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十一小 徐學玲
|
記得維果斯基曾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只有讓詞語動起來,它才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并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將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
劉 老師在教學《自相矛盾》這則寓言時,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詞語歸類——強化字詞積累
教學詞語環節, 劉老師分別出示了“矛”、“ 盾”(兩個表示古代兵器的詞語),“銳利”、“堅固”(用來形容兵器特性的詞語),“夸口”、“啞口無言”(用來表現人物的詞語)三組詞語, 在教學中, 劉老師分別出示之后,引導學生準確認讀,并分別了解其詞義。此種方式巧妙滲透了詞語的歸類,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詞語的感知與積累,并集中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一舉多得。
二、借助詞語——串聯了解課文內容
劉 老師在分別出示了“矛”、“ 盾”,“銳利”、“堅固”,“夸口”、“啞口無言”三組詞語,并進行處理之后, 抓住契機,順勢而導,提出了一個更貼近文本內容的語言訓練要求: 運用這些詞語說一說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以此 導讀整篇課文,使詞語回歸課文,渾然一體,課堂由詞語學習很自然就過渡到了課文的學習感悟中,兩 “環 ”就這樣緊扣在一起,讓人渾然不覺 ……這其實是通過詞語串聯課文內容更為生動的落實,學生在表述中不僅進一步感知了課文內容,還把握了文章的敘述線索,為下一 “環 ”的學習活動的展開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與銜接。同時練習了詞語的運用,進一步強化了詞語的理解。
此處教學有層次、有梯度,設計巧妙,讓詞語活了起來,起到了指引學生思維方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訓練語文基本能力 的作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字詞教學也使得整個課堂變得靈動而豐厚起來。
三、借助資料——激發學習字詞的興趣
“自相矛盾”這個成語中的“矛”和“盾”是學生理解成語的關鍵。剛剛接觸兩個字時,學生直接看書下注釋就能了解,但印象不深,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學生也都沒有見過“矛”和“盾”,所以課上, 劉老師讓學生先看注釋,激活前知,再通過展示圖片以及文字的演變過程來深化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興趣和更強的求知欲,最后再把他們放回成語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其實,字詞發展演變的過程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縮影,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因此,真正的字詞教學應該是與歷史對話、與生活對話、與文本對話、與各種文化對話的過程。 劉老師在課上出示 “矛”和 “盾 ”字的演變過程,就很好地向學生展示了漢字造字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趣味性。同時 給學生以新奇感,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讓單調沉悶的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愉快,枯燥無味的詞語學習也變得趣味盎然。
四、創設情景——強化字詞理解
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有些詞語具有模糊性、意會性,很難一下作出全面、準確的解釋,如果我們能根據詞語的特點,把它放在特定的語境中,引導學生悟真義,定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 劉老師在引導學生初步理解了 “自相矛盾 ”本義的基礎上 ,又引導學生結合文句(人物說的兩句話)和語境進一步感悟了 “自相矛盾” 的含義,理解其深刻的寓意。 并通過引入圖片資料豐富學生對詞語的認知,那五花八門的“盾”, 使學生興趣倍增,“盾”這個詞在學生的頭腦里也更加鮮活起來。 之后再把它放回句子中, 并在進一步的感悟中,不斷地逼近對文本語言的深層 “觸摸 ”, 使學生對內容和意思有了更好的感悟。 至此 ,通過本義和文中義的相互驗證和詮釋 ,學生也就能比較全面、準確地理解 “自相矛盾 ”的詞義了 ,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達到了 “內行看門道 ”的閱讀境界。
顯然,這里的字詞教學已經深入學生的精神領域,經過幾個來回,有力地喚起了學生對詞語的感覺,這樣的詞語教學才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最后讓學生演一演 ,目的是學以致用 ,切實地把識字析詞、閱讀理解、寫作訓練三者融為一體 ,凸顯語文教學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