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苓散主證病機淺述

摘要:五苓散是《傷寒論》中經典方劑,自成無己注釋以來,關于五苓散的主證病機頗多討論,通過病例分析闡述對于五苓散的主證病機的理解。

關鍵詞:五苓散;小便不利;蓄水;主證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其中涉及條文共有八條,加上《金匱要略》中的三條,共有十一條,關于五苓散歷代醫家爭議頗多,首先,關于五苓散的主證,都有諸多論述,大多數醫家認為小便不利為其主證,在《傷寒論》中第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金匱要略》第13篇第4條”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等都有論述,亦有醫家認為以口渴作為五苓散的首選主證,如柯雪帆認為”五苓散證的各個癥狀中,口渴最為重要,小便不利居第二位”[1]。其次,關于五苓散證的病因病機:太陽病汗不如法,或發汗太過,表證仍未解,同時,胃腑和膀胱陽氣受損,既蓄水,又消渴,熱勢無法外達,導致表證難解,五苓散的病機大家一致認為水飲停蓄不散,至于水飲停蓄的部位則有諸多說法:因小便不利為五苓散主證之一,所以比較傳統的觀點認為水蓄膀胱,關于水逆,在《傷寒論》原文中第74條指出”……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則認為水停蓄于下而上犯胃腑,胃失和降而致”水逆”[2]。但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既有水入則吐,當為水蓄于胃,小便不利也不是水蓄于膀胱的結果,而是水蓄于胃,不循正途,下輸膀胱所致[3]。各種觀點都有道理,現就一例病例談談自己對本證看法,請大家指正。

  1 臨床資料

2014年12月15日,一名老年女性患者高某來診,76歲,自述3d前患感冒,發熱,全身痛怕冷,自行服用西藥百服寧后癥狀緩解,因自覺癥狀時有反復,遂反復服用百服寧共至6片,于來診當日下午突然出現排尿困難,小腹憋悶難受,伴發熱,無汗怕冷,體溫高達38.5度,全身痛,大便已3d未解,但因患者平素大便亦3~4d一行,故患者無明顯大便異常感覺。急查血常規:白細胞:6.6×109中性粒細胞86.81%淋巴細胞8.32%泌尿系B超:無明顯異常,膀胱殘余尿量480ml.患者。患者平日血壓偶有波動,自服尼莫地平等藥,未連續服用降壓藥治療,血糖血脂無明顯異常。因患者年齡大且癥狀較急,遂由我院急診科收院留觀,查患者舌質偏紅,舌根部苔膩,脈浮數。

細思患者的發病過程,想到《傷寒論》中條文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病的發病過程及主證符合《傷寒論》中五苓散證的表現,是在治療太陽病時誤用發汗,因發汗太過致胃腑陽氣與津液一同受損,水飲停蓄,出現小便不利,消渴等癥,同時當還有表證未解發熱,脈浮亦可見。本例患者本因為感冒,自行過量服用百服寧等發汗藥,反復發汗導致津液受損,患者本就年老,素體陽虛,傷津同時胃陽受損,使胃的消化吸收能力減弱,水飲停聚,蓄于膀胱,患者因熱勢不能外達,邪氣無法隨津液外出,故表證仍重,發熱,無汗怕冷,全身疼痛。

急診的西醫醫生診斷此病為膀胱炎,遂給予西藥左氧氟沙星靜脈滴注,但因為患者始終無尿,小腹脹滿,靜脈輸液時始終躁動不安,隔幾分鐘就想要去廁所,到了廁所又無法順利排尿,心煩口干想喝水又難以下咽,發熱始終不褪,1h后體溫升至38.9℃,急診醫生慮其年老體衰,體溫再升高恐有危險,遂下醫囑注射用賴氨匹林入壺,患者用藥后幾分鐘,即自述后背略潮,少量汗出,身體煩疼的感覺有所減輕,可以稍稍平躺,幾分鐘后再次要求上廁所,這次小便可以順利排出。患者排尿后返回病房平穩入睡,輸液完成后再次順利排出小便,復查體溫37.8℃。

第71條方后注中有”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為什么把”汗出愈”作為本證向愈的指征,患者經輸液治療,大量液體入血脈,補充了津液的匱乏,西藥退熱藥賴氨匹林的使用相當于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既振奮了胃腑和膀胱的陽氣,將停蓄的水發散出來,引閉郁的邪氣從汗而解。上下得通,表邪得解,小便順利排出。

本例病例從發病到好轉不過幾個小時,中藥五苓散尚未來得及應用,但縱觀整個過程使我更加充分的理解了《傷寒論》中關于五苓散的條文,張仲景對于這種疾病的產生的原因和發展轉歸都做了充分的解釋,對于其治療治則和向愈指征也做出明確判斷,另外,即使沒有用到我們中藥的方劑,但從西醫的治療過程來看,西藥的應用思路也符合五苓散的組方原則,病患好轉的過程也符合本條條文對于這一過程的描述。

71條原文后關于五苓散的使用方法是”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說明是用面湯送服的散劑,《傷寒論》中關于五苓散的條文共有8條,除了71條至74條集中在一起,其他分布于各個篇章,太陽病的141條和156條,陽明病篇的244條,霍亂病篇的386條。141條是太陽病誤治之后水熱互結津不上承的證侯,156條是水痞應用五苓散治療,244條是太陽誤下致痞與轉屬陽明的比較,386條是霍亂吐利外有表邪內有水氣應用五苓散治療。諸癥有急有緩,且應用較廣,是否可以理解為古人是將五苓散經典組方制成散劑既便于儲存攜帶又可供急癥時選用。曾經有人提出觀點用五苓散作煎劑時不能煎煮的過濃以防減弱滲利之性,這也當為制成散劑使用的原因之一。

  2 討論

關于五苓散的主證病機,我以為小便不利與口渴可以同時兼見,但小便異常患者的主觀感覺較重,因此大多數患者來診時多以小便異常來診,而少以口渴作為主癥來診;張仲景在五苓散方后注重強調”…汗出愈”,而膀胱既可司水液開合,太陽又為身之藩籬,主衛表,因此水蓄部位當為膀胱。

參考文獻:

[1]柯雪帆.五苓散證發微[J].天津中醫藥,2007,24(4):265-267.

[2]劉渡舟.傷寒論臨證指要[M].學苑出版社,2008(2):56.

[3]谷浩榮,賈春華.五苓散方證探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5(3):208-209.

文章來源:醫學信息

五苓散加減治療消渴病引起水腫的臨床體會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五苓散加減治療消渴病引起水腫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了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間收治的90例消渴病引起水腫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其中,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療配合其他手段控制患者水腫,觀察組50例在此基礎上,采用五苓散加減治療,對比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2.5%,并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水腫的恢復情況較對照組更為良好。結論:通過五苓散加減治療消渴病引起水腫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安全有效,適合臨床上的廣泛推廣。

關鍵詞:消渴病 水腫 腎虛 五苓散

消渴病,主要指西醫的糖尿病,是以多飲、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在世界醫學史上,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最早,消渴之名,首見于《素問:奇病論》。本病病機主要在陰津虧損,燥熱偏勝,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虛為關鍵。本病久則傷腎,出現腎氣陰兩虛、脾腎陽虛、腎陰陽俱虛等證型,臨床多表現水腫,尿頻或尿少,尿甜,腰膝酸軟,乏力,皮膚干燥等情況。筆者近幾年來多采用五苓散加減來治療,療效顯著,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以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間收治的90例水腫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男性33例,女性57例;年齡25-82歲,平均年齡(45.6±10.2)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5.6±1.7)年;本組患者中沒有惡性腫瘤、心肌梗死、尿毒癥、腦卒中等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本組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40例,觀察組5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疾病種類、水腫程度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則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使用呋塞米注射液進行治療,靜脈推注給藥,每次20mg,每天一次,持續使用5天;

1.2.2五苓散加減治療方法

基礎方:茯苓15g , 豬苓15g , 澤瀉12g,白術15g,桂枝12g,車前子15g(包煎),生黃芪30g。

臨床加味:小便清長量多,補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杜仲;面部、下肢水腫明顯,運動遲緩,行寒肢冷,加鹿角片、肉桂巴戟天淫羊藿;水腫反復發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渴干燥,五心煩熱,舌紅,脈細弱,加熟地、桑葚石斛冬瓜皮、茯苓皮。服法:每日1劑 水煎約400ml 分三次服。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我們可以發現,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2.5%,可見實驗組的臨床治療效果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比較

