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腸癌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研究顯示,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于腸癌。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腸癌患者呈年輕化趨勢,主要與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有關。
腸癌,是消化系統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中,結腸癌和直腸癌較為多見,而小腸癌罕見。
第1類:愛吃肉,尤其愛吃燒烤的人
愛吃肉,是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肉類進入腸道內,被細菌分解后,會產生很多致癌物,加之,這些物質不是可溶性纖維素,大便腸溶性不夠,會使大腸蠕動減慢,刺激腸黏膜,誘發癌變。
而燒烤肉類經過高溫燒烤后,會產生一些致癌物,如雜環胺等,會增加腸道病變的發生。
第2類:久坐,不愛動的人
長期久坐,會使腸道蠕動功能減慢,糞便中有害成分在結腸內滯留并刺激腸黏膜,久而久之,容易誘發腸癌。
美國研究表明,久坐的人比常運動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高40-50%,男性還易罹患前列腺癌。
第3類:經常叫外賣的人
不良飲食習慣是腸癌高發的重要誘因。
現如今,人們偏愛叫外賣,口味比較重,偏愛麻、辣、酸、咸、煎、炸、熏、烤等口味,久而久之,會增加胃腸負擔。
而年輕人上班比較熱衷于“叫外賣”,導致高熱量攝入多、膳食纖維攝入不足,營養失衡,也會增加腸癌的發病風險。
第4類:患潰瘍性結腸炎的人
潰瘍性結腸炎的人,這類人的腸道會長期出現潰瘍狀態而無法痊愈,久而久之,很可能會惡化,病變為癌癥。
1,排便規律發生改變,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或腹瀉便秘二者交替;
2,糞便顏色發暗發紅,或伴有大量的粘液、膿血,與痔瘡的不同;
3,排出的糞便呈不規則狀,有的呈細條狀;
4,身體消瘦、全身乏力、面黃肌肉、無精打采等;
5,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適,可能伴有間歇性腹瀉、便秘。
第一件:多菜少肉,調整飲食結構
現代人的飲食結構以“肉多菜少”為主,對粗纖維攝入不足,就會增加腸癌的發生。
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寫到,建議成年人膳食纖維每天攝入量至少為25克,實際上攝入量遠遠不足,數據顯示,小于10克。
最好,一頓飯中含1/3主食、1/3青菜、1/3肉類,這樣營養搭配比較均衡,同時更容易控制熱量攝入。
補充膳食纖維,可每天一杯蒲公英大麥青汁,預防和改善便秘,保護腸道。
配方:將蒲公英葉、大麥苗分別粉碎成粉末,按3:5比例搭配,制成蒲公英大麥青汁,熱水沖泡。
蒲公英葉,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及礦物質,蒲公英還有“解毒草”之稱,對上火引起的便秘、口腔異味等均有一定療效。
蒲公英,有很好利尿作用,稱為“尿床草”,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改善體內環境。
大麥苗,富含膳食纖維,補充身體營養需求,可軟化糞便,可增加腸道益生菌數量,調節腸道內微生態平衡。
同時,膳食纖維還能在腸道內吸水膨脹,刺激腸壁,加快腸道蠕動,吸附更多有害物質,促進廢物排出。
二者搭配在一起,補充粗纖維,改善便秘,預防腸癌。
第二件:清晨一杯水,抓住排便時刻
水,是生命之源,補充身體體液,還有助于促進糞便排出,改善和預防便秘。
早上起來,身體經過一宿的代謝,流失了很多水分,若堅持清晨一杯水,能及時補充體液,可促進毒素排出,避免滯留在體內。
晨起后,刷完牙、洗完臉,喝一杯溫水,約200-500毫升,根據自身情況,控制喝水量,不要喝難受了就行。
此外,清晨一杯水,還能稀釋血液,改善血液粘稠狀態,預防血管疾病。
一天中有兩個時刻是最容易產生便意的,一定要抓住!
一是早晨起床后不久,尤其是喝完水之后,這一情況稱為“直立反射”,這時排便,更利于早餐營養的吸收;
二是在吃飯后,一旦有了便意,立即去廁所,這一情況稱為“胃結腸反射”。
第三件:適量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
養成運動的習慣,能提高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加腸胃蠕動,縮短各種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時間,促進糞便排出。
最好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每日運動保持在30分鐘以上,以慢跑、跳繩、游泳等有氧運動為主。
飯后可按摩臍部,利于保護腸道。
藥王孫思邈提倡“食后即以熱手摩腹,能除百病”。
做法:
雙手搓熱后,捂在肚臍上,然后以肚臍為中心,慢而輕柔地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各20圈。
提醒,最好不要飯后散步,休息20-30分鐘再散步為宜,可邊走路邊摩腹。
第四件:“防大于治”,定期檢查
一般來講,高危人群的腸癌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3倍以上。
高危人群,指以上4類人群、曾患腸道息肉或腸癌的人、有較明顯的家住遺傳史、超過10年慢性炎癥性腸病者。
建議,50歲以上人群(沒有腸癌家族史的人),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一次腸鏡檢查;
有高危因素的年輕人,每3-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有家族病史的年輕人,腸鏡檢查開始的年齡應提前。
最有效的腸癌早期篩查是 大便隱血試驗 + 腸鏡檢查。
提醒:大便隱血試驗前3天內不要食用動物血、肉、肝、富含葉綠素的食物(如菠菜、青菜等),避免假陽性反應。
同時,也不要大量服用維生素C、或其他還原作用的物質,避免出現假陰性反應。
圖片全部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