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環境健康:咸海水系的歷史發展(2)
尼克·阿拉丁
作者:萬五一 譯 孫磊 校對
2005年5月13日 水信息網 編輯:孫磊
錫爾河的發展
錫爾河在全新世以前的發展很少有人了解。根據法德諾維奇(1970)的觀點,中亞天山的建筑高地促使了冰河的快速發展,后來冰河的融化導致了納倫和錫爾河的匯合。河水在山間盆地間流動,最終,離開了福爾加納山谷開始向西北方向流動,在克孜勒-庫姆的東南部地區留下了500米厚的泥沙和粘土沉積物,之后逐漸直接向西擴大到現代河流的流向上(格萊姆,1962)。法德諾維奇(1952)以及安德萊諾夫和凱斯(1967)都曾指出,在更新世的早期和中期,錫爾河向北穿過克孜勒-庫姆,而現在河流的具體位置只是在全新世晚期形成的。
在錫爾河的下游地區,河流從咸海向東流動,在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一大片的三角洲地區。這片三角洲位于咸海和現在的錫爾河之間,從克孜勒-庫姆向北延伸。向西,這片三角洲與阿姆河的阿克卡達亞三角洲相連。
大約9000到10000年前,咸海面積非常小,也只有錫爾河注入其中。那時的阿姆河流向里海。咸海的表面水位是海平面以上31米。
在卡瓦里尼亞和曼戈斯拉克時期,中亞地區干冷的氣候條件仍然繼續。這造成了咸海大面積的萎縮。在帕薩克維奇時代,這導致了薩雷卡梅什盆地的完全干燥,烏茲博伊河也最終枯干了。
咸海在全新世中晚期的起伏變化
在全新世早期和中期間(大約8000至9000年前),咸海地區的氣候條件從干冷轉變為溫暖和潮濕。冰河位于海拔5000至8000米以上。阿姆河多余的水沿著咸海的方向流入阿克卡達亞地區,同時也流入薩雷卡梅什盆地,并經過烏茲博伊河流入里海(什尼特尼科夫,1969)。所以,當時很有可能同時存在三個三角洲:一個在薩雷卡梅什湖,一個是阿克卡達亞三角洲,還有一個就是咸海三角洲(現存的)。(盡管如此,從1970年開始,由于阿姆河流域的灌溉大量消耗了水資源,現存的咸海三角洲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4000至5000年前,阿姆河轉變流向,改為注入咸海,湖面水位因而上漲了40米,達到73m.a.s.l. 當時咸海的表面積是20世紀中葉的5到6倍。不只是大、小咸海盆地,就連薩雷卡梅什、蘇多切尼、卡瑪什巴斯和花拉子模盆地等都被水覆蓋。這一時期可以被稱為“大咸海”時代。
在3000至3500年前,水開始從大咸海湖溢流出來,向西南經過烏茲博伊河流入里海。這種外流使得咸海的水位下降了15米左右,穩定在58m.a.s.l.之后,咸海向烏茲博伊河的流動減少了,直到最終完全停止。卡瓦索夫和馬梅多夫(1991)認為烏茲博伊河的完全干涸不只是氣候變化造成的,人類的活動也難咎其責。他們還認為人類活動(通過灌溉的發展表現出來)對于將咸海流域分成咸海、花拉子模和薩雷卡梅什湖進程的影響遠遠大于通常人們所設想的。
古時,居住在花拉子模的人們影響著阿姆河流入咸海和薩雷卡梅什湖的水量。居民可以影響河流或流入咸海,或流入薩雷卡梅什湖,或同時流入這兩個蓄水區。在后一種情況下,人們也可以調節流入每個湖中的水量。阿姆河流量的控制只能在社會的相對穩定下得到支持。
公元400年,當時的灌溉使得咸海干涸的程度要遠遠大于20世紀末!在那個時代,由于人類的努力,薩雷卡梅什湖得到的水量甚至要大于咸海的部分,而也有水經由烏茲博伊河流入里海。灌溉的重大發展導致了地區水資源的枯竭和灌溉土地的鹽堿化。灌溉同樣也造成環境健康的嚴重退化,加上經濟和政治-等原因,致使咸海發生了第一次生態危機。第一次生態危機的原因和后果表明在鹽堿化的條件下,灌溉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環境健康的退化古中亞文明的衰敗。
大約450年前,又是由于農業灌溉的重大發展,咸海水位再次下降。這種人為造成的河水干涸程度比四世紀要輕,不過可以與今天的影響相提并論了。在這一時期,薩雷卡梅什湖再次充滿了大量的水(但是比四世紀要少),也沒有經過烏茲博伊河的剩余水。中世紀咸海的干涸可以被看作是第二次“生態危機”。第一次和第二次咸海生態危機表明水資源對于維護環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與公元四世紀和十五世紀的危機相比,第三次“生態危機”被證明可能是最具破壞性的。20世紀的生態危機是由于巨大的化學污染造成的。這些污染主要包括礦物肥料、殺蟲劑、除草劑、落葉劑和許多其它農業、工業、家庭甚至軍用化學污染物質。很明顯,20世紀的環境健康已經越來越依賴于水質,而且在21世紀,中亞地區如何獲得清潔水已經變成最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