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了?最可怕的是,一大把時間丟了,你回過頭來想寫個自我總結,都感覺沒啥可寫的,似乎真沒啥亮點。問題是,一年下來,可沒少加班,5+2,白加黑,那可是我們最鮮明的寫照?。?/div>
許多人陷入了本領恐慌、專業恐慌、年齡恐慌、職業恐慌,整天被壓力和焦慮纏繞!一位27歲的女公務員告訴我,感覺自己老了,無力感!另一位更是感慨自己不知不覺就這么成為了大齡剩女,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也接觸不到外邊的朋友,孤獨和焦慮!還有一位將近35周歲的鄉鎮公務員,后悔自己太迷糊,剛回過神來想考遴選,發現自己年齡不對了。
前不久,網絡上有篇很火的文章,叫如何成為不油膩的中年男人。后來,自媒體上演化出了許多版本,包括也出現了如何成為不油膩的公務員。
我提出個概念,叫作“職場35歲終點定律”,為什么現在人會有所謂的中年危機,甚至才30歲就提前迎來中年危機?這都是現實使然!因為幾乎在大部分的職場中,35歲就意味著大局已定,幾乎很難找到翻盤機會,即使有也非常少,而且難上加難!
比如,35周歲,許多考試你想參加,都沒資格報名!35周歲你再去找工作?該占的位置早被人家占上了,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讓出來?可以說,35歲幾乎就是決定勝負的終點。
按道理說,35歲還是青年人,但今天情況真的大不一樣。今天年輕人生活壓力不是一般的大,上有老下有小,房價等現實因素重壓。職場高度快節奏,常年加班都是常態,可以說職場長的年輕人是加速折舊的一批人,有種被掏空的感覺,其工作強度往往直逼人的生理極限!有些人到35歲時候,身體和精力已經加速折舊到差不多的地步,有的都提前報廢了。
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身體和年齡都加速折舊、提前報廢的快節奏職場之中!
可以說,今天的快節奏職場社會,只給一個職人、年輕人大概七八年的比賽時間,充其量十年。然后,這個職場比賽就over了,大盤子就基本這樣定住了、固化了。
如何有效應對“職場35歲終點定律”?免于成為快節奏職場社會的掉隊者?
1、趕緊告別“膚淺工作”模式
膚淺工作就是那些對人的思維和認知要求都很低的工作,都是那些雜七雜八的事務性雜活,誰干都可以,差不多都是那么回事。這類工作甚至吃力不討好。要命的是它創造的社會價值很低,而且再苦再累個人能力往往沒有實質提高,形成不了對自己的人力資源積累,未來堪憂,而且這樣的人很容易復制。許多人每天都是圍繞著膚淺工作轉的。思考下,你手頭到底從事著多少這類工作?膚淺工作可以說是職場上的最大年齡殺手,許多人工作幾年下來,因為每天從事的都是膚淺工作,工作技能不見長進,而且領導不重視,個人陷入迷茫和恐慌,因為時間都被膚淺工作白白消耗掉了嘛,相當于浪費了青春。
2、“深度工作”幫助你拯救年齡焦慮
我們終將失去時間,關鍵是如何度過當下。那些重復的、低水平的、對明天沒有價值的工作要少干,要多干那些投資明天、產生復利效應的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是使個人的認知能力能夠達到極限的工作,而且這種工作能夠創造工作亮點和社會價值,極大提升個人能力和職業技能以及思維水平,從事這樣工作的人往往無法復制、無法替代、無法超越。比如,我們寫出一篇令領導刮目相看的調研報告或者工作創新決策建議。我們干的工作不能是虛度時光,它應該有意義、有價值、有影響。
3、年紀輕輕就知足常樂無異于職場慢性自殺
如果你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過早地舉起了知足常樂的生活哲學,很容易成為掉進溫水里的青蛙。比如,剛參加工作,你工資和同學相比并不是太低,而且感覺也像做銷售、市場的同學那樣奔波,剛開始你感覺很幸運、很舒適,不過你稍一不留神,可能三年五年的時光就過去了,你會發現你自己原地踏步,工資還是原來的工資,崗位還是原來的崗位,同事還是原來的同事。但是再看看曾經那個起點不如你的人的狀態呢?再看看那個看似不靠譜、喜歡折騰的人的狀態呢?
4、所有問題的根源是成熟太晚
你大學不談戀愛,可能錯過了50%的機會,參加工作前3年還是一個人晃悠,可能錯過了30%的機會,接下來那就真的是看緣分和造化了。如果你參加工作了,不圍繞安家立業、結婚生子、階層定位、職業趕超這些實際課題展開思考和有力行動,停留于幼稚和無所謂的狀態,可以斷定是成熟太晚。無論你多么晚熟,看看四周,大家都在各干各的事。
5、千萬別在27歲的年齡過上72歲的生活
該工作就工作,該娛樂就娛樂,該學習就學習,該對自己好點就照顧好自己。千萬別指望別人。年輕人最大的優勢就是荷爾蒙豐富,所以應該有豐富多姿的生活。現在看來,越來越有一種趨勢,不會玩的人,往往在職場上也玩不轉;不懂生活的人,許多往往不懂人性、不懂人生、不懂機會。
6、時刻思考你的人生效率,因為一不留心你的年齡優勢將成為年齡尷尬
剛參加工作時候,許多人有點年齡優勢,有的可能還是選調生,覺得自己起點不錯。幾年下來,稍不留神,發現年齡上有點尷尬了。還是那句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心目標,都在盡力往前挪,在年輕時候不奮斗,其實是最浪費的決策。有的人說自己年齡還比較小,我問他多大了?回答說30歲了。按道理說,30歲不小了,甚至在今天都可以說不年輕了。參加工作前幾年,拼命工作、拼命學習充電、拼命加速成長,可以說是最有效率的成長決策,職業成長往往是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
7、捕捉職業成長敏感期
小孩子的學習有它的敏感期,其實剛參加工作的人也是如此。比如,參加工作10年后,一個人的心態、狀態完全和剛參加工作時候是不一樣的,時間精力也相差懸殊。趁年輕,剛參加工作,家庭負擔還不是太重,要把該干的事情抓緊干掉。我在上邊提到的這個例子,有位鄉鎮同志,都快35周歲了,剛回過神來,說自己不想一輩子這樣,要考遴選,問題是年齡上劣勢了啊,而且絕大多數考試不能參加了。包括職業技能的學習等等,錯過了敏感期,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