  3.討論

據統計,目前在我國糖尿病人數過億,已成為世上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糖尿病后期合并并發癥亦有很大的人群,尤其在社區一線工作的我們,見到的更是習以為常。《素問.逆調論》所說:“腎者水臟,主津液”。指出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作用,故腎又有“水臟”之稱。病久則傷腎,腎虛久則通調水道失調,則出現水腫等癥狀表現,故治療上化氣行水,不忘補腎氣,治其之本。如本組有一例患者,女,63歲,退休教師。2012年3月12日初診。患者有2型糖尿病8年余,開始口服格列吡嗪緩釋膠囊近3年,血糖控制較差,空腹一般在9mmmol/l,餐后2小時在12mmol/l左右,后在醫師建議下改為優必林、二甲雙胍緩釋片和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血糖控制較前好轉。近1年來患者反復出現雙下肢水腫,輕者可自行緩解,重者下肢腫到大腿,并伴有面部亦浮腫,尿常規:蛋白3+,隱血2+,西醫醫師給予口服呋塞米,癥狀能改善,但反復出現。近半月來,患者水腫癥狀再次出現,雙下肢浮腫腫到雙膝上,面部稍有浮腫,按之凹陷,尿量較前稍有減少,體型肥胖,精神萎靡,腰酸冷痛,乏力,納差,舌胖,苔白膩,脈細無力。辯證腎陽虛型水腫,治以化氣行水,溫腎陽。處方:茯苓15g , 豬苓15g , 澤瀉12g,白術15g,桂枝12g,車前子15g(包煎),生黃芪30g,黨參15g。5劑。糖尿病相關藥物繼續服用。復診一,面部無浮腫,雙足稍有浮腫,尿量較多,仍感尿酸冷痛,納差、乏力。原方加用溫腎陽之品,利水減輕,上方去車前子,加肉桂3g(后下),鹿角片10g,淫羊藿15g,熟地12g,六神曲30g。再服7劑。復診二,水腫不顯,腰酸冷痛、納差、乏力均有所好轉。在以上方調劑,后改為右歸丸鞏固治療。調整胰島素用量,定期復查空腹血糖、腎功能、尿常規等情況。隨訪1年,空腹血糖在6-7mmol/l,腎功能正常,無蛋白尿,水腫未見復發。

總之,五苓散主治太陽蓄水證,太陽蓄水證是因太陽表邪不解,隨經入腑,致使水蓄膀胱,氣化不利,證屬表里同病,而以里之膀胱氣化不利為主的主要病機。筆者通過主方化裁,使方治以通陽化氣利水之力增強,以達到消水腫之效,后減利水之力加用補腎之藥已達到治本之方。筆者以五苓散加減治療消渴病引起水腫,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近幾年來共收集病例98例,明顯有效41,有效52,沒有效5例。現代藥理表明:五苓散50%醇提取物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與呋塞米比較,五苓散利尿作用緩和,持續時間較長,且不破壞水、電解質平衡,給本方提供了藥理依據。

  參考文獻:

[1]劉建祥,朱飛奇.五苓散加減治療消渴病引起水腫及對尿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1):60-62.

[2]湯洪,范亮,楊瑜瑩,等.五苓散加減治療老年消渴病引起水腫患者短期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76-2678.

[3]劉沁華.五苓散加減在腦水腫治療中的研究現狀[J].臨床合理用藥,2012,5(6C):169-170.

[4]王定佑,朱飛奇.消渴病引起水腫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保健營養,2013,7(1):489-491.

[5]劉金萬.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療水腫性疾病效果的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493-495.

文章來源:延邊醫學

五苓散治療水腫驗案一則  

【摘 要】 陰水水腫的發生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及氣化失常密切相關,筆者用五苓散治療水腫一例,取得滿意療效。

【關鍵詞】 水腫;陰水;五苓散

水腫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起以眼瞼、頭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腫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1]。由于致病因素及體質差異,水腫的病理屬性有陰水、陽水之分。陽水屬實,多由外感風邪、瘡毒、水濕而成;陰水屬虛或虛實夾雜,多由飲食勞倦、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所致[2]。張景岳《景岳全書·雜癥謨》記載:“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而“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故調理肺脾腎三臟功能,化氣利水是治療陰水水腫的重要治則[3]。老年人臟氣虛衰,正氣不足,是陰水水腫的多發群體,筆者用五苓散恢復機體氣化,兼顧調理肺脾腎三臟功能,治療陰水水腫一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病例資料

患者秦某,女,67歲,于2014年9月19日就診。主訴“尿頻尿少尿痛1周余,發熱伴嘔吐1天”。病史:患者于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尿頻尿少尿痛,小便淋漓,尿量減少,口干多飲,胃納差,時有惡心欲吐感,遂往門診就診,門診醫師查尿常規:尿膽原(+),膽紅素(+),隱血(+++),蛋白質(+),白細胞(+++),考慮尿路感染,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抗感染,及清熱利濕中藥治療,服藥后尿頻尿急癥狀減輕,仍小便不利,且口干渴益甚,飲水較前增多。9月19日上午開始出現惡寒發熱即前來就診。癥見:尿頻尿少尿痛,伴惡寒發熱,最高體溫達38℃,多次嘔吐,雙下肢中度浮腫,顏面及上肢輕度浮腫,脈沉,舌紅苔少。查下肢血管及心臟、腎臟彩超,血液生化未見明顯異常。診斷:西醫診斷:特發性水腫。中醫診斷:水腫,證屬陰水。方藥:五苓散。處方:桂枝15g,茯苓20g,豬苓20g,澤瀉20g,白術15g。共3劑,水煎250ml,分兩次溫服,多飲暖水。服藥一劑即小便量明顯增多,嘔吐止,水腫漸消,顏面、上肢皮膚皺陷,下肢浮腫較前減輕,發熱僅于午后,口渴減輕。二劑后小便量仍多,下肢浮腫減半,無發熱,仍口渴。三劑后小便量仍多,下肢水腫已消除,口渴明顯改善但仍有口渴。原方再予2劑,服后諸癥消除,隨訪半年無復發。

  2 按語

本例中患者為典型的陰水水腫,緣其年老陽氣虛衰,氣化不利加之尿路感染而致尿頻、尿少、尿痛及口干多飲。前醫以抗感染、清熱利濕治之,尿頻尿急得緩解,但苦寒之藥傷及已虛之陽,氣不化水,故小便不利加重而口干益甚。肺衛不足,不耐風寒而惡寒發熱,飲水不化,小便不利,水飲內盛,上逆則嘔吐,泛于肌膚則見全身浮腫,脈沉為陽虛之征。而西醫學的相關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特發性水腫,特發性水腫[4]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 病因至今不清,但從病理生理角度上說是水鹽代謝紊亂,細胞外液在皮下異常增多而致,其病癥屬于中醫“水腫”范疇,其本質不外乎脾腎功能衰弱, 腎氣虛衰, 氣化不利,膀胱開合失調所致,恰與本案相符。關于水腫,《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凈府。”治療水腫的治則,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提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要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的治法。五苓散兼發汗、利小便雙功,恰恰與之相符。該例中,患者水腫的關鍵在于小便不利,水飲無出路。病機為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治療以化氣利水,兼調理肺脾腎三臟功能為法。方中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臣以茯苓、豬苓助君藥利水滲濕,腎主水,水濕去有利于腎陽恢復,且桂枝溫陽化氣以助腎陽化氣利水,水濕去、氣化利,使虛憊之腎陽有恢復之機。佐以白術補氣以運化水濕,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輸津四布之功,津液上承口渴解以杜飲水加重蓄水之虞,脾氣得健,則水濕生化無源。《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而腎陽得溫,并可辛溫發散以祛表邪,表邪除肺氣不受束得以宣發,使肺氣得以恢復通調水道的功能。全方化氣利水,并能兼顧腎陽溫化、脾氣運化散精、肺通調水道功能,氣化恢復,小便得出,水腫自除,諸癥自愈。

  參考文獻

[1]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08-309.

[2]周仲瑛,薛博瑜.周仲瑛實用中醫內科學[M].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637.

[3]明·張景岳.景岳全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60.

