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10g,白芍15g,黃芩6g,當歸10g,枳殼10g,木香10g,黨參20g,炒白術20g,白茯苓15g,延胡10g,姜半夏10g,代赭石20g(先煎),云南白藥1g(分服),炙甘草6g。
功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主治:肝郁脾虛型膽汁反流性胃炎。
用法:先將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鐘,再以砂鍋煎煮。每劑藥煎2次,每次煎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鐘,每次取汁200ml,2次藥汁混合后分早中晚3次飯前1小時服用。其中云南白藥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分2次藥前服用。
方解:膽汁返流性胃炎多是胃和膽囊切除術后或幽門功能不全以致膽汁返流引起的。臨床以胃脘痞滿不適,或隱痛,或嘈雜,噯氣,口苦為主癥。部分患者上腹部有燒灼樣痛,惡心,嘔吐苦水,形體消瘦,貧血,進食及服抗酸劑后胃脘疼痛不能緩解為本病特點。纖維胃鏡檢查可見膽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腫、易出血,有時見糜爛。
本病屬中醫“胃脘痛”“嘔膽”的范疇。《靈樞·四時氣篇》曰“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似與本病口苦、惡心、嘔吐苦水主癥相符。膽附于肝,肝膽互為表里,《脈經》云:“膽汁系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其借肝之疏泄功能,胃氣下降之力,下輸于腸,以助消化,因而膽汁的正常排泄,必借肝之疏泄功能及脾胃之氣的升降。一旦肝氣郁結,疏泄失常,或脾胃氣虛,胃失和降,勢必致膽汁疏泄失常而上逆于胃出現膽汁返流性胃炎。
本方中柴胡、白芍、當歸、木香、枳殼、延胡疏肝理氣止痛;黨參、白術、白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代赭石、姜半夏降氣和胃;黃芩清肝泄膽;云南白藥調成糊狀服用,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起保護胃粘膜作用。全方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健脾和胃,扶正固本,標本同治。用本方治療后經胃鏡檢查發現,其對消除膽汁返流、改善胃粘膜炎性病變確有較好療效。
臨床應用:胃脘冷痛、舌苔白膩者加高良姜、制香附;口苦、苔黃膩、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加黃連、吳茱萸;胃脘痛、大便秘結不暢、舌苔黃膩者去姜半夏加蒲公英、制大黃;右脅脹痛、苔薄黃膩、有膽囊炎和膽石癥病史者加烏梅、郁金、金錢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