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備案、認可的競賽與升學、考試并不曾脫鉤,相反,一直是自主招生的重要錄取條件。教育部有關中小學競賽的新規,減少的是參賽種類,參賽者不再指望卷面加分,但還會全力迎合自主招生的要求,取得全國競賽的好名次。

2018年9月21日教育部官網公布《關于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下文簡稱《管理辦法》),對培訓機構而言,無疑是又一個沉重打擊。
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外培訓市場已經受到政策限制,而《管理辦法》針對學科競賽的管制同樣嚴厲。不許收錢、不許通過政府宣傳、不許培訓,最“可怕”的是不許與升學掛鉤!
曾幾何時,基礎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學科競賽異常火爆,而且緊跟形勢,與升學考試緊密相關。
傳統的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奧賽”,而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AI為主流的機器人設計大賽等也要后來居上。

組織方的廣告中如果沒有與升學相關的宣傳,估計參賽者寥寥。本來嘛,平時學業負擔已經很重了,沒時間照顧興趣了,要參加,就純粹為考試加分了!
參賽要交錢,相關培訓更要交錢。組織方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比賽、訓練兩邊掙錢。
于是也出現了與應對考試一樣的奇技淫巧。比如會解剖鯽魚在生物奧賽可能獲獎等七七八八的說法在培訓市場儼然成為秘笈。
在教育部三番五次的《意見》、《通知》、《管理辦法》之后,以升學為指針的競賽名次已經在高考中失去了加分的特權,估計中考也會如此。

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辦法》并沒有取消全國性競賽活動:
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實行清單管理制度,清單每年動態調整一次,在教育部門戶網站公布并正式印發地方教育行政部門。
也就是說,官方備案、認可的競賽不受影響,而這些傳統賽事與升學、考試并不曾脫鉤,相反,一直是自主招生的重要錄取條件。
以清華大學為例,2018年錄取的頂尖學科競賽獲獎者,占計劃招生總數的27.9%。而這還僅僅是清華,國內雙一流大學哪個不是如此呢?

教育部有關中小學競賽的新規,對全國高考統招的學生已經產生影響,減負的節奏也很明確。
不過總體而言,減少的是參賽種類,參賽者不再指望卷面加分,但還會全力迎合自主招生的要求,取得全國競賽的好名次。
奧數不會消失,競賽也不會消失,超綱的訓練、測試、賽事仍然是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只不過礙于政策的壓力,從顯性轉為隱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