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講到了莊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惠施。為什么這么說呢?大家知道,主流觀點基本認同《莊子》內七篇是莊子自己所作,這里邊幾乎篇篇都直接提到或間接影射到惠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莊子著書的一個重要原因似乎是為了與惠施辯駁?;菔┳约旱闹魃⒇?,他的生平和言行只零碎記錄在《莊子》、《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和《淮南子》中,這其中尤以《莊子》為最。作者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說究竟是莊子成就了惠施,還是惠施成就了莊子。
這位能讓莊子視為知己的惠施,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他的具體生卒年已不可考,約與莊子同時代并比莊子年長。主流觀點認為惠施的籍貫是宋國,雖然史料中并無明確記載;而莊子的籍貫,也有很多人認為是宋國,姑且把他倆算做老鄉罷。對咱們普通人來說,相比先秦名家代表人物這一身份,惠施的政治家名頭要更加響亮。
惠施曾輔佐魏惠王三十余年,參與魏國軍、政、外交的重要決策。
據呂氏春秋記載,魏惠王對惠施很是信任禮遇,尊他為“仲父”,還曾一再想讓位給他,其出行車馬“多者數百乘,步者數百人;少者數十乘,步者數十人”,惠施在魏國的地位可見一斑。
戰國策魏策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說明了惠施具有高超的政治遠見與謀略。齊魏交鋒的馬陵之戰中,由于軍師孫臏的計策,齊國大獲全勝,而魏國主將龐涓兵敗身死,魏太子被殺。魏惠王欲起兵復仇,惠施勸阻了惠王并獻出一計,“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魏國放低身段,假意向齊國服軟,齊、魏會于徐州,相約僭稱王,史稱徐州相王。魏國再在楚國與齊國之間進行挑撥、制造矛盾,后來的情形果如惠施所料,魏國借楚國之手大敗齊國、坐收漁利,即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又沒有與齊國在明面上撕破臉。
此外,惠施所制定的法律,在魏國就贏得了君主和民間的一致認可:“惠子為魏惠王為法。為法已成,以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獻之惠王,惠王善之?!边B送太子去齊國為人質這樣的事,惠施也幾乎是說了算的。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魏齊相王十二年后,縱橫家張儀入魏,惠施因與張儀意見向左,雖力諫惠王而未果,后來還被逐出了魏國。看官們要問,前邊魏惠王不是挺看重惠施的么,又是仲父又是讓位的,怎么后來居然還驅逐人家呢?這戰國時期的君臣相處,變數是很大的,嬴政還尊呂不韋為仲父呢,最后呂不韋還不是一杯毒酒被弄死了;魏惠王對惠施前后態度的一百八十度轉彎,也是很正常的。說回到惠施與張儀的政見不合問題上,戰國策中是這樣記載的,張儀主張“以魏合于秦、韓而攻齊、楚”,惠施則主張“以魏合于齊、楚以案兵”。一個要與秦國交好去對付齊楚,另一個要與齊楚結盟防備秦國,而魏國朝臣大部分贊同張儀的主張。
惠施被張儀排擠出魏國之后,先是到了楚國,但是楚王怕影響楚魏關系,并沒有收容惠施,而是將惠施禮送到了宋國。據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考辨》推測,惠施留宋不超過三年,很快又重返魏國政治舞臺。那時魏惠王卒,惠施的政敵張儀離開魏國,魏襄王初立,惠施返魏,大概又為魏國服務了近十年,主要是出使各國替魏國做一些游說的工作。縱觀惠施在魏國從政四十余年的經歷,從魏國出走留在宋國的三年可以視作一個分水嶺,之前的三十余年惠施不遺余力地在政治舞臺上發光發熱,而之后的十年,雖然在政治上仍有建樹,但其重心應已偏向學術。
莊子何時開始與惠施交往,作者不得而知,但兩人的交往似乎也受到惠施賦閑三年這段分水嶺的影響,莊子在著作中雖然對惠施一直有著揶揄和諷刺,但他對惠施的態度其實是有微妙的變化的?!肚f子.秋水》中鴟得腐鼠的故事里,莊子居然把惠施的魏國相位比作死老鼠,把惠施比作嫉賢妒能的鴟鳥,可見當時的莊子對惠施的身份和處世之道是有抵觸情緒的。后來惠施居留宋國,與莊子來往日益密切,醉心于學術討論,這在《莊子》中都得到了印證。比如《至樂》篇中,莊子的妻子過世,惠施前去吊唁,見到莊子鼓盆而歌當即直言批評,若兩人的關系不密切到一個程度的話,以惠施多年為官的經驗是不會貿然行事的?!肚锼菲械聂~樂之辯,也是發生在莊子惠施二人同游壕梁之上的時候。這個時候莊子對惠施的描述就多了些朋友間的戲謔,而少了之前咄咄逼人的語氣。
