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表:血緣數據庫。用圖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諱、字號、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幾子幾女、子何名、女適何地何姓等成線性排列,簡單明了。目前較為普遍的形式包括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四種。
譜名:輩份代碼。在修訂家譜時,譜名和譜名排序就已經確定。譜名有其固定順序,可以是一首詩,或者是家族老人認為押韻的話語,然后按照輩分,在名字中加入譜名。這個確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區分輩分外,還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譜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譜:家族史。中國古代社會能維持幾千年的穩定,依靠的就是若干個家庭,按血緣關系排列成的超穩定分子結構。這種分子被稱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睖?、聚在一起的規則,逐漸演變成了說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結構最終修煉成了現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譜。家譜修訂權曾一度為氏家大姓壟斷,但明代起有了轉變,民間私修家譜蔚然成風,這股臺風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譜,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檜,也自封為名門之后。
圖像:必要裝飾品。家譜雖是以文字和圖表為主,但圖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家譜中的圖像包括祖先肖像、風水圖、所居村莊圖等,到了近代,隨著照相機的發明,照片特別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狀態的重要佐證,收入到家譜之中。
領譜字號:家譜上的條形碼。家譜是僅限于家族內部流通的參考資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情況下,家譜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編成號碼,頒發本族各房領取,每位領譜人都有唯一的號碼,稱領譜字號。一旦發生鼠咬蟲蛀、遺失散落,或是私自謄錄、鬻譜賣宗,就可根據登記材料找到當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責,并依照家法從重處罰。
譜序:序言。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系、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了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由于一次次地續修,序跋也不斷增多,不僅有新修的序跋,還照錄舊序,有些譜的序跋有十幾篇甚至幾十篇。
余慶錄:續后篇。在家譜修完后,修著人會專門留出數頁空白紙,使領譜的各家能夠將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遷徙、繼嗣等家族事宜記錄在案,以備續修家譜。這種留待后世子孫續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孫后代的綿延不絕。
家訓:思想品德守則。家規高于法規,家訓高于家規。家訓已由勸誡的法律層次上升至了勸行的道德層次,將修身、齊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環境中。顏之推、朱熹、陸游推行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在訓導中留下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現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譜堂號:圖騰。明清以來,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議決大事的重要場所。每個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號,從某種意義上講堂號是宗族的標志。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號,其來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義的典故,它重復出現于該姓氏的不同支族。沒有姓氏特征的堂號,大部分分別為某一支族特有或與其他宗族的堂號甚少重復,其余少量的堂號則在同姓和異姓宗族中間有著較高的重復出現率。而其他的堂號輔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斷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簡單地說,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個房支。房支是相對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對房支是公,房支相對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個人色彩,因此宗族內的利益分歧通常發生在房支之間。但在宗族認同很強的村莊,宗族不會允許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內各種親疏遠近關系的表達,從而使宗族內部有了團體格局的樣子。
譜例: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人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