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沈從文的后半生
userphoto

2022.12.28 四川

關注

沈從文的后半生:國家太大,歷史太長,個人渺小

沈從文

1902年—1988年5月10日

120年前的12月28日,沈從文出生在一個自然風光與苗族民俗交織的小小山城——湘西鳳凰。

后來他成為中國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同時也是中國歷史文物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他晚年專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沈從文是研究歷史的人, 研究歷史的人心里有另外一個時間。

“在沈從文漫長的后半生里面,時間是非常地難熬,各種各樣的煩惱、屈辱、挫折,要一分鐘一分鐘去捱,一天一天去捱,要一點一點用自己的努力來對付想得到和想不到的事情,一點一點來做自己的事業。 ”在《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看來,如果我們把沈從文后半生這么漫長時間的經歷看成一個故事的話,這個故事不是一條單一的線。

“沈從文的一生當中有兩條河,一條就是汪曾祺所說的,他家鄉的那條河,流過他全部的作品;還有一條河,這條河比他家鄉的那條河還要長,還要寬,這就是他傾心的歷史文化的長河,流過他整個后半生。他愛這條長河?!?/p>

沈從文后半生是一個時間的故事,還是一個人自我拯救的故事。

下文摘自張新穎《沈從文的后半生》,小標題為編者所擬,作家誕辰日發出,是為懷念。

1. 收拾殘破

這一年沈從文四十六歲。

自抗戰以來的十余年,與之前的各個時期明顯不同,沈從文更加敏感于個人與時代之間密切而又緊張的關系,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精神上的極大困惑和糾結不去的苦惱,長時間身心焦慮疲憊,少有舒心安定的時刻。

可是,在頤和園東北偏僻之處的這個園中之園,他似乎放松了下來,心情也顯見地明朗。

一九四八年在頤和園霽清軒度暑假期間,沈從文計劃“好好的”再“寫個一二十本”文學作品。

他好像有一種重新恢復“年青”的強烈沖動。給妻子的信,又出現了十多年前“情書時期”的抒情,還多了一點幽默,更增添了一種歷經生活磨礪之后的韌實。

小虎虎說:“爸爸,人家說什么你是中國托爾斯太。世界上讀書人十個中就有一個知道托爾斯太,你的名字可不知道,我想你不及他?!?/p>

我說:“是的。我不如這個人。我因為結了婚,有個好太太,接著你們又來了,接著戰爭也來了,這十多年我都為生活不曾寫什么東西。成績不大好。比不上?!?/p>

“那要趕趕才行?!?/p>

“是的,一定要努力。我正商量姆媽,要好好的來寫些。寫個一二十本。”

孩子起夜睡醒,父子倆又說起話來,“聽我說到'為媽媽寫的信就成《湘行散記》底本’時,就插口說:'想不到我畫的也成書封面!’我說:'這書里有些文章很年青,到你成大人時,它還像很年青!’他就說:'那當然的,當然的。’”

“年青”,這個詞又重復出現了,這次說的是作品。對自己的文學,他充滿了溫熱的感情和平靜的自信。

還有什么詞比“年青”,更能表達作品自身的生命活力呢?十幾年前的作品,現在“很年青”,將來還“很年青”——而他自己作為一個作家的將來,好像也同樣清晰可見:只要自己努力,好好來寫。

而外面更大的世界,內戰正酣。要說時局,從抗戰結束的次年回到北平以后,讓沈從文最憂心如焚、忍不住屢屢為文抒憤的,就是“民族自殺的悲劇”。

抗日戰爭前攝于北平

隨著戰爭的不斷綿延和擴展,他對導致民族命運大悲劇的政治是越來越絕望了。絕望的表現,是不再外求,轉向自身,好像可以不理不管不顧身處其中的時政大勢,專心一意于自己的社會理想和文化愿景。

他化名巴魯爵士,從一九四七年十二月開始發表《北平通信》,繼之以《懷塔塔木林》《故都新樣》及《蘇格拉底談北平所需》《試談藝術與文化》《迎接秋天》《巴魯爵士北平通訊(第七號)》,到一九四八年十月而止。這一組“北平通信”以半文半白的語體,宣稱要以藝術和文化來洗刷靈魂、重造社會,甚至還給出了一些具體的設計和措施,荒唐滑稽,猶如癡人說夢。