做為名辯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惠施十分博學,莊子形容道“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學富五車這個成語就這么來的。話說回來,那時的書都是竹簡,重得很,五車書恐怕也并沒有太多吧。有當代學者認為,名辯學可以算是中國古代的邏輯學,也是名學與辯學的組合。名學以名(名稱)為對象,研究的基本問題是名(名稱)與實(事物本身)的關系;而辯學是關于修辭與辯論之學,基本問題是修辭與辯論的性質界定與功用分析。名辯學派有兩大著名觀點,即公孫龍的離堅白與惠施的合同異,公孫龍這個人以后會另起一篇來說,且看看惠施的合同異是怎么回事。
在《莊子.天下》篇中記錄了惠施提出的十個哲學命題,我們稱之為歷物十事,從整體上反映了他的“合同異”的思想。 這些命題原文與大意如下:
1.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p>
最大的東西,是包括一切、無邊無際、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在它外面;而最小的東西,是不可分割、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在它里面。
2.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p>
“無厚”相當于幾何學“面”的概念。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是這么解釋這句話的:“無厚者不可有體積,然而有面積,故可‘其大千里’也?!?/p>
3.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p>
一般來說古人都認為天尊地卑,山川高聳而水面平坦。惠施則說天與地的地位其實是一樣的,山川和水面也一樣是平坦的。
4.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p>
太陽剛剛運行到正中,即已開始傾斜了;一個剛出生的人又是一個潛在的死人,生就意味著死。
5.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同一類別而大小不同之物,既有相同處(類別)又有相異處(大小),這種是一般的“同異”關系;任何不同類別的事物之間也是有同又有異的,比如大小相同而類別不同,這是更為重要的“同異”關系。
6. “南方無窮而有窮。”
南方意指四方,既是無窮又是有窮,兩者并不排斥。有人引申為“宇宙無窮,而宇宙中某一領域是有窮的”。
7. “今日適越而昔來。”
今天出發到越國去,而昨天就到達了。有人引相對主義的“彼日猶此日” 、“無昔無今”的概念來解釋,既然彼日與此日、今日與昔日沒有分別,什么時候出發什么時候到達怎么說都對;另外還有人以意識先于人本身到達來解說這句話。
8. “連環可解也?!?/p>
戰國時代一般認為連環是不可解的,但惠施卻說連環可解。如果只是以敲碎毀壞連環這個方式來解釋,這種常識性行為就不應是惠施討論的哲學范疇了,這句話的意思的確很難理解。
9.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 、越之南是也?!?/p>
燕之北或越之南或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是天下之中央。
10.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p>
如果你對萬物的研究有著廣泛的興趣,你會發現萬物都有著相同的方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但萬物亦有各自的個性,不可替代,不可或缺,所以這個統一體當然又是包含著對立的統一體。
歷物十事中第一條、第五條和最后一條命題算是理解惠施合同異觀點的重點,特別是“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是歷物十事的結論部分。(看官們被繞暈了吧,繞暈了就好,作者裝B裝得想死…)
做為中國古代辯證邏輯學發端的惠施,他還有個特點是善辯。別看跟莊子辯論的時候惠施總是落于下風,但惠施跟別人辯的時候可沒怎么輸過。在魏國做官的時候,惠施曾經有三場精彩辯論,分別記載在呂氏春秋和說苑中。
一是跟魏國大臣白圭的辯論,惠施與白圭相處不甚愉快,白圭逮著機會就在魏王面前詆毀惠施。他對魏王說,惠子說的話都挺假大空的,看著漂亮,其實沒有用,就跟大鼎似的,又大又美觀,真要用來煮雞吃,少放水會焦,多放水又淡而不可食?;菔┓瘩g道,大鼎怎么會沒用呢,如果三軍將士饑餓的時候,正好有個鼎在一旁,不就是上佳的蒸飯的器具嗎。能解決三軍將士的飲食問題,那還不是一般的有用呢,簡直是派上大用場了,我惠施的話若是如這鼎一般,豈不是有用的很?