[4]譚華儒,朱奎華,李良明.五苓散治療特發性水腫60例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08(09):2288.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慢性丙肝102例  

【摘要】目的:觀察茵陳五苓散加味類中藥治療慢性丙肝的臨床療效。方法:治療組102例,采用加味茵陳五苓散(茵陳、白術、澤瀉、豬苓、茯苓桂枝等)配合西藥治療,并與西藥對照組58例對比,觀察治療兩個療程后主要癥狀,肝功的轉氨酶、總膽紅素、肝臟彩超變化。結果治療組主要癥狀及肝功的轉氨酶、總膽紅素、肝臟彩超的變化的有效率大于對照組(P<0.05)。提示: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慢性丙肝療效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2012年4月-2015年6月,本人采用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慢性丙肝102例,取得了明顯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160例病人均系住院病人,診斷標準均符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內科學》第7版教材中關于慢性丙肝的診斷標準。根據癥狀、體征、肝功標志物提示為慢性丙肝患者,病例均排除肝占位、酒精肝、甲、乙型肝炎。選擇病例治療前均有厭食、無力、尿黃赤、球結膜黃染癥狀。肝功中轉氨酶、總膽紅素均高于正常,彩超提示肝回聲密集。全部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02例,其中,男73例,女29例,年齡41-84歲,平均59歲。對照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齡42-81歲,平均56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變程度、主要癥狀、轉氨酶、總膽紅素、彩超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均用生理鹽水100ml加復方甘草酸苷40ml靜點,治療組在上述用藥的基礎上加用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藥物組成:茵陳15g、白術30g、澤瀉20g、豬苓15g、桂枝20g、茯苓60g,配合臨床加減:
體弱者加炙黃芪80g、甘草15g、飴糖20g、白芍25g;轉氨酶高加五味子15g、板藍根25g、大青葉15g;腹脹痞悶加白寇仁20g、 木香12g以芳香化濁,醒脾開胃;頭痛困重,表濕較甚加藿香,以增祛濕之功;尿黃赤加梔子30g、大黃8g;眼花加女貞子25g、枸杞25g、菊花20g;嘔吐便溏加陳皮25g、黃連12g、以清熱燥濕,和胃止嘔。以上藥物每日一劑,水煎2次,混合共200ml,分兩次溫服,一周為一療程。
1.3觀察項目:1、癥狀、體征;2、轉氨酶、總膽紅素、肝臟彩超。
1.4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肝功中轉氨酶、總膽紅素正常,彩超回聲密集明顯減輕。好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肝功中的轉氨酶、總膽紅素降低,肝臟彩超
明顯好轉。無效:癥狀、體征及轉氨酶、總膽紅素、肝臟彩超無明顯好轉。
1.5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二、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對照組治愈好轉率分別為98%和82.8%。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轉氨酶、總膽紅素、肝臟彩超變化比較見表2。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中的轉氨酶、總膽紅素、肝臟彩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肝功中的轉氨酶、總膽紅素、肝臟彩超明顯好于對照組。
  三、討論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hc),簡稱丙型肝炎或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過血液傳播途徑,少數通過密切接觸傳播途徑所引起的急性肝臟炎癥,臨床表現與乙型肝炎相似,急性丙肝雖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大部分轉化為慢性。我們總結經驗,從中醫入手,考慮慢性丙肝主要表現為無力、厭食、尿黃赤、球結膜黃染,中醫辨證應屬于黃疸范疇。黃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或血敗不華于色,引發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癥。黃疸病的論述始見于《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言“溺黃赤,安臥者,黃疸”。方中茵陳清熱利濕以退黃,為方中主藥,輔以茯苓、豬苓、澤瀉以淡滲利濕,白術健脾燥濕,桂枝溫陽化氣以利小便。現代醫學研究,茵陳有顯著利膽、保肝作用,有明顯的鎮痛消炎作用,體外實驗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多數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促進白細胞分裂,提高T細胞的免疫活性,提高機體免疫力。五味子對肝臟有保護作用,還能明顯降低谷丙轉氨酶,黃芪有保肝、抗病毒增強免疫功能,茯苓具有防止肝細胞壞死、保肝利尿作用,諸藥配伍,既符合中醫黃疸的病理機構,又符合現代醫學有關慢性丙肝的病理機構,故療效顯著。
從中藥入手配合西藥,在慢性丙肝治療方面有自己的獨特性和一定優勢,主要表現在強調辯證論治,強化整體觀念,由于人與人之間身體狀況、體質、生活習慣都是不同的,因此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治療往往能取得超預期效果。
在丙肝治療藥物中,切忌濫用過多藥物及傷肝藥物,以免加重肝損害,建議使用加味茵陳五苓散治療。
【參考文獻】
[1]李瑜元:重視慢性肝病的防治[J];廣東醫學;2008年07期。
[2]李海煒;林麗文;張紹峰;賴戰峰;秦雪;李山: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檢測結果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2年02期。
[3]刁青蕊:慢性丙型肝炎中醫證候分布特點及治療方案的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年。

文章來源:養生保健指南

五苓散治案  

五苓散,是太陽膀胱腑水證或畜水證,病機是表邪外束,肺失通調,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方法是提壺揭蓋法。
病案一:睪丸鞘膜積液。
1997年夏天,我三十掛零遇到的病人,劉,男,10歲,外地人,其父母帶來診,其母說睪丸腫大二個月余,在其它醫院治療無效而診,現在地一醫院,五天抽一次水。刻證,睪丸反復積水,抽了又長,長了又抽,面白消瘦,低熱
大小便可,納食可,陰襄腫脹,睪丸稍觸痛無熱感,透光試驗陽性,苔脈記不起了。
治療方法:
一:用Am一pNc消炎一個星期。
二處方:桂枝6白術12茯苓12豬苓丨2澤瀉18商陸10g癩哈螞一條(去內臟四肢)x4劑
后訪愈,現有三十歲了未復發
病案二:腎炎(水腫)
2001年秋,某,女,25歲,全身浮腫7天,在醫院被診為腎小球腎炎,不愿住院治療,要我給她治,刻證:畏寒發熱,全身浮腫,頭痛,口渴,小便少,大便稀,納差。
PE:T38度,Bp150/9ommHg。
臉浮腫,,心肺未聞及啰音,胖脾未捫及,雙腎叩痛。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
舌淡紅,苔白,雙脈浮。
治療計劃:
一:低鹽飲食
二用青霉素消炎二個星期。
三中藥:桂技6茯苓12g白術12g豬苓12g澤瀉18g益母草30浮萍|5g冬瓜皮30gx10劑
治療一個月愈。
復查化驗單己正常
現在有4o幾歲了,結婚生子。腎炎未復發。
病案三:久咳案。
易,女,48歲,安江人,因咳嗽一個月余,在其它診所醫院行中西藥治療無效而診,刻證:咽癢咳嗽,咯白稀痰,晚上加重,稍畏寒,口煩竭,飲不了多少水,小便少赤,大便稀,納差。
pE:T37度,BP120/80mmHg,臉似呼浮腫,心肺未聞及啰音,肝脾未捫及,小腹脹滿,稍壓痛,雙腎無叩痛,雙下肢踝部,有輕度凹陷性水腫
舌淡紅,苔白厚,雙脈浮。
處方:桂枝6g茯苓12g白術12g豬苓12g澤瀉l8g車前子10g×4劑
后訪服了一劑,,服藥那一晚出了一身汗,小便4一5次,就不咳了。服完4劑愈。
后要他到醫院化驗個尿常規,查有無腎炎,經查無事
按:傷寒發熱,塞塞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者為病尤解也………
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燥不得眠,渴欲飲水者,應少少入之,令胃氣和者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已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竭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后,脈浮數煩竭者(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腰以上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利小便。
傷寒汗出己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湯主之。

