后次序對事物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例如習作例文《第一場雪》的作者,就按時間先后有意識地觀察了昨天早晨、中午、傍晚和今天清早的不同情景,著重寫了雪霽天晴、“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的壯麗風光。
四、遠近觀察法
這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遠,也可以由遠及近地進行觀察。例如課文《長城》的作者,就是先從遠處觀察,寫長城“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再從近處觀察,具體描寫長城的高大、寬厚、到用建筑材料及城臺等建筑物。遠景顯示了長城的雄偉壯觀,近景突出了長城的高大堅實,給讀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五、分層觀察法
這是一種層層深入的方法,常見的是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地進行分析觀察。例如課文《林海》的作者就運用了這種方法,先注目于“海”的主體——落葉松;再移視于“海”的邊緣;再深察“海”中,觀察樹與樹之間的各種小花和小紅豆……這樣,既從整體上突出了大興安嶺“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美麗景象,又分層展示了大興安嶺“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的各種色彩”,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六、周期觀察法
這是一種常用于動植物的生長過程的觀察方法。對于常見的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的生長,應指導學生進行周期性的觀察。就一種植物來看,從它的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等過程,進行一系列的觀察。例如對《我愛家鄉的楊梅》一文的教學,就可結合課文,引導學生選擇一種花、一種菜、一種糧食作物,堅持進行一個生長過程的系統觀察。這樣,對于寫一種植物不僅有情可寫,而且能寫得具體生動。
七、動態觀察法
這是專用于動態事物的方法,即觀察時,不僅要注意它的形狀、大小、位置,而且要注意它的變化與活動。例如課文《蟋蟀的住宅》的作者,就把觀察和描寫的重點放在蟋蟀建造住宅的過程上。寫它“用前足扒土”,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用“后腿上的兩排鋸將泥土推到后面洞口,傾斜地鋪開”。作者還觀察和描寫了蟋蟀疲倦時休息的可愛狀態,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八、多方觀察法
也叫多角度的觀察法。就是對要描寫的對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最后得出較完美的印象或較深刻的體會。例如古詩《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用的就是這種觀察法。再如古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也是運用了多方觀察法。
總之,觀察不僅是作文素材的直接來源之一,而且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在引導學生觀察后,不僅從一開始就要把觀察、說話和寫作結合起來,而且要使學生知道在練寫一篇文章時,可以運用兩三種觀察方法。特別要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始終,以提高他們認識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并有意識地帶領他們進入自己的天地,啟發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尋找寫作材料。
諸如:冰消雪化時,引導學生到大自然里找春,不少學生寫出了《春到海晏》;百花盛開時,組織學生郊游,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他們揮筆寫下了《日出祁連山》和《金銀灘盛景》;金風送爽時,引導學生觀察了秋天的原野,不少學生寫出了生動感人的《油菜》《青稞》和《蒲公英》等文,隆冬季節里,組織參觀了硅鐵廠、皮毛被服廠,拜訪牧民和獵人,學生們寫出了《硅鐵廠參觀記》《旱獺》和《動物的絕招》等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觀察應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為主,一般是從整體到局部,抓順序、抓特點、抓聯系,縱橫結合,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中充分觀察、思考,讓學生在創設的“有所為”的情境中去發揮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的事,照實寫出來,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色。
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馬雪芳
魯迅先生說:“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能下筆。”那么如何“觀察透徹”呢?這就涉及到觀察的方法問題了。
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在談到《思念》的創作時曾說:“當時我家住在北京邊遠地區,其實是鄉下。四周全是農田,滿世界開滿了金黃的油菜花。那天,孩子們都出去玩了,就我一個人在屋里看書。突然,一只美麗的蝴蝶神奇地從敞開著的窗口飛了進來。我驚奇的目光始終跟著它,觀察它,看它要往哪兒飛。這只蝴蝶在屋里貼著墻飛,一直飛了六圈,似在歌,似在舞,最后便撲閃著翅膀又從窗口飛了出去。我目送著它,直到它飛進金黃色油菜花地的深處。它剛飛走,我的靈感和那種創作的激情就一下子冒了出來,‘你從哪里來?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飛進我的窗口。不知能做幾日停留,我們已經分別得太久太久’一揮而就。”
從喬羽先生的創作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觀察蝴蝶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用眼睛看”。這個方法最適宜于他創作膾炙人口的《思念》。這個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聚焦觀察法”。可見掌握、運用合理的觀察方法對于創作(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筆者多年的寫作體會,除了“聚焦觀察法”外,較好的觀察方法還有如下幾種:
依次觀察法。在觀察事物時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樣寫出的作文就會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一種是按空間順序觀察。如觀察一處景物,可按照由遠及近、由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去觀察;如觀察動物、植物的外形特征,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去觀察。另一種是按事物發展的順序觀察。如觀察一個實驗過程,就要注意它開始怎樣,經過怎樣,結果怎樣。
具體觀察法。只有對事物進行全面、精細的觀察,我們才會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一旦擁有了豐富的材料,作文還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先看兩個片斷:
[片斷1]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盤旋著,陸續投入刺槐林。沒有幾分鐘,“大部隊”便排空而至,老遠就聽到他們的叫聲。它們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有的排成百米長的長隊,有的圍成一個巨大的橢圓形,一批一批,浩浩蕩蕩地從我們頭頂飛過。
[片斷2]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后的軍吏和士兵行進。
片斷1從“全面”觀察入手,寫出了灰椋鳥眾多而不凡的氣勢;片斷2從“精細”觀察入手,寫出了將軍俑栩栩如生的威武神態。兩種不同的描寫方法,一“寫意”一“工筆”,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較觀察法。所謂比較觀察,就是把兩個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下進行比較,從而比較準確地把握事物的形象和特點。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觀察廬山,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賞廬山全貌,寫出了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奇異特點。最終成就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
聯想觀察法。所謂聯想觀察,就是在對事物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獨特而又合理的想像,這樣所寫文章會更富情趣,更具韻味。請看片斷:
[片斷]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品。仔細端詳,他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干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
兵馬俑原本是僵硬、冰冷的,因為有了那些“好像”,使兵馬俑奇跡般地“復活”了,聯想的力量真是神奇。
當然,觀察方法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外,還有體驗觀察法、探究觀察法等等。相信同學們在以后的觀察中,一定會恰當、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寫出更新
更美的觀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