第二個與之辯論的人是齊國大將匡章,匡章這個人也是個有故事的男同學,率領齊軍大敗過楚國燕國,并參加過五國攻秦之戰攻破過函谷關。話說馬陵戰敗后,魏惠王采納了惠施的建議,低頭朝奉齊王,引發一項自視甚高的楚國的不滿,借楚國之手修理齊國,即報復齊國又給自己贏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當魏國尊齊國為王的時候(在此之前是稱齊候),匡章就對惠施提出異議:“你之前不是一直鼓吹‘去尊’嗎,怎么這回倒要尊齊國為王了?”惠施用一個比喻作答:“假如有人要教訓兒子,打他的頭,但是又舍不得真打,那可以用石頭代替小孩的頭挨打嘛。畢竟孩子的頭重要,石頭么打多少下都無所謂的。如今我們尊齊國為王,一個王的尊稱而已,多叫幾聲又不會少塊肉,齊王稱霸,心里一高興,就不會用兵不休,那我們魏國的老百姓就舒坦了,可以多活幾年。老百姓就好比我說的愛子之頭,尊王就好比用石頭代替愛子之頭,這是一個道理?!?/p>
第三次是與魏惠王談及比喻的作用。有人又背地里使壞,跟魏王說:“惠子說話只會用一些比喻,大王若叫他不準再用比喻,他可就說不出話來啦?!蔽夯萃跤行┌荡甏甑那茻狒[的意思,真的要求惠施說話直接些,別老比喻來比喻去的?;菔┚驼f了:“有個人他沒見過彈弓,想知道彈弓長啥樣,您要是回答他,彈弓就長彈弓的樣子,您說他能明白嗎?”魏王撓頭:“這么說的話,那人估計是不太明白?!被菔┯值溃骸澳侨绻f,彈弓的樣子像弓,只不過弓弦用的不是絲麻,而是竹篾。您說這下他能明白嗎?”魏王點頭稱是?;菔┛偨Y道:“所以說,用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來作比喻,使他理解他本來不知道的東西,是很好的方法。大王要是不許用比喻,這怎么成呢?”魏王討個沒趣,只得說,“先生說的有道理。”這段討論其實正暗合名辯學中辯學的主旨,即對修辭或辯論的性質與功用進行界定分析。
口若懸河的惠施在莊子面前可就常常被駁得啞口無言了,但這只是《莊子》里所描述的,惠施的著作沒有流傳下來,搞不好惠施自己記錄的情況正好相反,誰知道呢?惠施與莊子的辯論,除了上一篇中所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之外,還有兩次。
其一是關于“大而無用”的辯論。這場辯論一來一往,雙方辯了好幾輪,主要是入世和出世兩種處世態度的爭論。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賜給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給它栽種上了,結了個大葫蘆。把它剖開,好家伙,大極了,看樣子能盛滿五石??墒沁@葫蘆看起來不結實,盛滿水提起來的話,底部容易破碎。若是做成舀水的瓢的話,又嫌太大了。真是大而無用啊,我干脆把它砸了得了?!被菔┦窃谥S刺莊子的學問大而無用,也難怪啊,莊子那么大的學問還得挨餓,糧食不夠吃要問別人借糧。
莊子一開始沒有直接回復惠施,而是說了另外一個寓言(聽這哥倆說話可真費勁):“宋國有一戶人家,世代在河邊漂洗絲絮為業。為了使冬天手不皴裂,他們家煉制成了一種特效護手霜。有人聽說之后,愿出百金買他家的秘方。于是全家開家庭會議,一致表決把秘方賣了,因為漂洗絲絮辛苦一年才掙幾金,現在一個秘方居然就可以掙百金,好幾十年都可以不用干活了。得到這個秘方的人,機緣巧合之下被吳王啟用,在冬天的時候率領吳國軍隊對越國展開自衛反擊戰,而且打的是水戰。由于他給吳國士兵都用上了那特效護手霜,士兵免受凍瘡皴裂之苦,進而大敗越國。此人以這件大功得以裂土封爵。你看,同樣的秘方,一個只是用來漂洗絲絮使手不生凍瘡,一個就因功得到封賞,看你怎么用罷了。你有個五石的大葫蘆,何不挖空做個大樽躺在里邊漂游于江湖,倒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安置?夫子你這樣不是目光短淺嗎?”莊子反過來倒諷刺惠施,只想著如何有用于廟堂,卻不逍遙游于江湖之中。