五苓散的臨床應用 

導讀:黃煌老師回答的二十二個關于五苓散的問題,參考各家經驗,衷中參西,內容涉及各個方面,十分精彩。
2011廣東首屆國際經方班黃煌教授:五苓散的臨床應用
一、五苓散的經典方證是什么?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專方,經典的通陽利水劑,適用以口渴、吐水、腹瀉、汗出而小便不利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見《傷寒雜病論》,其組成為:豬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歸納其經典方證有: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71);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72);傷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15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386);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金匱要略·第十三篇·四條》);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金匱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條》)。從上可見,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關鍵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證的口渴與小便不利?
答:口渴是五苓散證的主要特征。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瀉,口渴而汗出,口渴而頭痛眩暈,口渴而煩躁,口渴而動悸,這都是五苓散證的指征。這種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歡飲水,或喜熱飲,或喝水以后胃內不適或有振水聲。口渴,但無舌焦干燥。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數少,甚至完全沒有,這種情況多發生于急性吐瀉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癥中則為小便次數偏少,并多見浮腫傾向。如下肢浮腫,面部浮腫或浮腫貌等。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證常常有一些神經系統方面的癥狀,比如頭暈、頭痛、心悸或腹部的上沖感、肌肉跳動或痙攣、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療口渴,白虎加人參湯也治療口渴,其區別在那里?
答:五苓散證可以認為是水液代謝失衡的標志。其中的渴欲飲水非常重要。有渴感,但不喜多飲,或水入即吐,這與白虎加人參湯證的“欲飲水數升”的大煩渴是有區別的。同時,此類患者多見齒痕舌。
四、哪種人使用五苓散比較有效?
答:面色多黃白,或黃暗,一般無油光。體型特征不定,虛胖者或肌肉松軟而易浮腫,或實胖者肌肉充實而腹瀉;瘦者易頭暈頭痛、心動悸,心下振水音。身體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現浮腫,以面目虛浮為多見,或晨起腫,或下肢易浮腫,甚者可有器質性疾病發生而出現腹水、胸水。有些患者有眼袋。常有渴感而飲水不多,大便不成形,小便量不多。舌質多胖有齒痕。這種體質是濕體,是蓄水體。其水多在體腔。
五、五苓散證是如何形成的?
答:根據本人觀察,許多五苓散證的形成,多與過用抗生素、激素、化療藥以及飲食太油膩有關。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劑過多,也常常出現本證。
六、后世說五苓散治療水逆癥,如何理解?
答:所謂水逆癥,就是其嘔吐多見水入即吐。張仲景原文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74)”。《名醫類案》記載:明代名醫江應宿治療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
矢數道明先生也曾治療一例類似病患:5歲男孩,患痢疾,高熱下降后,出現煩躁,拒絕蓋被,口渴,水入即吐,飲一口吐出兩三口,小便不利,脈浮數大而無力。以五苓散2克用米湯溶化服用,服一劑嘔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轉,漸漸恢復(《漢方臨床》4卷12號)。水逆證多見于急性胃腸炎、妊娠嘔吐、醉酒嘔吐等。幽門狹窄出現吐水口渴,脫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報道。有些新生兒嘔吐、溺水后嘔吐等也可見到此證。
七、曹穎甫先生當年用五苓散治療洞泄,這是一種什么疾病?
答:洞泄為古病名,為水泄,多見瀉下如水、小便黃短者。曹穎甫先生當年治療水泄,用五苓散原方,治愈多人,其學生說屬司空見慣,不足為奇(見《曹穎甫先生醫案》)。洞泄可見于夏秋季的胃腸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腸炎、流行性腹瀉、消化不良等。
五苓散治療腹瀉最有效。五苓散原方對嬰幼兒腹瀉、抗生素腹瀉及嘔吐有效。有報道,治療11例患感染性發熱的病人,由于給予一種或幾種抗生素而出現似五苓散證的嘔吐、口渴、尿量減少、心窩部痛等副作用,給予本方(用散劑沖服4例,浸膏劑7例)后,這些癥狀皆減輕或消失(沙文,《中醫藥研究參考》,1973;(2):25~60)。化療后腹瀉,本人常配小柴胡湯。
八、有報道五苓散可以治療頭痛,為什么?如何使用?
答:日本有此經驗。五苓散可以治療水飲頭痛。這種頭痛的患者,大多臉色黃,易浮腫,舌多胖有齒痕。或易腹瀉或大便不成形,口渴而不能多飲水。一些經期頭痛、血管神經性水腫頭痛、緊張性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顱內壓增高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等可見此癥。五苓散治療頭痛,按照用藥習慣,多配合天麻、半夏。
九、你曾經報道用五苓散治療脂肪肝,能否介紹這方面的經驗?
答:五苓散用于脂肪肝有效,首先是改善癥狀,也有降脂保肝作用。脂肪肝、高血脂癥多表現為大便不成形,次數增加或腹瀉。而且很多人多汗、口渴,與五苓散證相符。一般用粉劑,也可以用湯劑。大多脂肪肝患者嗜酒,所以,酒后必服五苓散。
十、五苓散有解酒效果嗎?
答:五苓散可以用于宿醉,大量飲酒以后,許多人出現嘔吐、腹瀉、口渴、少尿、面部潮紅浮腫、頭昏胸悶等,用五苓散有效。對于酒醉以后的頭痛,五苓散也有效果。陳寶田經驗:酒為濕熱之品,其氣上騰,宿醉患者,因其體內素多水飲,又飲酒而引動宿飲上沖,于飲酒后第二天出現惡心、口渴、頭痛、頭暈、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癥狀。若于飲酒前后服之,也可預防發生宿醉(陳寶田《經方的臨床應用》,廣東科技出版社,1985)。(五苓散啤酒)
十一、五苓散可以用于多汗癥嗎?
答:可以,原文提示,傷寒汗出而渴者(73),可以用五苓散。其多汗多為全身性的,或為黃汗,大多伴有口渴、小便少等。如汗出多者,也可以合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就是桂苓甘露飲。
十二、五苓散是利水劑,也可以用于水腫吧?能代替西藥的利尿劑嗎?
答: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動物實驗有報告,臨床更有許多治療水腫的報道。如特發性水腫、肝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陰囊水腫等都可以使用,但必須要有口渴、腹瀉等,而且也需要加味,如腹水多合用真武湯,特發性水腫合用防己黃芪湯。但五苓散并非單純的利水劑,而是有調節機體內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既主“蓄水證”,又主“霍亂”脫水癥,當屬雙向調節。
