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河是尚義的母親河,為東洋河主要支流。
東洋河,在歷代典籍和古史中有不同的稱呼:《山海經》稱修水,《后漢書》稱歠[chuò]仇水,《水經注》稱于延水。
在方志中尋找鴛鴦河的蹤跡,我們發(fā)現:《大清一統(tǒng)志》稱其為烏爾古河,“烏爾古”系蒙古語,意為經常移動的,相近音“烏古”,蒙古語孽生之義,據上可引申為經常流動、奔流不息和生生不息,其意最接近《察哈爾通志》謂鴛鴦河為大河(如果是烏古爾,那就接近安固里,鴛鴦之意);
《畿輔通志》、《直隸志稿》稱其為七七哈那河,“哈那”,蒙古語墻意,指蒙古包的墻,就是數十根同樣粗細、拋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繩連接,構成可以伸縮的網狀支架;與“七七”最近接的蒙古語音譯是“其其格”、“齊齊格”,意為花朵,也有美麗之意。
《察哈爾通志》謂其:“大河,又名原洋河,取洋河發(fā)源之意……上游為布袋河,下游為鴛鴦河,長約二十余里。”
而歷史文化厚重、森林茂密的大青山位于尚義縣紅土梁鎮(zhèn)境內,與內蒙古興和縣交界,屬陰山山脈余脈,面積5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919米。
歷史上,大青山曾有過多種稱謂。在戰(zhàn)國時期稱梁渠山;東漢時期稱彈汗山;東晉時期稱東木根山;元代稱大南山;清代以后一直稱為大青山。
大青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這一帶曾是鮮卑族重要的活動地域。公元2世紀中葉,也就是東漢桓帝時,鮮卑族著名首領檀石槐曾建“牙帳”于此,“牙帳”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首都。
從這里,鮮卑族開始統(tǒng)一各部,走上歷史前臺,最終統(tǒng)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
大青山還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休閑避暑勝地。
這里,年平均氣溫0.6-0.7℃,夏季平均氣溫僅為14℃,林草覆蓋率達80%以上,景區(qū)內有10萬畝原始次生林,松樹、柏樹、樺樹、椴樹,林木參天,遮云蔽日;櫻桃、玫瑰、山杏、文冠果等野果樹,蒼蒼茫茫,郁郁蔥蔥。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公園內分布有野生植物105科628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35目71科119種,鳥類14目28科84種,爬行類動物15目31科13種。
現在的大青山森林公園已成為了戶外登山、攝影、高山森林草甸觀光、軍事探秘愛好者的最愛。
尚義縣城南壕塹鎮(zhèn)正處在鴛鴦河畔、大青山腳下,鴛鴦河、南壕塹、大青山這三個地理標志緊密相連,記錄了尚義歷史的風云際會和滄桑巨變,更承載著這方熱土的光榮與夢想,最重要的——尚義也是壩上古人類的發(fā)祥地!
窯子溝出土的尖狀器
2009年6月,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鴛鴦河流域的三個地點先后發(fā)現了三處舊石器遺址,分別位于今南壕塹鎮(zhèn)席麻溝村、紅土梁鎮(zhèn)七令溝村和南壕塹鎮(zhèn)窯子溝村,三地點相距在10公里之內,構成了一個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群。
窯子溝遺址尖狀器出土時的狀況
其中尤以窯子溝舊石器遺址保存最完好、內涵最豐富、考古價值也最高。
三處遺址均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距今約1萬年左右,它們的發(fā)現填補了張家口市壩上地區(qū)舊石器文化的空白,是桑干河盆地以外發(fā)現的又一重要舊石器遺址群。這三處舊石器遺址地層中所出土舊石器類型復雜多樣,包括尖狀器、石核、石片等,其中窯子溝遺址出土的尖狀器加工痕跡明顯,修理疤痕細密,堪稱精品。
這些賦予了尚義遠古先民智慧的石制品,有力證明了尚義是“壩上古人類的發(fā)祥地”。
秀美尚義,
不僅有鴛鴦湖的靜謐美,
大青山的壯麗美,
五臺蒙古營的遼闊美,
更有壩上人類發(fā)祥地的文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