似乎是不切現實的胡言譫語,正由對現實的極端沉痛而起,“癡人”之“夢”,也正有現實的針對性;而“癡人”之“癡”,則在藝術與文化。

二月起,北京大學開始籌備博物館。沈從文不是籌委,卻起勁得要命,參與工作、提出建議之外,更陸續把自己收藏的許多瓷器、貝葉經等古文物、民間工藝品,還有從云南搜集來的全部漆器,捐了出去,并且幫忙布展。新建博物館專修科缺乏資料,他又捐出了《世界美術全集》《書道全集》等一批藏書。

沈從文、張兆和1934年春攝于達園。

九月,中國博物館協會北方委員集會,沈從文撰文《收拾殘破——文物保衛一種看法》,指出:“與其向他方面作無效呼吁,不如從本身加以注意,看看是不是還可作點事。”他倡議“在能力范圍內,當前可做的”幾件事是:

一、故宮博物院的改造設計;

二、專科以上文物館的設立;

三、文化史或美術史圖錄的編??;

四、擴大省縣市博物館,注重地方性文物與民俗工藝品收集。

文章最后說:“題目是'收拾殘破’,私意從此作起會為國家帶來一回真正的'文藝復興’!”

沈從文工作的一個重心,到這個時候已經顯示出來了:由藝術與文化的理想出發,落實到了歷史文物方面的具體事情。

文物方面的狀況雖然“殘破”,猶可“收拾”,還能夠“作點事”;而另一種工作——文學,要面對的現實,則更加嚴峻。

2. 妥協的路

十一月七日(一九四八年)晚,北京大學“方向社”在蔡孑民先生紀念堂召開“今日文學的方向”座談會。

遼沈戰役已經結束,平津戰役迫在眉睫,在歷史大轉折的前夕討論文學的“方向”,自然不會只是一個單純的文學議題。果然就談到了政治,沈從文把它比喻成“紅綠燈”,而文學是不是需要用“紅綠燈”來限制呢?

廢[名]:第一次大戰以來,中外都無好作品。文學變了。歐戰以前的文學家確能推動社會,如俄國的小說家們?,F在不同了,看見紅燈,不讓你走,就不走了!

沈[從文]:我的意思是文學是否在接受政治的影響以外,還可以修正政治,是否只是單方面的守規矩而已?

廢[名]:這規矩不是那意思。你要把他釘上十字架,他無法反抗,但也無法使他真正服從。文學家只有心里有無光明的問題,別無其他。

沈[從文]:但如何使光明更光明呢?這即是問題。

因戰事逼近,十一月八日,沈從文所編的天津《益世報·文學周刊》停刊;十日,他和周定一合編的《平明日報·星期藝文》停刊。

十日這天,他拿出自己的一本舊書,一九二八年新月書店出版的《阿麗思中國游記》,做校改,在書頁上寫下一句“痛苦中校本書三章”。十二月六日,繼續校改,寫下:“越看越難受,這有些什么用?”“一面是千萬人在為爭取一點原則而死亡,一面是萬萬人為這變而彷徨憂懼,這些文章存在有什么意義?”

沈從文很快就清醒地認識到,北大座談會所討論的“紅綠燈”問題,是一個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討論的問題,因為即將來臨的新時代所要求的文學,不是像他習慣的那樣從“思”字出發,而是必須用“信”字起步,也就是說,必須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為一個無可懷疑的前提接受下來,再來進行寫作。

晚年沈從文伏案寫字

看清楚了這一點,他也就對自己的文學命運有了明確的預感。

至少在表述的文字上,沈從文是相當克制和平靜的?!啊恍业氖巧鐣l展取突變方式,這些人(中年一代)配合現實不來,許多努力得來的成就,在時代一切價值重估情況中,自不免都若毫無意義可言。這其中自然有的是悲劇,年青人能理解這悲劇所自來,不為一時不公平論斷所蔽,就很夠了。

一九四八年的最后一天,他在《傳奇不奇》文稿后題識:“卅七年末一日重看,這故事想已無希望完成。”《傳奇不奇》是他最后發表的小說,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刊于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志》,是《赤魘》《雪晴》《巧秀與冬生》的接續,這一個系列本來計劃中還有續篇。

這一天,他給同事周定一寫了個條幅,臨史孝山《出師頌》,落款處寫“三十七年除日封筆試紙”?!胺夤P”,也就是對文學的決定了。

3. 解放前的最后一個文件

一九四九年來了。沈從文雖然對自己的命運有明確的預感,但他還是沒有料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一月上旬,北京大學貼出一批聲討他的大標語和壁報,同時用壁報轉抄郭沫若《斥反動文藝》全文 (在這篇文章里,郭沫若以嚴厲的口氣批評了“紅黃藍白黑”5種“反動文藝”。沈從文作為“桃紅文藝”的代表,遭到了郭沫若一支大筆的橫掃) ; 時隔不久又收到恐嚇信,他預感即使停筆,也必將受到無法忍受的清算。在強烈刺激下陷入空前的孤立感,一月中旬,發展成精神失常。