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發現本方對五苓散證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對健康者無效。矢數道明對五苓散的作用作了如下解釋:“它能調節細胞及血液之水分,緩解因滲透壓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對于本方證血液中之水份;血管外之水分,即體腔及組織內水分平衡被破壞時,組織及體腔內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濃稠不能滋潤時,本方有調節作用。五苓散能將胃內及其他體腔腔管外之水分送入血中;滋潤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潤則自能利尿,也能除煩安眠。”(《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1983)。所以說,五苓散證不能等同于西藥的利尿劑。
十三、五苓散與豬苓湯的區別在哪里?
答:兩方均有茯苓豬苓澤瀉,都可以用于小便不利。但兩者方證有別。豬苓湯主治淋癥,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尿路結石等。陳寶田認為慢性腎盂腎炎患者,長期應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紅細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應投五苓散。急性腎盂腎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顯的口渴、少尿、或發熱時,為五苓散的投藥指征,尤以膀胱剌激癥狀改善最快(陳寶田《經方的臨床應用》,廣東科技出版社,1985)。一些長期使用抗生素而無效的患者,可以服用五苓散,并加上豬苓湯。
十四、肝硬化腹水可以用五苓散嗎?
答:可以,但一般合用真武湯。白術要大量使用,另外加白芍赤芍,另加牛膝。肝硬化、慢性肝炎沒有腹水,但患者有浮腫、腹瀉傾向者,也可以使用。其實,只要是體腔內積液,不僅是肝硬化腹水,另外如心包積液、腦積水、關節腔積液、胸腔積液、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睪丸鞘膜積液(水疝)、腎積水、羊水過多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機會。美尼爾氏綜合征為內耳迷路水腫,也屬于體腔的積液,照樣可以使用本方。
十五、小便少是五苓散證的小便不利,那小便多呢?比如尿崩癥。
答:也可以考慮,如李克紹治一7歲男孩,多飲多尿,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請李老診治,見其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因思此癥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能使不渴,少飲,尿量自會減少。與五苓散方,白術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6克,上方共服兩劑,癥狀見輕,又與原方兩劑,痊愈(《傷寒解惑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從臨床看,五苓散證多見于許多內分泌失調疾病。除尿崩癥外,本人尚用五苓散加牛膝治療柯興綜合癥的肥胖、月經不調、多毛,用五苓散加生石膏、滑石治療腦垂體瘤患者的頭暈、手抖、下肢浮腫和腹瀉。本方的減肥功效值得研究,代謝疾病也可以使用五苓散。比如痛風。
十六、眼科疾病為何可以使用五苓散?
答:從臨床報道看,五苓散在眼科疾病中應用的機會不少。如急性青光眼、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炎,視乳頭水腫、假性近視、夜盲癥、急性淚囊炎等。現代有用五苓散治療青少年假性近視的報道。錢光明用本方治療假性近視,5劑即自覺視力好轉,上課可不戴眼鏡。再予10劑,1個月后復查視力雙眼由原來的0.1進步到左眼為0.5,右眼為0.6(國醫論壇,1988,2:27)。為何?這是因為很多眼病出現畏光、視力模糊、頭痛頭暈、走路不穩等癥狀,這就是五苓散證的“眩”。
十七、皮膚病有應用五苓散的機會嗎?如何應用?
答:有的。日本醫家多用五苓散治療扁平疣、黃色瘤、脂溢性皮炎脫發、多形性紅斑、水痘、帶狀皰疹、頑固性濕疹、手足的水皰性濕疹等皮膚病。其著眼點是皮膚滲出明顯或有水皰。日本漢方醫還用本方治療帶狀皰疹,如土本重治療本病兩例,均為70歲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處出現帶狀皰疹,疼痛劇烈;另一例面部、頭部、頸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皰特別大)、左下肢出現帶狀皰疹,劇痛。右上肢腫脹明顯,體溫38.9℃。皰疹有擴大的趨勢。
此二例曾經皮膚科治療皆無效,特別是第二例,皮膚科醫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發展。作者根據大冢敬節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劑。第二例服藥當天體溫開始下降,藥后3日水皰全部干燥,很快縮小,疼痛減輕,手掌部皰疹呈褐色結痂,壓之稍有疼痛,而自發疼痛及腫脹消失(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2,5:42)。除局部的變化外,還包括全身癥狀的口渴、小便不利、腹瀉、多汗等。
十八、五苓散可以用于腫瘤嗎?
答:可以。第一,腫瘤伴有腹瀉、浮腫或腹水、胸水者,特別是肝癌、腸癌、肺癌應用較多。第二,腫瘤化療以后肝損害以及脫發者。肝損害多表現為食欲不振、腹瀉、四肢色素沉著。可以用五苓散,有保肝作用。加薏苡仁。第三,乳腺癌使用雌激素抑制劑后的調理。雌激素雖然能降低乳腺癌的發生率或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的效果,但這些藥物會帶來體重上升、浮腫、多毛、閉經、肝損害、乏力等副作用。
臨床發現,五苓散能夠減輕這些副作用。第四,本方與小柴胡湯同用可用于腫瘤患者化療期間及化療以后的常規體質調理方。此為柴苓湯,日本有報道認為用于宮頸癌患者放療時,有使腹瀉發生率、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率均下降,對下肢浮腫也有效果,但服藥的時間一般在3-4周以上,根據本人的臨床經驗,柴苓湯不僅僅是宮頸癌,在所有腫瘤的化療及放療過程中以及平時,均可以作為常規調理方使用。
十九、如何換算五苓散用量?
答:古代24株為一兩,則五苓散的配比應為豬苓9,澤瀉15,白術9,茯苓9,桂枝6。如改湯劑,也應尊重原方的比例。我的經驗用量:豬苓20克、澤瀉3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肉桂15克。水煎服或為散。
二十、五苓散服用后為何要飲熱開水?
答:五苓散的服法比較特殊,“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米湯)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服五苓散或湯后,可以讓患者多飲熱開水,可能與熱開水容易吸收,而且讓全身出汗有關。病人反饋服用熱開水后感到舒服,而冷開水則會導致腹瀉或大便不成形。所以,服五苓散后是不能喝冰冷食物的。
二十一、五苓散與五苓湯哪種劑型比較好?
答:本方原為散劑,現因藥房無備而改為湯劑。但究竟何種劑型為好,尚需研究。在吐水患者,大多不能服用湯劑,散劑比較合適。而無上消化道癥狀者,則用湯劑無礙,還有,散劑服用比較方便,也比較經濟。本人臨床在使用湯劑時,用量多比較大,茯苓、豬苓多在20克以上。
二十二、五苓散的類方有哪些?
答: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謂之柴苓湯;與平胃散合方,謂之胃苓湯,與半夏厚樸湯合用,本人稱之為八味通陽湯。另外,五苓散加茵陳,為茵陳五苓散,可治療黃疸,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是劉完素苓桂甘露飲,治療暑天頭痛煩渴,小便澀。
【本文轉自經方醫學論壇,由中醫書友會

