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查看更多【尋跡中國】內容,歡迎關注鳳凰旅游微信(travel_ifeng),回復“尋跡中國”即可收取。
蘭州
古絲綢之路重鎮,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古稱“金城”,其名據說來源于“金城湯池”的典故,喻其堅固不摧。絲綢之路進入甘肅境內以后,路線互相交織如同網絡,就其干線來說,主要有北、中、南三條,蘭州位于中線的中段。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自古以來位居襟喉要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甘肅省博物館
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在甘肅省“甘肅絲綢之路文明”中,展有420余件系統反應古絲綢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旅行TIPS
1.開放時間:09:00~17:00(16:00停止入館、逢周一閉館)
2.地址:蘭州市西津西路3號
甘肅省博物館
威武
河西走廊門戶,五涼古都
威武又被稱作“涼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是河西走廊門戶。這里地理位置險要,曾是漢羌邊界,古時素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美譽。
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寺始建于東晉后涼時期,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入關以后,為了使其更好弘揚活法,后涼太祖呂光便下令能工巧匠建立此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
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大師和玄奘、不空、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鳩摩羅什寺作為其駐錫17年之所,更是研究五涼文化和漢傳佛教、西域佛教的珍貴遺存,曾被贊譽為“由來僧寶搖籃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寺供奉有鳩摩羅什大師舌舍利,據記載其圓寂時以火焚尸,薪滅形碎,唯舌不灰,鳩摩羅什寺是佛教千年寶剎。
旅行TIPS
1.開放時間:08:00~18:00
2.地址:武威市涼州區北大街大什字北側
海藏寺
海藏寺始建于晉,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元朝時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薩班借道涼州(威武)之機,在涼州(威武)捐資擴建修繕了海藏寺等涼州四大寺,使其成為喇嘛教寺院。唐三藏大師玄奘西行取經時,曾滯留涼州(威武)月余,在海藏寺念經拜佛,并接受這里僧俗要求,講經說法,成為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寺院。
攝影:@沙海胡楊新
海藏寺因寺院建在水中小島靈均臺上,周圍林泉茂密,猶如海中藏寺,故取此名。寺中三奇觀,一是被稱為“海藏煙柳”或“日出寒煙”的奇景,海藏寺前有一牌樓,牌樓東側常有一縷青煙裊裊而上,飄飄渺渺,似有似無,很是神秘;其二是“藥泉井”,相傳與布達拉宮的龍王潭相連,據說喝了可以延年益壽,因此不少人不遠萬里來此求水喝;其三是寺前開挖的人工湖,三九寒天時,東邊的湖冰封雪凍,而西邊的湖卻碧波蕩漾,很是獨特。
旅行TIPS
1.開放時間:08:30~18:00
2.門票價格:10元
3.地址:武威市涼州區西北2公里
張掖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張掖古稱“甘州”,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馬可波羅曾醉心于此,并停留一年之久。
大佛寺
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宏偉壯觀。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
大佛寺
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旅行TIPS
1.開放時間:08:00~18:00
2.地址:張掖市甘州區民主西街28號
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遺址位于張掖西北12.5公里處,相傳西漢以前匈奴移居這里,劃疆為小月氏國國都。因當地人稱匈奴為“黑匈”,故稱為“黑水國”。
黑水國遺址
黑河古稱“弱水”發源于祁連山,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黑水國因黑河而得名,也因黑河而盛衰。千百年來,黑水國幾經變化,早已湮滅,只留下殘垣新壁,神秘的傳說給人無盡遐思。
旅行TIPS
可以乘坐16路或者312路公交車前往,但有一段步行路段,當然也可以打車前往,建議打車前先和司機談好價錢。
嘉峪關
河西咽喉,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距今已有645年的歷史。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張騫曾帶著滿載絲綢的駱駝商隊,緩緩西行;這里是明時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古時出了嘉峪關,就是茫茫戈壁,告別了中原故土,進入蠻荒之地……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以巍峨壯觀著稱于世,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雄關之稱。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其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內城有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在兩門外各有一甕城圍護,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嘉峪關關城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登關樓遠望,塞外風光盡收眼底。
旅行TIPS
開放時間:6:30-21:00
地址:甘肅省嘉峪關市峪泉鎮關城南路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在歷史長河中,嘉峪關長城曾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是軍事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攝影:俏俏子晴
旅行TIPS
門票價格:22元
開放時間:08:30-20:00
酒泉
塞外江南,瀚海明珠
酒泉古城肅州,是甘肅省名“肅”字由來地,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酒泉的自然風貌具有無窮的魅力,終年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廣闊無垠的戈壁灘,沙漠之舟的駱駝群……似乎莽莽黑戈壁灘上的每塊石頭,都能講出一個故事。
酒泉魏晉墓群
這里有1000多座魏晉墓,有壁畫660幅,墓葬的特點是聚族而葬,排列有序,并在外面圍筑平面方形的石圍墻,均為鑿建于戈壁礫巖上的有斜坡墓道的洞室墓,有的墓在洞室中再加砌磚室,地面有礫石起筑的截尖方錐形封土。位于墓群南端的陶家莊,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壁畫保存完好,特別是采桑的壁畫,很引人注目。
酒泉魏晉墓群
旅行TIPS:
魏晉墓群位于西北10公里的戈壁灘上,建議打車前往。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歷經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西魏和北周,以及唐、宋、西夏和元十個朝代近千年的營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廟遺址之一
敦煌莫高窟
如今,在南北走向近1700米長、40余米高的崖壁上,存有洞窟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構窟檐5座。這些文物遺存不僅反映了中國在4-14世紀繪畫雕塑藝術發展的歷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國、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區古代有關宗教信仰、思想觀念、政治斗爭、民族關系、中外往來、社會生活、民情風俗、生產技術、建筑服飾、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發展演變的形象資料,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
旅行TIPS
門票:
旺季:5月1日-10月31日200元/人次;淡季:11月1日-4月30日100元/人次
開放時間:
旺季(5月1日-10月31日)8:00-18:00;淡季(11月1日-4月30日)9:00 -17:30
地址:甘肅省酒泉市敦煌市東南25公里
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
月牙泉頗為神奇,鳴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處在沙丘環抱之中,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因“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為奇觀。相傳泉內生長有鐵背魚、七星草,專醫疑難雜癥,食之可長生不老,故又有“藥泉”之稱。
旅行TIPS
1.欣賞或拍攝月牙泉有兩個最好的角度:一是爬上沙山頂,俯瞰月牙泉;二是近距離的平視月牙泉。
2.月牙泉陽光輻射很大, 紫外線強,任何時候去都需要注意防曬防紫外線。
鳴沙山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嗚,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風削棱還峻,人臍刃不平”。這首生動的詠景詩,是唐代詩人對敦煌鳴沙山奇觀的描述。
鳴沙山
鳴沙山地處敦煌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過渡地帶,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旅行TIPS
1.從敦煌市區有中巴直達,也可打車到鳴沙山。
2.鳴沙山的日落景觀非常漂亮,游覽時間最好選在5-10月黃昏。
3.在景區乘駱駝時,要先講好價錢,以免麻煩。
4.沙山上風沙很大,要作一點防范措施。
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玉門關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內,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之門戶。
玉門關
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F在的漢玉門關遺跡,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
旅行TIPS
開放時間:08:00~18:00
地址: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的戈壁灘上
陽關
陽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宋元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后人憑吊。
陽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