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陳鼓應:我的文化傳承從陳家村的尊尊親親開始

陳鼓應簡介

陳鼓應,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1956~1963年就讀于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畢業后,先后執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北京大學等,2010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

他撰寫的《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已行銷四十余年,成為研習老莊的經典讀本,并被翻譯為十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出版發行;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干說”影響日益廣泛。

2018年11月末,陳鼓應應邀參加由筼筜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等主辦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我設想過很多次與這個級別的學者初次見面的場景,總該是在書院雅致的空間內,總該是先晚輩彬彬有禮地自我介紹,總之,該是端莊的。

從北京出發,已是凜冬,抵達廈門,秋日正好。筼筜,一種生長在水邊的竹子,節長而竿高,以筼筜為名的書院自然遍植竹子。論壇開幕式在書院講堂舉行,需要穿過一片竹林,走著走著,前面一個衣著普通、個子不高的老人,突然毫無征兆地回頭跟我說:“這樣的竹林真好啊!”然后,開始一路跟我講這兒的環境如何,如何適合讀書;而一臉茫然的我只想問,“先生您哪位?”

到了講堂,主辦方見到老人,趕忙迎上來,稱“陳先生”。作為“臉盲癥”深度患者的我才意識到,要采訪的人就是他。

陳鼓應,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臺灣大學原教授。而對一般讀者來說,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能在中華書局出版《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周易今注今譯》的學者,那該是被仰望的。

對陳鼓應的采訪中斷了很多次,83歲的老人并不能支撐太久的對話。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斷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講到眼眶濕潤。那時候,老人還是少年,在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南塘村念私塾,“整個村子都姓陳,陳家村充滿了‘尊尊親親’,我的文化傳承由此開始”。

在鄉下,《論語》是吟唱的,四季是可觸的

陳鼓應名字中的“鼓”,取自鼓浪嶼,因為媽媽在鼓浪嶼懷的他,“應”則是輩分,由于出生于漳州,小時候,大人都叫他“漳生”。出生于1935年并不是一個好時候,日軍侵略的鐵蹄步步緊逼,在陳鼓應幼年有限的記憶中,日軍的飛機經常來轟炸,“警報一拉,我們就逃,木頭房子燒了起來,平民被炸死”……隨著轟炸越來越頻繁,年幼的陳鼓應被父母送到長汀縣鄉下的南塘村,由哥哥嫂嫂照顧。

福建重視教育,朱熹為“閩學之源”,教育在小村莊也得到普及。陳鼓應在南塘村念私塾,學四書五經和一些詩詞歌賦。“有一個老師教《論語》,是搖頭晃腦吟唱出來的。”講到這里,陳鼓應現場唱了起來,也是一樣的“搖頭晃腦”,那是根植于他的生命、一輩子都忘不掉的東西。

念到小學四年級,戰爭結束了,陳鼓應回到城里念書,開始接受西式教育,再后來,又到了臺灣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故鄉越來越遠,那個村子只是無數次在夢中出現。

陳鼓應說:“私塾教育的缺點是沒有周末,管教特別嚴,背不出書要打手心,小孩子貪玩,難免受不了。可那時候學的東西,我現在都朗朗上口。我的老師一輩,方東美、金岳霖,個個英文都很好,但他們也是從小背古書。”

這些年,陳鼓應在各地講課、帶學生,他很直接地說:“從考博士的論文來看,學生水平在下降。他們看的書太少。”

如今“國學熱”,一時間冒出了不少“大師”,有的是自詡,有的是他封。對此,陳鼓應總愛用一個故事來表明態度:幾年前,他和湯一介到山東某大學講學,吃飯時,有人稱湯一介“大師”,湯一介一擺手,正色道:“不要這么叫,我們不配。”

在鄉下的這段經歷帶給陳鼓應的不僅是知識啟蒙,還有一種與自然相往來的處世方式。“打著赤腳在土地上走,四季有一個輪替感。清明、端午、中秋、春節,節日會有廟會,祠堂前會有唱戲的,生活有節奏感,小孩特別興奮。”