五苓散的現代研究
五 苓 散
  方來源: 《中國藥典》(2000年版)。 
  劑型: 散劑、丸劑、片劑、散劑。 
  藥物組成: 茯苓18Og,澤瀉30Og,豬苓18Og,肉桂12Og,白術(炒)180g。 
  功效: 溫陽化氣,利濕行水。 
  主治: 用于膀胱化氣不利,水濕內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 
  制備方法: 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得。 
用法用量: 散劑:每次6-8g,日2次口服。丸劑:每次6-9g,日2次口服。片劑;每片重0.35g,每次4-5片,日3次口服。 
  用藥禁忌: 腎虧脾損小便已利者不用,溫病高熱傷津者慎用,屬于陰盛津液不足者不用。 
  不良反應: 本方藥性偏滲利,故脾氣虧損,腎氣虛弱者如服食過多可出現頭暈、目眩、口淡、食欲減退等反應。 
臨床應用:

1.早期腎功能衰竭:應用本方加減為基本方,治療20例早期腎功能不全患者。辨證分為4型:脾陽不振,本方加附子、厚樸各10g,干姜6g;水濕浸漬,本方加大腹皮、生苡仁、川椒目各10g、車前子30g;腎陽衰微,本方加仙靈脾、巴戟各12g,鹿角片10g;脾腎兩虛本方加法半夏12g,附子、肉桂、厚樸各10g。結果:有效14例,其中顯效6例 。
    2.腎炎水腫:應用本方豬苓10g,茯苓20g,澤瀉10g,白術10g,桂枝3g;另可據證型不同各加用麻黃5g或銀花20g或黃芪10g,水煎服。治療腎炎水腫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6-48歲間;急性腎炎25例,慢性腎炎17例。結果:42例中,38例水腫全消,其中消腫最短3日,最長36日,平均消腫16日。腎功能不全者4例,經治療1周后效果不大,加用西藥,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為90%。 
    3.化療性腎衰:應用五苓散加味:白術10g,桂枝10g,茯苓15g,澤瀉10g,豬苓10g。日1劑水煎服。氣虛加黃芪15g,黨參15g;浮腫加桑白皮20g,茯苓皮15g;便秘加大黃10g;腰痛加杜仲15g。一般病例服藥5-7劑,病情嚴重者連續服藥數10劑,平均服藥11.9劑。治療化療引起的急性腎功能衰竭24例,結果:以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BUN、Cr正常為臨床緩解,共21例;臨床癥狀改善,BUN或Cr有一項恢復正常,另一項降低30%以上為顯效,共1例;無效2例;臨床緩解率為87.5%;總有效率為91.7%。服藥7日內腎功能恢復正常14例(58.3%),最多服藥40余劑腎功能恢復正常。治療前BUN的均值為9.21±1.97mmol/L,治療后為5.59±2.93mmol/L;治療前Cr的值為230.25±32.69mmol/L,療后為134.32±39.70mmol/L。二者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4.美尼爾氏病:應用本方加味:茯苓20g,白術15g,桂枝20g,澤瀉20g,豬苓12g;若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若伴有惡心嘔吐、心悸、煩躁、恐懼不安者加郁金15g,鉤藤15g。日1劑,水煎2次后將1、2煎混合再煎,分3次服。治療美尼爾氏病60例,女42例,男18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10歲;病程最短者2日,最長者8年;發作頻度:初次發病者30例,1個月發作3次以上者20例;有不同程度的眩暈者60例,聽力減退者44例,耳鳴者54例,惡心伴嘔吐者50例,急性發作時見有水平性眼球震顫者5例,面色蒼白、脈搏緩慢、血壓下降者10例,腹瀉者1例。依據病史有發作性眩暈、耳聾、耳鳴等典型癥狀,確定為本病。結果:本組60例癥狀全部消失,其中30例復發患者過去曾多次服中西藥物治療,但仍復發,服本方后眩暈癥狀均消失。本組患者最少服藥2劑,最多45劑。對全部患者治療后進行了隨訪,初發者經1-5年隨訪無1例再發,反復發作者經服本方后隨訪,其中5年未發者4例,1年未發作者18例,1年發作1次者8例,發作時癥狀輕微,持續時間短,再服本方仍有防治作用。又用本方:茯苓30g,澤瀉30g,桂枝20g,豬苓15g,白術15g,日1劑水煎服。同時10%葡萄糖500ml加丹參注射液10-16ml,每日1次靜脈滴注。治療美尼爾氏病56例,男36例,女20例。結果:治愈44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7%。 
    5.充血性心力衰竭:應用本方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并與用西藥治療的50例進行對照,結果:用五苓散加味治療者顯效率71.43%,而西藥組的顯效率為44%。本方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與葶藶生脈飲合用加溫陽活血化瘀之品,如葶藶子、附片、桂枝、紅花各5-10g,黨參、黃芪、木通、丹參、雞血藤各15-30g。 
    6.嘔吐:應用本方加減:豬苓10g,茯苓10g,澤瀉10g,白術6g,桂枝6g,半夏10g,陳皮10g, 日1劑水煎服。治療嘔吐30例中,男9例,女21例;年齡12-54歲;病程最短10日,最長12年。結果:30例中除1例慢性腎小球腎炎加西藥外,其余29例均在短期內臨床治愈。最多服藥8劑。
    7.泄瀉:應用本方加味:茯苓8g,豬苓6g,白術5g,澤瀉6g,桂枝3g,附片(久煎)4g,車前仁8g,此為1-3歲患兒劑量,可視病情及年齡而增減。病重者2日服3劑,病情稍輕者1日服1劑。治療期間停用其它中西藥物及單方治療20例,經住院補液、抗炎或中醫治療而泄瀉不止,大便常規化驗檢查為急性腸炎或中毒性消化不良,但排除痢疾者。結果:痊愈16例,好轉4例;療程最長者4日,最短者1日,一般2-3日;服藥1劑者4例,2劑者8例,3劑者6例,4劑者2例。又用本方加減:茯苓15g,豬苓15g,焦白術12g,澤瀉10g,桂枝6g,石榴皮15g,厚樸10g,炒焦米30g。寒濕型加炮姜、蘇葉;熱型去桂枝,加黃芩、粉葛根、板藍根;伴嘔吐者去桂枝,加姜半夏、藿香;肢冷抽搐者加木瓜、粉葛根、龍骨、牡蠣;口舌干燥、少氣懶言者合生脈散,日1劑水煎服。治療流行性腹瀉112例,結果全部治愈,服藥最多者5劑,最少者半劑,多為1-3劑。按《傷寒論》原書分量比例配方,研末。成人6g/次,1歲以下1.2g/次,1-3歲1.5g/次,3-7歲2g/次,7-14歲3g/次,日3次。對照Ⅰ組用復方新諾明加口服補液鹽。對照Ⅱ組用復方新諾明加胃蛋白酶。治療腹瀉引起的脫水癥347例,男195冽,女152例。男性在五苓散組較多,占60%;女性在對照組較多,占54%。年齡:小兒組184例,1歲以內者136例;成人組163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55歲;病程最短半天,最長12日。結果:五苓散組116例,治愈(大便次數每日不超過3次;大便性質非稀便,已形成糊狀;大便常規正常;脫水糾正)111例(95.7%);無效5例。對照組Ⅰ組116例,治愈101例(87%);無效15例(12.9%);對照組Ⅱ組115例,治愈81例(70.4%);無效34例(29.6%)。五苓散組療效最好,與對照Ⅰ組、Ⅱ組比較,P分別<0.05、0.01。
    8.肝硬化:應用本方和五皮飲為主,結果病情隨癥加減:豬苓、茯苓、肉桂、澤瀉、白術、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陳皮、生姜皮。氣滯水停加厚樸、茵陳、雞內金、香附、丑牛粉;血瘀加桃仁、紅花、郁李仁、郁金、鱉甲、茜草;脾虛加黨參、黃芪、附片、干姜;肝郁加柴胡、青蒿、黃芩、茅根。治療各種療法無效的肝硬化患者39例,結果:治愈17例,顯效7例,好轉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2.3%。 
    9.產后癃閉:用本方加味桂枝10g,炒白術10g,豬苓12g,茯苓15g,澤瀉15g,白芍20g,黃柏10g,石菖蒲3g,蒼術10g,炙甘草6g。陽虛加附子6g;氣虛加黨參15g,黃芪15g;夾濕加白蔻仁10g,通草10g;腹脹重加烏藥10g,小茴香10g;小便黃赤加白茅根30g,蒲公英30g。水煎服。治療產后癃閉20例,年齡25-30歲;初產19例,第二產1例;其中正常分娩3例,第二產程延長者13例,胎頭吸引助產2例,產鉗助產1例,剖腹產1例;合并其它疾病者5例;妊娠中毒癥,伴先天性心臟病心衰Ⅲ度并腹水1例;剖腹產并發機械性腸梗阻、盆腔膿腫1例;慢性腎炎1例;妊娠中毒癥2例;小便不利最長者9日,最短者2日。結果:最快的1例,服藥半小時后即排尿通暢。其它病例亦服藥1-2劑后排尿恢復正常。應用本方加味:焦白術10g,大豬苓10g,白云苓10g,建澤瀉10g,桂枝尖6g,車前子10g,細木通6g,川萆薢10g,廣陳皮6g,制半夏4g,金銀花10g,凈連翹6g,海金沙10g,文火水煎,每劑分2次服。小便自如即停服,不可久服。治療產后尿潴留69例中,年齡30歲左右,其中剖腹產14例。結果:有效6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1.3%[13]。
    10.嬰幼兒腹瀉:應用本方:澤瀉6g,茯苓10g,豬苓8g,桂枝5g,白術9g。發熱者加葛根10g;嘔吐者加藿香6g,生姜3g。水煎分多次少量頻服。治療嬰幼兒腹瀉90例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10個月至5歲;病程2-6日,腹瀉日3-5次者31例,6-8次者55例,8次以上者4例。就診患兒有不同程度發熱、口干、尿少或嘔吐等癥,大便鏡檢有少許脂肪球和白細胞。結果:本組90例中,服藥后體溫正常,腹瀉停止,嘔吐停止,大便鏡檢無異常為治愈.共82例;8例因脫水而配合補液兼服用本藥而愈,其中服藥后24小時以內瀉止者11例,2日瀉止者33例,3日瀉止者35例,4日瀉止者11例。又報道用澤瀉,豬苓,茯苓,白術,桂枝,按比例為5:5:6:2:2共為細面,具體用量:6-9個月1.5-3g/日,1歲6g/日,1.5歲9g/日,2歲12g/日,加水50ml煎湯口服,每日3-4次。對照組按西醫常規用藥,以抗病毒、飲食療法和支持療法為主。兩組病例根據患兒脫水性質和程度均予口服或靜脈補液。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112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47例;年齡最小7個月,最大18個月;病程最短0.5日,最長3日。隨機分成兩組:五苓散組58例,對照組54例。兩組病例主要觀察止瀉天數,以腹瀉停止、糞便成形比較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平均止瀉天數為2.30±0.35日,對照組為4.12±1.34日,二者止瀉天數經統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差異(P<0.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在治療過程中無1例出現不良反應。