惠施又對莊子說:“我家有棵大樹,樹干臃腫,枝椏卷曲,沒辦法用墨線或規矩測量。長在路邊多年,木匠路過都熟 視無睹。你所講的那些話,就像這棵大樹,大而無用,怪不得人家都不理睬你。”這莊子也忒刻薄,把惠施描繪得要靠人身攻擊來進行辯論。
莊子說:“夫子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吧。他們伏在暗處,只等老鼠一出現,便撲上去,東跳西躍,上下追趕,結果自己不是踩著機關就是落入網中,總之死路一條。再看傳說中的嫠牛,龐然大物, 好像漫天的云。嫠牛能耐大得很,可是它卻不會捕鼠,你能說它無用么?,F在夫子你有大樹 卻嫌它無用,何不移植到空曠無人之地,在它旁邊悠然閑逛,或逍遙地臥在樹蔭下。它不會被砍,也沒有誰來毀壞,無所可用,也就無所困苦。”這一下莊子又是比喻惠施所說的有用,恐怕會招來別人的忌憚和迫害,沒有世俗的用處,也就沒有世俗的危機。
其二是關于“人故無情”的辯論。
惠子問莊子:人生來就無情嗎?
莊子:是的。
惠子:人若無情,那還叫人嗎?
莊子:自然規律所賦予人的面貌和形體,怎么就不能稱為人呢?
惠子:既然是人,怎么會無情?
莊子:我講的無情,并非是心理冷冰冰的毫無感情,而是不因外在得失好惡影響自己的本性,一切順其自然,不去妄求長生。
惠子:不求長生,怎樣來保有身體呢?
莊子:自然賦予你面貌形體,不以外在得失好惡影響自己的本性,順其自然就行了。如今夫子的心神為外物所累,精力被外事消耗,還要裝模作樣地倚樹辯論,講乏了就閉眼打個盹,你這樣活得太累,并不順乎自然。老天給了你自然之形,你卻用堅白論與人爭執(離堅白應為公孫龍觀點,公孫龍與惠施同屬名辯學派)。
惠施的“情”指的是人的喜怒哀樂,而莊子的“情”指的是不以得失利弊所困的一種心境。
盡管莊子和惠施兩人唇槍舌劍不亦樂乎,但碰撞出的火花卻足以照耀千百年來的中國思想史。其實,莊子和惠施在學術上各有所長,相輔相成的關系,也暗合了惠施“合同異”的觀點,即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亦有各自的個性,不可替代,不可或缺;記錄了莊子與惠施思想的《莊子》這部書,就是包含對立統一的整體。
惠施死后,莊子在他墓前長嘆“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 吾無與言之矣”。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
---------------------------------------------------------------
我是劇透分割線
即已講到惠施的合同異,那名辯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公孫龍,就在下一篇中說吧。他的觀點也是能把人繞暈的,什么白馬非馬啦,離堅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