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者:田合祿
編輯:90后老中醫
講完四時之氣后,以寒邪傷人為例來說明六氣是怎么傷人的。
《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這個就是根據病邪的發展趨勢。
《千金要方》也說:“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若不解者,二日在膚,…,至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這說明外感病,邪氣傷人是由表入里,病是由淺入深,傳變比較快,必須根據病情的變化,及早治療。因為初病時,邪尚淺,正氣未衰,易于痊愈。如果始發病不早治,遲治或者誤治,那么日數久了,都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邪氣就是如此傳變|
一種傳變:本系統的傳變。比方《五常政大論》“發生之紀,… 其經足厥陰少陽,…,邪乃傷肝。”
這是邪傷本氣系。如寒邪傷足太陽、足少陰系統,以及表里兩感病,都是這個本系統為病,太陽病,頭項強痛等癥狀屬于。
邪氣傷人以后,還有第二種傳變:以勝相加。
比如說“厥陰司天,風淫所勝,…,病本于脾”也就是說風木克脾土;還如《至真要大論》說:“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這兩種情況都是以五行相克的,以勝相加的傳變。
以勝相加除了五行相克的傳變方式,還有陰陽以勝相加的傳變,比如說,寒邪傷人陽氣,熱邪傷人陰氣,這就是以陰陽相勝的方式來傳變的。
“因地制宜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后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這里明確了因地制宜來治療的重要性。
因地制宜在《內經》里面有明確的記載,比如《五常政大論》說的,“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等等,在《陰陽應象大論》里也有,“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正因為這樣,所以《異法方宜論》就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專篇。
五方風土有寒,熱、濕、燥之別;居處就有山居、平居之分,這樣就造成了人們生理、病理和體質的差異,所以就有砭石、毒藥、針、灸等不同的治療方法。
所謂“兩審”,是指天、地。天是指五運六氣中氣候對疾病的影響,地是指地理對疾病的影響。
|仲景所說的傷寒與《素問·熱論》的區別|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這是傷寒例中的原文,下面引用《素問·熱論》“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大家對比一下會發現,張仲景在《傷寒例》里對《內經》的一些說法進行了補充——脈象。而且在受病日期上頭比較靈活,不是說非得一日不行,可以二日發,受病改成發病,從一日改成一二日,是對《熱論》的發展,說明張仲景不是完全局限于《熱論》。其他幾條也是如此。
“此三經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熱論》是說:“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止。” 張仲景講臟改成了腑,我認為這更合理,這是一種發展更符合于臨床應用。
張仲景補充出來三陽經入腑是可汗而已,三陰經入腑可下而已。在第一個《素問熱論》里邊,只有汗下兩法,《傷寒論》就補充了汗吐下和溫行消補等大法,這都是發展。
再有《熱論》和《傷寒例》里邊講的三陽都是表證,《熱論》里邊的三陰經都是熱證,實證,到了《傷寒論》就不是這樣了,六經不僅僅是實證,熱證,而且還有虛證寒證,也就是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俱有了,這是很大的發展。
張仲景在《傷寒例》中,對此做了補充和糾正,如《熱論》原文六經證沒有脈象,“三陽病之后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加上了脈象,而且把臟改成腑,這些都是一種發展。
而且在《傷寒論》有太陽傷寒,溫病,中風,濕痹,中熱,痙病等都屬于廣義的傷寒。而且《傷寒論》里邊所說的,并不是《熱論》當中六經的熱證,實證,是論述了六經都有表里,陰陽,寒熱,虛實,并涵蓋了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營衛氣血辨證,臟氣法時辨證,八綱辨證,經絡辨證等,成為中醫臨床的經典著作。
“兩感臨床的癥候 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五常政大論》說,“感受寒邪,其經足少陰,太陽”,這是互為表里的兩經,兩感于寒之說。所謂兩感于寒,就是指這個。由于表里兩感于寒,寒是傷人陽氣的,正氣就不足了,所以預后多不良,這主要是寒邪傷人陽氣,將正氣虛衰了。
如果飲食不進,連湯水都吃不下去,并且不知人事,這就是胃氣將絕,心神匱乏,到第六日就會死亡。
臨床當中大家要重視這兩感的情況。注意要與太陽病傳于陽明,太陽病傳于少陽,這樣的傳經作出區分。
“其不兩感于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這是六經病,邪氣衰的一種表現。如果不是表里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且又不傳經,只有一經病,而且沒有感受其他邪氣,經過六七天的時間,邪氣就逐漸衰弱,正氣逐漸恢復,就會轉向痊愈,至于各經病證的痊愈期,是按各經的陽氣的盛衰來定的,陽氣盛則早愈,陽氣衰則晚愈。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精。陽氣旺了,所以精神就爽慧。
注意張仲景加入了一個“異氣”二字的重要性,四時之氣為正氣,時行之氣為異氣,四時正氣都能為病,時行疫氣則生流行大病。
因為大家知道每一個時期都有主氣和客氣的加臨,所以每一個時期都要注意這個客氣異氣的加臨情況,它會改變主氣的病癥,所以必須要注意,這地方特別提出異氣的問題,一定要注意。
“逾期不愈后果 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逾期不愈的后果,如果過了十三日以上,不間,就是說還不愈的,尺寸陷下,尺寸脈就沉陷下去,這時候病情就比較危險了,過了十三日如果病還不愈,寸關尺三部脈都沉下去,摸不到了,陽氣不回,病情就危險了,所以傷于寒邪一定是以陽氣為底線。
“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一本作瘧)。以此冬傷于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重感異氣病變,因為每一個時期,每一個時,每一個季節,都會有主氣和客氣的加臨,這個客氣就是異氣。所以說,若更感異氣,則變為他病。這都是兩種以上的合氣為病,這樣就變成了壞證了,要依法而治之。
這時候,既有四時正氣為病,又感時行之邪氣,或是客氣寒邪加臨其他主氣之上,這兩病相合而變為他病,出現復雜的癥候,就不能用專法專方了,因此提出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
這就是傷寒里所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治療原則,在臨床中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并舉例溫瘧,風溫,溫毒,瘟疫加以說明。
這些病都要以冬傷于寒,發為溫病的一種病型加以鑒別。冬傷于寒,發為溫病,屬于四時正氣引動伏寒發病,不是更感異氣,這個異氣一定是客氣,就是時行之氣。以上論述了是四時正氣為病,或時行之氣為病的理念,原則和方法是永恒的,不會因為時代而變遷而變,今天和未來仍然有指導意義。真理是永恒的。
不要認為我們現在和張仲景相隔兩千年呢,不同啦,時代不同啦,治法也不同啦,等等。其實再過一千年也是一樣的,這個四時是不會變的,既有四時,就有四時正氣為病,和時行之氣為病,也就是客氣,往往是客氣加臨于主氣,一塊為病。這個是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