11.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應用本方加味:豬苓,茯苓,白術,澤瀉,白芨。感冒者加荊芥,薄荷;熱重者加知母、黃芩;寒重者加附子、干姜。日1劑水煎服。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35例,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齡18-30歲24例,31-48歲11例;病程最短17日,最長3年;療程最短32日,最長58日,平均47日。治愈(眼底黃斑水腫消退、滲出吸收,視力恢復正常)28例;基本治愈(黃斑水腫退,滲出部分吸收,視力提高但未到正常)6例;1例無效;總有效率97.1%。
    12.青光眼:單用本方片劑對85只青光眼降低眼壓效果進行觀察,結果:明顯降低眼壓者占63.6%,下降0.267(2mmHg)-0.933kPa(7mmHg)者達83.3%。全部病例未發現副作用。應用本方:茯苓9g,豬苓9g,澤瀉12g,白術6g,桂枝6g,制成片劑,0.5g/片,日2次,每次8片。治療青光眼105例,男30例。女75例,結果:約有10%的患者在服藥前后無變化,約60%的患者眼壓下降533.2kPa(4mmHg)以上,30%左右的患者眼壓下降在399.9kPa(3mmHg)以下。 
    13.三叉神經痛:應用五苓散每次2.5g,日服3次。必要時配用酰胺咪嗪。治療三叉神經痛17例,患者年齡41-82歲。結果顯效2例,有效4例,無任何副作用。
    14.防止膽囊摘除術后血小板減少的作用:應用本方術前服用,可以防止膽囊術后的消耗性血小板減少,可能與五苓散可激活全身的血管內皮細胞,使PGI2產生增加有關。 
   藥理作用: 主要有五苓散證作用和利尿作用,并對水電解質代謝,乙醇代謝以及乙醇性脂肪肝和肝損害有影響。
     1.對五苓散證的作用:五苓散證以煩渴欲飲、小便不利為辯證要點。患者飲水不能止渴,并有頭痛、腹瀉、嘔吐、小便不利等癥狀。究其原因,按伊藤氏研究發現,在氣溫升高,出汗增多時,可引起較多的五苓散證發病。故認為:高溫環境,反復出汗,口渴多飲,致使血中抗利尿激素(ADH)上升,體內水分保持量增加,引起滲透壓下降,同時大量出汗損失多量納,導致滲透壓調定點下降,而出現口渴思飲,飲入之水在胃內難以變成等張狀態,加上腸管上皮細胞主動轉運發生障礙,不能提高細胞間隙的滲透壓,水分不能吸收,出現嘔吐、腹瀉、小便不利等五苓散證。服用本方并“多飲水、汗出愈”。提承五苓散有促進飲入之水以調節機體水鹽平衡的效果。表明本方與單純利尿劑作用機制可能有些不同。故伊藤氏通過總結臨床及實驗研究認為:五苓散證的病機是滲透壓調定點降低所致。五苓散很可能是主要作用于滲透壓感受器,減少其對一定滲透壓刺激的興奮性,從而使降低了的滲透壓的調定點恢復正常。 
     2.利尿:實驗表明,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如用本方10g/kg 50%醇提取物及其組成藥配成1:1溶液給大鼠灌服,每日1次,連續5日,對正常大鼠有顯著利尿作用,其組成藥以桂枝利尿作用最強;正常家兔用藥后,尿量增加47%;采用家兔對五苓散與呋喃苯胺酸進行利尿比較,五苓散作用緩和,維持時間長,排尿時間為70分鐘,平均排尿量大于呋喃苯胺酸;輸尿管造瘺犬,清醒狀態靜注本方也可使尿量明顯增加,并可使尿中Na+、K+、CI-等電解質排出量增加。五苓散和幾個成方胃苓湯、八正散、腎氣丸對大鼠利尿作用比較研究,以前三方利尿效果好,而腎氣丸不顯。對正常人可使尿量增加 112%,排鈉量增加59.2%。全方利尿作用,較方中單味藥利尿作用強。按張仲景原方劑量為最佳,若各藥等量投與利尿效果明顯減弱。折方研究,單味藥以桂枝利尿最強。澤瀉白術作用短暫,茯苓豬苓幾天作用。利尿機制可能是抑制腎小管的重吸收。但也有報道,五苓散對正常家兔和小鼠無利尿作用;給大鼠灌服其煎劑劑量增至0.1g/kg,亦未見到利尿作用。對健康人僅有輕微利尿作用,對五苓散證患者利尿作用非常顯著。實驗結果不一,可能與實驗條件、劑量、給藥途徑、機體狀態不同等因素有關,也表明五苓散不同于一般利尿劑。
     3.對水、電解質代謝的影響:按1g/kg五苓散給予實驗性慢性腎功能不全大鼠,連服12個月,尿量比對照組增加,尿中K+、Na+、Ca2+、Mg2+電解質較低。血漿中K+、Mg2+稍增加,Ca2+較低,Na+未見異常。給二月齡大鼠分別投服10倍于常用量的五苓散及噻嗪等西藥,連續1個月,中藥組全身狀態比西藥組好,腎血流量增加,24小時尿量及Na+排泄量明顯增加,主要臟器含水量分布正常,表明五苓散對生長、水代謝、腎功能比西藥有很好的影響;尿中Na+、K+與對照組比較,顯出增加的趨勢,對全身水分布,細胞外液及各臟器中電解質(細胞內液)基本上無影響;不破壞水、電解質平衡而具利尿作用。
     4.對乙醇代謝的影響:五苓散對乙醇代謝有明顯影響。應用4周齡小鼠單純給予乙醇20g/kg,連續12周,小鼠即表現搖搖晃晃的乙醇中毒狀態。開始兩個月由乙醇引起脂肪、水代謝異常,產生肥胖水腫、體重急劇增加。其后,由于乙醇中毒,引起蛋白質代謝異常而致營養障礙,體重急劇下降,血細胞比容因血漿(即細胞外液)增加而降低,白細胞減少;同時,由于長期投服乙醇,產生胃腸功能障礙,如嘔吐、腹瀉等,使電解質排出增多,攝入不足,而使體內電解質下降,器官中Na+ K+、Ca2+、 Mg2+、Zn2+減少,各器官中谷胱甘肽值(GSH、GSSG)降低。而給乙醇加五苓散提取物(1gkg,連續12個月)的小鼠,毛色好,活潑,體重與對照組相近,呈良好的生長曲線;血細胞比容、白細胞數亦與對照組相似;器官中電解質(Na+、K+、Ca2+、Mg2+、Zn2+)含量稍有改善,器官中谷胱甘肽值與對照組相似。表明五苓散對乙醇所致脂肪、蛋白質、水代謝異常有預防效果;同時,具有調節水、電解質代謝的作用,即提高滲透壓調節點,使滲透壓調節點轉為正常的功效。
     5.對乙醇性脂肪肝及肝損害的影響:五苓散有改善肝內脂肪代謝的作用。給4周齡小鼠,口服乙醇15g/kg4周,以后同時服五苓散浸膏0.2g/kg飼料中加5%膽固醇,發現五苓散加乙醇組可使乙醇高脂飼料誘發升高的小鼠血中甘油三酯(TG)和總膽固醇(TC)明顯下降,尿量增加。同時發現給予15g/kg乙醇加0.4g/kg五苓散不僅TG與TC降低,LPO也降低;乙醇-高脂飼料處理的肝、腎、胸中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降低,與GSH代謝有關的酶,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GD)、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以及谷胱甘肽還原酶(G-R)的活性下降,五苓散可使降低的GSH和GSSG水平升高,有關酶的活性亦明顯升高。GSH在體內氧化還原反應系統中表現為抗氧化作用,是體內解毒機制中的重要物質,其耗竭可以導致脂質過氧化,造成細胞損害。五苓散可改善高脂性食物和乙醇對肝GSH代謝的障礙,對乙醇引起的GSH耗竭有預防作用。從而降低乙醇性肝損害。此外,乙醇可使肝臟對其代謝起重要作用醇脫氫酶(ADH)和醛脫氫酶(ALDH)活性明顯下降,引起乙醇氧化障礙,導致肝細胞損害,五苓散可顯著增加ADH和ALDH活性,從而促進乙醇氧化,加快消除,防止肝損害。此作用提示:五苓散不僅能防治乙醇中毒,還可能有急性解酒作用。
     6.其他:(1)五苓散對小鼠水浸寒冷應激性潰瘍有一定預防作用,抑制率為10%;(2)抑菌實驗表明:本藥對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和普通大腸桿菌無作用,并對該兩種大腸桿菌的血凝類型和方式也無影響,但對具有P菌毛的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經五苓散處理后粘附到尿道上皮細胞的數量輕度減少,抑制率26.3%。提示本藥治療尿路感染,不是通過抑菌或殺菌作用,而是對尿道致病性大腸桿菌粘附尿道上皮細胞的能力的抑制而發揮作用;(3)五苓散(6g/kg,緩慢靜注)對大鼠腎型高血壓實驗模型有溫和而較持久的降壓作用,利尿和擴張血管可能為其降壓作用的機制之一。(4)五苓散在體外和體內對尿石形成有明顯的抑制活性。體外抑制草酸鈣結品生長,降低草酸鈣結晶的生長指數(從53.8%降至15.2%);大鼠體內抑制草酸鈣結晶在腎臟生成,減少腎-尿草酸鈣含量(從7.574mg/g減至2.446mg/g干腎組織);人體內能提高原石癥患者尿中GAGS含量(從31.2mg提高到46.4mg/24小時)。提示,五苓散可試用于尿路結石的防治。 
    理化性質: 本品為淡黃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辛。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不規則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直徑4-6μm。菌絲粘結成團,大多無色;草酸鈣方晶正八面體形,直徑32-60μm。薄壁細胞類圓形,有橢圓形紋孔,集成紋孔群。草酸鈣針晶細小,長10-32μm,不規則地充塞于薄壁細胞中。纖維單個散在,長梭形,直徑17-34μm,木化;石細胞類方形或類圓形,壁一面菲薄。