一月初,沈從文在舊作《綠魘》文末寫了這么一段話:“我應當休息了,神經已發展到一個我能適應的最高點上。我不毀也會瘋去。

“最高點”,也即是說,再下去,就要出問題,毀或者瘋。沈從文清醒如此?!拔覒斝菹⒘恕?,“休息”,指的是死。

沈從文精神上的狀況牽動了朋友們的關切和擔憂,梁思成、程應銓同在二十七日寫信,邀請沈從文到清華園休養。二十八日,這天是農歷除夕,羅念生一早就陪伴沈從文從圍困的城里前往已經解放了的城外的清華園。

大年初二,一月三十日,在張兆和當日致他的信上,沈從文寫了許多批語,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給我不太痛苦的休息,不用醒,就好了,我說的全無人明白。沒有一個朋友肯明白敢明白我并不瘋。大家都支吾開去,都怕參預。

同信批語中另有一段相類的文字:

我沒有前提,只是希望有個不太難堪的結尾。沒有人肯明白,都支吾過去。完全在孤立中。孤立而絕望,我本不具有生存的幻望。我應當那么休息了!

這兩段文字相當觸目,觸目的原因還不在于不承認自己的“瘋”,而在于尖利地指出周圍的人沒有一個“肯明白敢明白”,“都支吾開去”。在此,沈從文把自己跟幾乎所有的朋友區別、隔絕開來,區別、隔絕的根據,說白了就是:在社會和歷史的大變局中,周圍的人都能順時應變,或者得過且過,而他自己卻不能如此、不肯如此

沈從文夫婦一九四八年夏與友人在頤和園。前排左起: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張奚若夫人、楊振聲。

沈從文在清華園住了一個多星期,返回到城里時,北平已經和平解放。但他的病仍在發展過程中。

就是在精神幾近崩潰的二月至三月間,沈從文寫了兩篇長長的自傳,即《一個人的自白》和《關于西南漆器及其他》,在后一篇的末頁,加了一個注:“解放前最后一個文件”?!敖夥拧?,在這里指的是“解脫”。

三月二十八日上午,沈從文在家里自殺,“用剃刀把自己頸子劃破,兩腕脈管也割傷,又喝了一些煤油”?。張兆和的堂弟張中和來沈家,發現門從里面頂著,情急之下破窗而入。家人馬上把沈從文送往醫院急救,然后轉入精神病防治院。

4. “犧牲在時代中的悲劇標本”

自殺遇救后,沈從文的反應似乎不像此前那么激烈了,表面上張力好像松弛下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悲劇轉入謐靜”。他在“謐靜”中分析自己,檢討自己?!隘偪瘛?,似乎也是“謐靜”中的“瘋狂”。

四月六日,他在精神病院寫了整整一上午日記?!霸诔抗庵校澜缁蛏鐣厝粡囊粋€'?!欣^續性中動著,發展著。我卻依然如游離于這個以外,而游離的延續,也就必然會帶來更多的纏縛??墒俏沂冀K不明白我應擱在什么位置上為合宜。……迫害感且將終生不易去掉?!?/p>

“昨楊剛來帶了幾份報紙,可稍知國家近一星期以來的種種發展。讀四月二日《人民日報》的副刊,寫幾個女英雄的事跡,使我感動而且慚愧。同時也看出文學必然和宣傳而為一,方能具教育多數意義和效果。比起個人自由主義的用筆方式說來,白羽實有貢獻。對人民教育意義上,實有貢獻。把我過去對于文學觀點完全摧毀了。無保留的摧毀了。擱筆是必然的,必須的。”

他計劃停止頭腦思索,去從事手足勞動,甚至勞役終生。能夠接受命運,不是想通了,而是夢醒了。

四月出院后,北京大學國文系已經沒有沈從文的課程。北大博物館由校內向東廠胡同新址遷移,他抱病自愿參加工作,為籌備和布置瓷器、漆器、織造、苗民刺繡等專題展覽盡了最大的努力。

五月三十日,沈從文在靜夜中隨手寫下一篇文字,題為《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記錄和描述他當時的精神情形:

