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補血有關的有多少個經典方?我粗略統計了下,大概常用的經典的有如下十三個。
歸脾湯/有八珍湯/當歸芍藥散/四物湯/桃紅四物湯/膠艾湯/溫經湯/血府逐瘀湯/生化湯/逍遙散/補陽還五湯/玉靈膏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補血的方子,無法一一列舉.
............................
這些補血方子有什么異同和聯系?
下面讓我們總結歸納,一圖讓你明白他們之間的關系。
由上圖可以看到,其實補血的祖方是四物湯,后世其他的補血方子都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兼有氣虛/氣郁/陽虛/陰虛/血瘀/水飲/痰濕等問題再合入相應的方子。
如何知道自己血虛?一圖讀懂血虛8大癥狀
在血虛的基礎上,如果有氣虛,則合上補氣經典方四君子湯,則變為八珍湯,如果氣虛再嚴重,同時心陽虛則合入黃芪桂枝,變為十全大補湯。
四物湯+四君子湯=八珍湯
四物湯+四君子湯+(黃芪+桂枝)=十全大補湯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在血虛的基礎上,如果有水飲,則四物湯去掉地黃加上茯苓白術澤瀉健脾利水。
四物湯+苓術澤瀉=當歸芍藥散
《金匱要略》卷下: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在血虛的基礎上,如果有氣郁,合入四逆散,則變為逍遙散。
四物湯(去川芎地黃)+四逆散(易枳實為薄荷加生姜)+ 苓術= 逍遙散
功能主治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在血虛的基礎上,如果有血瘀,則合入桃仁紅花,變為桃紅四物湯。
四物湯+桃仁+紅花 = 桃紅四物湯
桃紅四物湯為調經要方之一,是《玉機微義》轉引的《醫壘元戎》中的一個方子,也稱加味四物湯,桃紅四物湯這一方名始于見《醫宗金鑒》。該方由四物湯加味桃仁、紅花而成,功效為養血活血。
如果有血虛,又有氣郁,又有血瘀,則合入逍遙散變為清朝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
桃紅四物湯+逍遙散=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卷上:“頭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熱(名日燈籠病),瞀悶,急躁,夜睡夢多,呃逆,飲水即嗆,不眠,小兒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氣病,干嘔,晚發一陣熱。”
如果有血虛,又有血瘀和氣虛,則桃紅四物湯家合入黃芪地龍,變為還陽補五湯,治中風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等。
桃紅四物湯+黃芪+地龍 = 還陽補五湯
《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如果有血虛,又有血瘀和陽虛,則桃紅四物湯家合入干姜甘草,變為傅青主的生化湯。
桃紅四物湯+甘草干姜湯+黃酒 = 生化湯
《傅青主女科》卷上:“此癥勿拘古文,妄用蘇木、蓬、棱,以輕人命。其一應散血方、破血藥,俱禁用。雖山楂性緩,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湯系血塊圣藥也。
如果有血虛,又有出血傾向和陽虛,則合入艾葉和阿膠,變為膠艾湯。
四物湯+阿膠+艾葉 = 膠艾湯
【功能主治】 治勞傷血氣,沖任虛損,月水過多,淋瀝漏下,連日不斷,臍腹疼痛,及妊娠將攝失宜,胎動不安,腹痛下墜。或勞傷胞絡,胞阻漏血,腰痛悶亂,或因損動,胎上搶心,奔沖短氣,及因產乳,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淋瀝不斷,延引日月,漸成羸瘦。--《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如果血虛,又還有 陰虛有熱,再兼有陽虛,則合入生脈散和吳茱萸桂枝,補血補陰溫經散寒。
四物湯+生脈散+丹皮+吳茱萸+桂枝=溫經湯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日: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血虛的基礎上,有氣虛,而且氣虛比較嚴重,失眠嚴重,則用歸脾湯。
黃芪、黨參、茯苓、白術、木香、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失眠)甘草、生姜、大棗
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以上都是補血的經典藥方。當然,補血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食補方法,就是脫胎于歸脾湯的玉靈膏。
桂圓肉+西洋參 = 玉靈膏
始創于清朝名醫王孟英,中醫藥博士后羅大倫墻裂推薦,因為玉靈膏補血力量很大,血虛的病人吃了反饋效果很好。而且玉靈膏屬于食補,比吃藥要安全很多,可以長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