五苓散驗案集錦  

 來源:醫生圈
       一、蓄水
       俞長榮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無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理,但聞鄉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理半月復元。(《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應宿醫案;一仆人,19歲。患傷寒發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類案》;1957;124)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癥)
       李克紹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患兒多飲多尿,在當地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結,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導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術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傷寒解惑論》1978:126)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劉渡舟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術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o.5克,續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復發。(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3>:20)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苓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國鈞醫案:范某某,男,46歲。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地服中藥丁香柿蒂散數劑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門診求治。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劑,諸癥悉除。(湖南中醫雜志1989;(4);15)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六、癲癇
       劉景棋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患癲癇已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發,近半年來每天發作,發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作約持續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脈浮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治則:化氣行水,怯風止痙。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30克,千年健30克,鉤藤30克,防風21克。
       服6劑已控制發作。服24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發。(《經方驗肥987:101—102)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外均有報道,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七、解顱(腦積水)
       楊君醫案:李某某,男,9個月。患兒出生后至第7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后,發現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數個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術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
       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紅潤。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7年半后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新醫藥學雜志1978)
       按語:腦積水癥類似中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蓄、上泛顱腦而發;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水液內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愈。
       八、頭痛
       嚴仲慶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發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現。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癲癇待排。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予清熱平肝,祛風滌痰之劑不應。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發。(新中醫1989;<5>;47)
       按語:水蓄膀胱,經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脈之水氣,則經通竅暢而愈,足見經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鳴
       吳克純醫案:徐某某,男,32歲,l982年9月8日診。思者耳鳴3月余,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補中益氣湯等60余劑皆乏效。到診:兩耳內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次,色淡不黃,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未發現異常變化。此清竅不暢而致耳嗚。以上病治下,上竅不暢,瀉下竅,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試投五苓散加味;
       澤瀉30克,茯苓、白術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劑后,小便次數增多,耳鳴漸減,連服5劑,耳鳴消失。(新中醫19895;<5>:47)
       按語:腎開竅于耳,主二陰。腎不化氣,水泛清竅,亦可致耳嗚、耳聾。采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竅,下竅通而上竅暢,耳鳴隨之而愈。
       十、眩暈
       董圣群醫案:張某某,女,37歲。反復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四年,再發作加劇4天。經五官科檢查,診斷為內耳眩暈病。舌質淡苔白,脈濡。
       處方:澤瀉20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白術lo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劑,煎湯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藥三天后眩暈、耳嗚、惡心、嘔吐明顯減輕,服藥一周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語:以方測證,還應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癥,方為用五苓散的對之機。
       十一、能近怯遠證(假性近視)
       錢光明醫案:楊某,男,14歲,1985年6月10日初診。患兒近來視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視力,雙眼均為o.1,經本院眼科檢查角膜透明,無水腫和云翳;晶體透明,眼底視盤清,A:F=2/3,黃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診斷為假性近視。后經同學介紹求治,余想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似可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狀態,詢知渴欲飲水,查舌淡苔白厚,脈和緩,子五苓散:
       澤瀉20克,豬苓、云苓、焦白術各10克,桂枝8克(治療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藥),水煎服。
       5劑后自覺視力好轉,上課可不戴眼鏡,上方再予10劑。一月后復查視力:左眼為o.5,右眼為o.6,繼服上方5劑,以資鞏固。
       按語:假性近視屬中醫“能近怯遠證”,古人認為是陽微陰盛,以致陽被陰浸,光華發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補腎藥治療。西醫學認為假性近視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發病,多因不正確的看書引起睫狀肌水腫痙攣,而失其調節的一種功能性變化,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據報道有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熱
       孫會文醫案:劉某某,男,53歲。低效月余,體溫37.5—38℃,病者倦怠無力,脘腹痞悶,口談乏味,大便稀溏,化驗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脈沉弦,苔白膩。辨為濕困脾胃,方處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藥10劑,諸癥均見好轉,體溫恢復正常,繼用人參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醫雜志1982;(4);36)
       按語:本案低熱,脈證合參,當為濕困脾胃,遵“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則,除濕乃是當務之急。五苓散健脾滲利水濕,濕去脾胃功復則低熱得除。蓋發熱一證,成因繁多,貴在審因論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則,冰胃敗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孫會文醫案:孫某某,男,55歲。近一年來,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發冷處,即使穿棉背心也覺寒風襲入。某醫投于當歸生姜羊肉湯乏效,延余診治。脈弦滑,苔白濕潤,辨證為“飲留心下”,選方五苓散治療。患者服藥15劑,背冷得良,隨訪一年安好。(湖北中醫雜志1982;(4):36)
       按語:心之腑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匱》一語點明此案之病因。而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五苓散有溫陽化飲之力,使心下留飲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虛外感(胃腸型感冒)
       錢光明醫案:王某,女,1歲3個月,1987年3月24日診。患兒兩天發冷發熱,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瀉下水樣便4次,今晨瀉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紋談,體溫36.4℃,證局外感風寒,水濕內停,氣化失常,治當健脾祛濕,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澤瀉6克,豬苓、茯苓、白術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劑后腹瀉止,鼻塞失,舌苔轉薄。2劑而諸癥皆除,病愈未發。(國醫論壇1988;<2>:28)
       按語:外感風寒,內兼脾虛濕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風寒,內利水濕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醫案:王某某,男,25歲,1980年6月初診。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開始出汗,經過抗結核治療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卻有增無減。白天動則汗出,夜晚寐則汗出,以后漸次增多,甚則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極易感冒,飲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藥達數十劑,有從陽虛治療,用益氣溫陽,固表斂汗,服藥后反增煩熱;有從陰虛治療,滋陰降火,固陰止汗測汗出愈甚。余診其舌苔白膩,脈緩無力,辨證屆濕阻中州,脾陽不振,中陽不得外達。治宜溫陽化氣,健脾除濕。方用:
       白術10克,澤瀉10克,豬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劑。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劑,三年之頑疾競獲痊愈。隨訪一年末見復發。(中醫藥學報1986;<5>,43)
       按語: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為人身之藩籬,攝衛徹邪。今水濕內盛,蓄于膀胱,氣化不振,則在表之衛氣虛弱,失于固攝而見汗出。當此之時,務利膀胱水濕,復其氣化,以振奮衛氣,則不補氣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經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宮出血)
       張祥福醫案,楊某某,女,35歲,1978年5月12日診。思者素體肥胖,月經過多,先后無定期,經期7天,淋漓不絕,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劇痛,經血暴崩如注,經某醫院診治用止血藥、輸液等急救處理無效,轉請余診治。證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汗如珠,口吐濁沫,小腹劇痛,喜按,舌質淡胖嫩,邊有淤點,苔白微膩,脈澀。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6.5克,白細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細胞30%,單核細胞2%*診斷:暴崩(功能性子宮出血),證屬痰濕中阻胞官。治以益氣止血,通陽利濕。
       方擬五苓散加曬參10克、阿膠10克(烊化兌服)、三七10克(研末沖服)服2劑,5月14日復診;精神大振,四劑轉溫,血崩緩停,原方續服5劑,漏血盡止而愈(湖南中醫雜志1989;46>:19)
       按語:患者素體肥胖,頭暈胸悶,口吐濁沫,舌胖苔膩,乃痰濕內停之象。痰濕內阻胞宮,沖任不固,而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陽利濕,并加曬參、阿膠、三七以益氣養血止血,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十七、痄腮
       姜曉醫案:袁某,男,11歲,1986年3月11日診。患兒三日前始感微惡風寒,納差,繼而發燒,體溫38、5℃,兩腮腫痛,惡心欲吐,不思飲食。曾服普濟消毒飲,病反加劇,昨夜體溫升至39.2℃,頭痛嘔吐,胸中煩悶。刻診:面色蒼白,兩腮腫痛,嘔吐頻作,吐出物盡為水液,吐后渴飲,水入復吐,且伴睪丸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滑數。診斷;療腮、水逆證。病機:瘟毒上結,水飲內停。治法:通陽化氣,行水解肌。方藥;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豬苓、澤瀉、白術各l0克。搗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劑后不再嘔吐,脘腹覺暢,能進飲食,頭痛減輕,體溫38.2℃。繼用原方作湯劑,并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20克以解毒散結。2劑后,諸癥消失,腮腫亦平,惟精神稍差,飲食欠佳,隨用參苓白術散調理善后。(四川中醫1988;(4>;27)
       按語:痄腮治以清熱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飲,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睪丸水腫。顯系五苓散證,乃脾胃陽虛,水飲內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徑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臨床運用相當廣泛,本方略加變通,或與其他方劑合用,可以用來治療多種水邪蘊郁的病證。本方加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邪而小便不利的黃疸證;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為“桂苓甘露飲”,治療濕邪郁而化熱的小便不利,煩熱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參、肉桂,名為“春澤煎:,治療年高體弱,正氣不足,中氣虛衰,腎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蒼術、附子,名為“蒼附五苓散”,治療素體陽虛,寒濕內生,證見腰眼發涼,兩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癥;本方合平胃散,名為“胃苓湯”,治療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濕濁內停,而使胃脘脹滿,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陳修園治療疝氣的經驗方,臨床證明,凡疝氣而見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經方臨證指南》1993:41—4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113方——五苓散,典型醫案
五苓散方證
主題:五苓散 | 醫源世界
五苓散方證的研究
五苓散醫案
五_苓_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奎屯市| 成安县| 青海省| 彩票| 海晏县| 万盛区| 綦江县| 紫金县| 兴安盟| 乌兰察布市| 石嘴山市| 卫辉市| 东海县| 绥棱县| 西青区| 远安县| 麟游县| 怀来县| 高淳县| 阿拉善左旗| 中西区| 肇东市| 乐昌市| 德令哈市| 鸡西市| 廉江市| 靖边县| 武川县| 松阳县| 黄梅县| 三穗县| 岳普湖县| 内江市| 华阴市| 芷江| 深水埗区| 潞城市| 长治市| 元江| 佛坪县|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