“有種空洞游離感起于心中深處,我似乎完全孤立于人間,我似乎和一個群的哀樂全隔絕了。”

后來又寫道:

“世界在動,一切在動,我卻靜止而悲憫的望見一切,自己卻無分,凡事無分。我沒有瘋!可是,為什么家庭還照舊,我卻如此孤立無援無助的存在。為什么?究竟為什么?你回答我。”

這種對比實在太懸殊了:一個群的狀態、世界的狀態和個我的狀態截然相反。一個并沒有巨大神力的普通人,身處歷史和時代的狂濤洪流中,一方面是他自己不愿意順勢應變,想保持不動,不與泥沙俱下,從“識時務”者的“明智”觀點來看,這當然是一種“瘋狂”;另一方面,其實不僅僅是他愿意不愿意的問題,新的時代確確實實把他排斥在外,他因被排斥而困惑,而委屈,而恐懼,而悲憫。

在最想不清楚自己,最孤立無告的時候,他想到了翠翠。而且,他想到翠翠的時候,用的是將來時態,用的第二人稱,就像在和翠翠說話,在喊著翠翠:

夜靜得離奇。端午快來了,家鄉中一定是還有龍船下河。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小房間中酣睡,還是在杜鵑聲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還想起我?......

我在搜尋喪失了的我。

很奇怪,為什么夜中那么靜。我想喊一聲,想哭一哭,想不出我是誰,原來那個我在什么地方去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筆,為什么一下子會光彩全失,每個字都若凍結到紙上,完全失去相互間聯系,失去意義?

電影《邊城》1992

九月八日,致信丁玲,此舉可以看作把自己從瘋毀中救出的主動性行為。

沈從文在信中說自己“是一個犧牲于時代中的悲劇標本”,“為補救改正,或放棄文學,來用史部雜知識和對于工藝美術的熱忱與理解,使之好好結合,來研究古代工藝美術史”。他說放棄寫作并不惋惜,“有的是少壯和文豪,我大可退出,看看他人表演”。

5. 一個解說員和一個參觀者

一九五〇年十二月,沈從文從革命大學畢業。革大學習結束,他又回到了博物館,名分是設計員,做研究。

說到為觀眾做解說員,后來有不少人以此而為沈從文不平;但就當時情形看,這倒可能是他在博物館上班時感到最為放松、活躍、有意義的時候。

沈從文除了在博物館上班,春季開學后,還在輔仁大學兼課,每周兩個學時,教散文習作。這個兼課,也只不過是離開北京大學后所保留的“尾巴”而已,沈從文的課堂可謂冷落,“一星期二小時課,五個學生只二三同學還對學習有點點興趣”。

仍然有人勸他寫小說,他感慨道:“你說人民需要我寫小說,我已不知誰是要我再用筆的人民?兩年余來,凡是舊日朋友通隔絕了。凡事都十分生疏?!?/p>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一九五三年,朝鮮停戰,王?第一次到北京,有一天一個人去看歷史博物館。晚年口述當時情景,歷歷在目:

我剛一進門,一個穿著白襯衫的五十來歲的人就站起來,跟著我看,然后就跟我講。我記得那是銅鏡展柜,唐宋的銅鏡,幾十面,一個柜子。這一個柜子就給我講了兩三個小時,使我非常感動。兩個人約好了第二天再來看。我就這樣一個星期看完了這個西朝房??礀|朝房只用了幾個小時,看西朝房就用了一個星期。那個時候我有許多問題,對文物可以說一竅不通,這位講解員就非常耐心給我講,就像教幼兒園的孩子一樣。

在這期間,我們每天中午就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原來的太廟,去吃一個面包,吃一只香蕉,算是午飯。吃完了飯說說話,問問朝鮮的戰爭情況和巴金到朝鮮的情況。巴金到朝鮮就在我們軍里去體驗生活的,梅蘭芳我也都遇到了。問問這些情況,并且帶我到他家里去吃飯,好像是吃面條。那個時候看到先生的夫人,那么年輕,就像二十幾歲一樣,不怎么說話。先生就說呀……媽媽,你快過來聽一下巴金在朝鮮的情況。叫我講那個戰爭的一些問題和情況,他說戰爭是個立體的,他也當過兵。

我就更納悶啦!我一直沒有問陪我看展覽的這么博學的一位老先生是什么人,什么名字,越來越不好問。到分手的時候就非問不可啊。我說:“這么多天你陪我,我一直張不開口問你尊姓大名。我非常感謝你花了這么多時間?!彼f他是沈從文,我吃一大驚。

……

一直到一九七九年,我才有機會當面問沈先生。我說沈先生,我認識你的時候,簡直是一個謎,你這個人完全跟你小說脫節。文字寫得很美,那是文如其人,可以這么說;那些故事那么野,那么浪漫,跟別人的那么不同,又吸引人又叫人覺得新鮮,這是怎么回事?我原來以為你是一個荒唐人,就像那編荒唐故事的那種荒唐人一樣,說親身經歷哪!

