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濕氣”?
濕氣,是一個中醫的概念,很多人對濕氣的理解就是水,這只對了一半。
“濕”的本質是水,但是又與水不同。
濕,是彌漫在天地之間微細的水,你只能感受到它,卻看不見它,而水是看得見莫得著的。
中醫講,濕氣,是一種津液過多的表現。
津液,可以說是水,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水。
人體津液,內調五臟,外補肌膚。
當津液過剩,人體無法承受了,就出現了濕氣。
過剩的津液,會流向五臟六腑,影響身體各項機能。
中醫認為,濕邪,對人體殺傷力強,很多人春天生病的根源,就是濕滯。
春分過后,重祛濕
春分過后,養生的重點,要側重于健脾祛濕。
一方面,春分后,雨水增多,濕邪容易侵入人體。
另一方面,春分過后,肝氣旺,易乘克脾土,使人脾胃損傷。
一旦脾虛,運化水濕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濕邪滯留體內,危害健康。
因此,春分過后,要注意排濕氣,健脾胃。
下面這些癥狀,出現越多,體內濕氣越重
1、舌頭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2、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沖干凈。
3、肥人多濕,尤其是腹部肥胖者,濕氣重。
4、頭腦昏沉,身體困重,仿佛被厚衣包裹一般,不愿意活動。
5、頭發出油,臉部出油,容易起痘。
6、肩痛、腰痛,身體各關節疼痛不適。
去除濕氣,遠離2物
1、冷飲
冰鎮飲料、冰激凌、雪糕等,這類冷飲,要注意遠離,少吃一些。
這類食物,吃得多,容易導致脾虛。
脾虛,會加重濕氣,不利于濕氣的排泄。
因此,雖然天氣逐漸暖和,但是,這類冷飲還是要少吃為好。
2、酒飲
有事沒事,喝點小酒,雖然怡情,危害巨大。
“酒助濕邪”,喝酒,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
尤其是,冰鎮的啤酒,會加重身體負擔,導致體內的津液代謝失去平衡,濕氣也就越來越重。
所以,要注意,少喝酒,切莫貪杯。
做好三拍一抓,排出濕氣,少生病
“三拍”
1、拍腘窩
腘窩,也就是雙側膝蓋后方的凹陷處,是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
并且,也是委中穴所在之處。
經常拍一拍,可幫助打通膀胱經,幫助人體祛濕。
2、拍小腿
小腿部位,有諸多穴位,其中,承山穴、足三里、陰陵泉,這三大穴位,有助于健脾祛濕。
拍打承山穴,能振奮太陽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拍打足三里,可健脾促消化,陽氣生發,減少濕邪。
拍打陰陵泉,可排滲脾濕,健脾利水,通利三焦,祛濕排毒。
因此,經常怕打小腿,有助于祛濕。
3、拍腳窩
腳窩,藏著人體保健要穴——涌泉穴。
濕氣,容易從人體的涌泉穴進入人體,祛濕,也可以按揉涌泉穴。
此外,經常敲打腳窩,有助于陽氣生發,陽氣,是排濕邪的“根本動力”。
陽氣不足,單靠外力,濕邪是很難徹底排出。
因此,經常拍打腳窩,對于祛濕,十分有益。
“一抓”
抓一抓腋窩,也有助于祛濕排毒。
腋窩頂點,是腋動脈搏動處。
常常揉抓,可疏通經絡,有助于祛濕排毒。
健脾祛濕,還可用這三種方式
第一種:健脾化濕
想要祛濕,一定要健脾。
濕跟脾腎不足有關,可通過健脾,來運化水濕。
健脾,日常通過食療,十分方便。
多吃一些健脾的食材,如薏仁、芡實、茯苓、山藥、陳皮、干姜、冬瓜等。
或者,可以將這些食材,做成茶水,泡水喝,健脾祛濕,效果尤佳。
自己動手做,五方草黃實茶,泡水喝,健脾祛濕。
用五方草、玉米須、薏仁、赤小豆、蒲公英、黃實、山楂、淡竹葉,搭配在一起,捏碎后,做成茶包即可。
這些食材,有助于健脾、祛濕、利水、排毒,經常泡上一杯,十分有益。
五方草,可清熱解毒、利水祛濕,還可幫助人體排出更多毒素。
玉米須,可利水消腫、平肝利膽,涼血、瀉熱,可去體內的濕熱之氣。
薏苡仁,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
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山楂,可健脾消食,有助于脾胃健康。
黃實,既能健脾,又能除濕,能去除體內濕氣,讓機體獲得輕松感,消除困倦。
蒲公英,可瀉火除濕,利水排毒。淡竹葉,擅長祛濕熱。搭配泡水喝,效果加倍。
第二種:芳香化滯
用芳香化滯的方法,通過排汗之法來化濕。
可選擇胡椒、香菜、紫蘇葉、蘿卜、蔥、生姜等,辛溫發汗的方法,進行排汗除濕。
做菜時,多加入一點這類佐料,或者用其煮水喝,都是不錯的方式。
紫蘇葉,發汗力比較強,將紫蘇取葉,放入熱水中煮一會,既能清洗紫蘇表面的物質,也能夠有效的散發出紫蘇的味道。
放涼過濾后,加入檸檬汁、蜂蜜飲用。
此外,還可搭配生姜一起吃。
生姜,有散寒的作用,紫蘇葉,調理脾胃氣滯,二者搭配,效果更佳。
第三種:辛溫化濕
對于寒濕,可采取辛溫化濕的方法。
用花椒、干姜、辣椒、胡椒,飲湯或者泡足出汗,來散寒祛濕。
睡前,熱水泡泡腳,有助于祛濕。
在泡腳水中,加點花椒、生姜、艾葉等,祛除寒氣、除濕除燥,是不錯的選擇。
用一個棉布,包10克花椒,用繩系緊,加水煮40分鐘。
倒進洗腳盆,要漫過腳踝,這樣效果更好。
泡腳時間,最好不要低于20分鐘,泡到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大汗淋漓。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