陳鼓應對清明節的記憶尤為深刻:“20代祖先的墓地都在村莊的那一頭,要跨過一條汀江,現在有了橋,以前要擺渡……這個場景在我長大后遠渡重洋依然不斷回味。祖先崇拜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文化上的尊尊親親,家庭血緣的親和感。”

有一個學生曾經對陳鼓應說:“陳老師,現在我們都住公寓,每天晚上就像鳥回到鳥籠,白天又像耗子一樣四散。”但是在鄉下,一草一木都清清楚楚。

小時候的陳鼓應也許《論語》還沒背熟,但他清楚地知道,哪一棵樹上的果子可以摘,登上哪個小山坡可以看得最遠,邊上還有一條小河可以游泳……“這些場景,是我后來想盡辦法想回到小時候生活過的村子的一個非常大的動因”。

學西哲,“神本主義”解決不了我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陳鼓應在臺灣大學念哲學系,首先接觸的是西方哲學史。前蘇格拉底時期各個學派看待世界的好奇心與驚異感,激發了他追求理智的心思;智者的論辯、蘇格拉底在廣場上與年輕人的對談,更引發了他的關注。當時,老師和同學們偶爾會將蘇格拉底與孔子對比,不承想,這成為自己之后關注的重要議題。

青年時期的陳鼓應聽完課,覺得西方哲學史體系龐大、結構嚴謹,充滿了理性思維,可他想不明白的是,為什么理論體系到最后總要抬出“上帝”,“GOD、GOD、GOD……可上帝走不進我的內心,上帝解決不了我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這和我的文化傳統有關,和我從小生活在那個重視血緣之親的村子里有關。我從小接受的是祖先崇拜的人本思想。”陳鼓應記得,14歲那年,在福建上杭縣,大家去教堂,跪下去拜耶穌,“我不跪,我覺得我只能拜我的祖宗”。

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為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399年,柏拉圖為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而孔子則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長孔子20歲,這是一個有趣的時空對比。陳鼓應說,古代中國與古希臘有著諸多“和而不同”之處:古希臘有“雅典廣場”,而春秋戰國有“鄉校”——一個籠罩在神本主義之下,一個則產生于人本思想之中。

當然,不能說古希臘沒有人本思想。智者普羅泰戈拉(約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420或410年)在一部著作里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并在另一部著作開頭說,“至于神,我既不能說他們存在,也不能說他們不存在,因為阻礙我認識這一點的事情很多”。可是,由于這一段開場白,普羅泰戈拉被雅典驅逐出境,他的著作也被放在廣場上燒毀了。

1985年秋天,陳鼓應第一次踏上歐洲的土地,游覽了一個月,“發現西方別有天地”,之后又多次訪問歐洲。2014年,他受亞里士多德大學之邀,到希臘參加學術會議,第一次來到心目中“哲學的故鄉”。然而,讓陳鼓應感到吃驚的是,在德爾斐,他并沒有看到蘇格拉底論辯的廣場,也沒看到柏拉圖學園,眼前只有一片廢墟,在奧林匹亞和雅典衛城也是同樣的景象。

“公元三、四世紀的基督徒,摧毀了希臘文明。從公元十一世紀開始,持續了近200年的歐洲十字軍東征,同樣非常殘暴,并就此埋下了千年仇恨。中世紀的哲學史都在論證上帝的存在,可落實到現實世界,卻是如此殘酷。”陳鼓應說,“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孔子與老子思想中所洋溢的人文主義情懷。在中國文化中,這種容易陷入絕對化、極端化的傾向似乎是少有的。”

孔子和老子都將鬼神放在了比較遙遠的位置。《論語》中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老子雖首創形上之道論,但他的最終目的仍在于人道的重建——“道”周行而不殆、遍及萬物,圣人則取法于“道”。

陳鼓應說,不同于西方哲學中的神本主義思想,古代中國即便也有宗教信仰,但祖先崇拜仍是其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事實上,在孔子、老子之前,祖先崇拜就已經是中國人本思想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孔子和老子均繼承并發揚了這一思想傳統。老子強調“孝慈”、孔子提倡“孝悌”,都可以追溯至殷商之時祖先崇拜的信仰。