沈先生告訴我,他說做人要規矩,寫小說要調皮,不調皮怎么能寫成小說呢?說得把我心里一個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九年這么長過程的謎解開了?!撕笪颐磕瓿霾钪灰奖本既ヌ酵此谧鍪裁垂ぷ?。他給我講解一些重要展覽,帶我去聽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在政協禮堂里聽的,羅爾綱是他的學生。那時候最時髦講解政治斗爭,講農民運動、農民革命。聽完了以后,他說我們都是來聽天書的。

(王?口述,見《章服之實》,王亞蓉編著,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

考古學家王?與沈從文的忘年交長達三十五載,是沈從文晚年工作中最得力的合作者。(王亞蓉攝)

6. “我和我的讀者,都共同將近老去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一個五十多歲的人走進山東師范學院。門房問他是干什么的,他說:“什么也不干?!遍T房笑了。他在文物室看了兩個鐘頭。上午散學,學生們擁擠著出門去食堂,他夾在中間擠來擠去,沒有一個人認識。他覺得這樣極有意思;又想,即使“報上名來”,也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不知怎么一轉念,想到了老朋友巴金:“如果聽說是巴金,大致不到半小時,就傳遍了全校?!苯又钟悬c負氣但到底還是泰然地想道,“我想還是在他們中擠來擠去好一些,沒有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自己倒知道。如到人都知道我,我大致就快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了”。

這一年提出并逐步實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所形成的“早春天氣”一直延續到一九五七年的頭幾個月,形勢開始出乎意料地直轉急下。沈從文因為拒絕了有關“鳴放”的約稿和采訪,幸免此劫,但許多熟人和朋友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他跟大哥信里說:“可惜的還是寫短篇的能力,一失去,想找回來,不容易……人難成而易毀……”說起這點他當然會有傷感,特別是想到早年的抱負的時候:“三十年前用筆時,只想把紀錄突過契訶夫?!?/strong>好在他另有安心的事業:“現在又變成了半瓶醋的文物專家。而且有欲罷不能情形。聊以解嘲,也可用古人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自慰。若又因此出毛病,那就真是天知道是怎么辦才好了?!?/p>

本書是沈從文有關文物與藝術研究論文集,共收錄其48篇研究論著。

沈從文寫信囑咐妻子把僅有的幾百元存款捐給鳳凰辦中學,“將來如有錢,還是得學你爸爸……許多對人民有益的事,要從看不見處去作,才真是盡心……”張兆和的父親張冀牖二十年代獨資興辦了蘇州樂益女中,沈從文可是把自己裝牙齒的錢也捐了。

還是在“早春天氣”里,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出版沈從文的小說選,一九五七年一月他就著手搜集自己的舊作進行編選,但同時心里很清楚,“這個選集即或印出來,大致也不會有多少讀者,只不過是供一小部分教書的作參考材料,同時讓國外各方面明白中國并不忽視'五四作家’,還有機會把作品重印而已”。

清醒到這樣的程度,自然就不會歡欣鼓舞;而想到當年寫作時曾經懷有的巨大野心——“拿作品到世界上去和世界第一流短篇作家或文學史上第一等短篇作品競賽成就”——便不能不倍增傷感:“過去看契訶夫小說時,好像一部分是自己寫的?!F在來看看自己過去的寫作,倒像是看別人的作品,或另一世紀的作品,也可說是'古典’的作品了。不僅不像是自己寫的,也不像是自己能夠寫成的。

十月,《沈從文小說選集》印出來了,收舊作二十二篇,約三十萬字。這是他一九四九年后第一次出版舊作,他告訴大哥這個消息,不但沒有顯出多么高興,還吐了口在心里壓抑了很久的不平之氣:

“解放后,有些人寫近代文學史,我的大堆作品他看也不看,就用三五百字貶得我一文不值,聽說還譯成俄文,現在這個人已死了,這本文學史卻在市面流行,中學教員既無從讀我的書,談五四以來成就,多根據那些論斷,因此我這本小書的出版,是否能賣多少,也只有天知道!這也真就是奇怪的事,一個人不斷努力三十年工作,卻會讓人用三五百字罵倒,而且許多人也就相信以為真。令人感到毀譽的可怕,好像凡事無是非可言。看到那些不公的批評,除灰心以外還感到一種悲憫心情,想要向他們說:'你們是在作什么聰明事?你那種誹謗,對國家上算?你不覺得你那個批評近于說謊?’”