孔老對話,激蕩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

春秋末期,有一場偉大的相遇,孔子問禮于老聃。《莊子》中提到老子16條,有8條是記述孔子和老子之間關系的;《禮記》中的《曾子問》,有四則記載了孔子說到了老子之事。雙方都增加了這件事的可信度。

其實,2000多年前的一次約會,真實與否可以暫且不論,關鍵在于后人相信這場“孔老對話”,激蕩出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生發了綿延至今的人文思潮。

陳鼓應說,孔老對話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孔子關注人倫教化而重《詩》《書》,老子則將孔子關注人道、禮教的思維提升到了道家的思維,關注人倫以外的天地背景;孔子繼承了殷周制度,開啟了士階層的主體主干,老子則開啟了哲學的主干。

“總之,兩者都繼承了夏商周文明的成果,開創性地開啟了中國的文化、思想、哲學,生生不息2000余年。在文化上,儒家是主體,特別是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而哲學的理論建構、思想方法的運用以及概念的分析,宋以后的儒家更多吸納了道家的哲學理論,而道家在宇宙人生的本根論上是居于主干地位的。”陳鼓應說。

老子和孔子都繼承了歷史的洪流,掌握了時代的命脈,推動了社會的變革。所以,老子說“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孔子提倡修己以安人,“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

當然,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也有顯著的不同之處。舉個簡單的例子,《管子·牧民》一篇接續了《老子》的記述,提到“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顯然,這和《大學》里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序列同中有異。

但誰也沒有把思想傾向絕對化,孔子和老子可看作是思想的兩極——相輔相成的兩極。正如雅斯貝爾斯在《大哲學家》一書中所提到的,“兩者的差異在于,老子直接通向道,而孔子則是間接地通過建立人世間的秩序來實現的,因此,他們只不過是同一個基本的見解所產生的相反的實踐結果而已……雖然兩位大師放眼于相反的方向,但他們實際上立足于同一基礎之上”。

陳鼓應將這一點概括為“和”的精神:《論語》中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三和”——天和、地和、人和。正是“和”的精神以及鮮明的人文情懷、人本精神,確保了中國思想始終具備開放性與包容性。

采訪結束,陳鼓應走出書院,又回到那片竹林中。他已經記不清楚上一次回南塘村是什么時候,也許,那里也有這樣的竹林。

那時候,父母都在城里,陳鼓應并不能經常見到媽媽,于是,他很喜歡爬上一座在孩子看來很高的小橋。“黃昏的時候,我特別想媽媽。那時候也沒有電話,我也不會寫信,不知道她什么時候來看我。有時候想得不行,我就站在橋上,跳下去,又爬上來,再跳……有一次,油菜花開了,我盼望著母親能出現,結果,她真的從遠處緩緩走過來了。”

講這些時,陳鼓應并沒有看我,他的眼前也許又浮現出了那片油菜花田。每一個老人都曾是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孩童,孩童長大成了享譽中外的大學者,只是,母親再也不會來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專訪|陳鼓應:我為何主張多讀《老子》與《莊子》?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重大問題尚未解決?
孔子思想與老子思想之比較
讀諸子思想之研究有感(四)--老子篇
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有什么區別,為什么老子在國外更受歡迎
孔子問道于老子?傳媒界的祖師非老莊莫屬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汉市| 乐昌市| 房产| 连云港市| 邢台市| 太和县| 梅州市| 锦州市| 甘德县| 门源| 湘潭市| 桂平市| 嘉祥县| 定边县| 富宁县| 呼和浩特市| 台中县| 武平县| 邵武市| 边坝县| 井陉县| 诸城市| 江津市| 昭苏县| 白山市| 安乡县| 陕西省| 阿鲁科尔沁旗| 从化市| 武功县| 峨山| 金山区| 肥东县| 桐柏县| 沐川县| 普兰县| 乐业县| 福鼎市| 正镶白旗| 浦城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