這樣的激憤,自然不會寫進書的《題記》,他在《題記》里只是說,“我和我的讀者,都共同將近老去了……”這句話夾在長長的文字中間,像沒人會在意的一聲低微的嘆息。?

一九七四年冬,在張兆和居住的小羊宜賓胡同的宿舍院中。

7. “一個健康的選擇”之后

沈從文赴美的首場講演是一九八〇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主持,傅漢思翻譯。哥大的海報尊稱他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在世作家”,他講《二十年代的中國新文學》,談的是他個人到北京開始寫作最初幾年的情形,末尾說:

“我今年七十八歲,依照新規定,文物過八十年代即不可運出國外,我也快到禁止出口文物年齡了?!晕以诮裉旌透魑粚<乙娨娒?,真是一生極大愉快事?!?/p>

聽眾中不少人已經老了:如在三十多年前即和金隄翻譯出版了沈從文小說第一個英譯本的白英(Robert Payne),這個譯本叫《中國土地:沈從文小說集》,倫敦George Allen&Unwin有限公司一九四七年出版;還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老遠趕來,沈從文講完后他站起來向當年的老師報名報到,報他是哪一年的學生。沈從文幾乎每到一處,總會有他的老學生,其中主要是西南聯大時期的年輕朋友。

沈從文當然知道,有些聽眾可能更感興趣于他的曲折經歷,期待聽到他的受難“證詞”;可是他沒有去投合這種心理,只講自己真正想講的東西。十一月二十四日在圣若望大學講《從新文學轉到歷史文物》,最后平靜而誠懇地說:

許多在日本、美國的朋友,為我不寫小說而覺得惋惜,事實上并不值得惋惜。因為社會變動太大,我今天之所以有機會在這里與各位談這些故事,就證明了我并不因為社會變動而喪氣。社會變動是必然的現象。我們中國有句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中國近三十年的劇烈變動情況中,我許多很好很有成就的舊同行,老同事,都因為來不及適應這個環境中的新變化成了古人(老舍,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沈從文相識幾十年的朋友陳夢家,等)。我現在居然能在這里很快樂的和各位談談這些事情,證明我在適應環境上,至少作了一個健康的選擇,并不是消極的退隱。特別是國家變動大,社會變動過程太激烈了,許多人在運動當中都犧牲后,就更需要有人更頑強堅持工作,才能保留下一些東西。

在舊金山期間。二月七日下午,舊金山東風書店特意安排了一個沈從文與讀者的見面會,時值書店舉辦“白先勇作品周”,白先勇得知沈從文來到了舊金山,特意從美國南部趕來,于是一老一少兩個作家,聯袂出現。白先勇致辭說:沈先生是他最崇敬的一位中國作家,他從小就熟悉沈先生作品中的許多栩栩如生人物。……人生短暫,藝術常存,沈先生的小說從卅年代直到現在,仍然放射著耀眼的光輝。這期間,中國經歷了多大的變動,但是,藝術可以戰勝一切。今天大家來瞻仰沈先生的風采,就是一個證明。

英國《龍的心》攝制組一九八二年春天來到沈從文狹小的寓所采訪,他說了許多話:“我一生從事文學創作,從不知道什么叫'創新’和'突破’,我只知道'完成’, ……克服困難去'完成’。”“……我一生的經驗和信心就是,不相信權力,只相信智慧。

vv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德惠市| 安康市| 南漳县| 阿拉善左旗| 诏安县| 北海市| 乌鲁木齐县| 当阳市| 西畴县| 高台县| 黔东| 黎川县| 双峰县| 墨脱县| 视频| 巴彦淖尔市| 兰考县| 常德市| 治县。| 元阳县| 建始县| 竹溪县| 古田县| 高安市| 临江市| 左云县| 南澳县| 长寿区| 饶平县| 宿州市| 乌拉特后旗| 通榆县| 嘉善县| 葫芦岛市| 黄大仙区| 比如县| 双桥区| 稷山县| 微博| 梓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