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評
——評《自由地學習——華德福早期教育》
何賢桂
最初了解華德福教育是因為德國青年盧安克在廣西農村支教的故事,他可能是第一個在大陸推行華德福教育的人。這之后,吳蓓、李澤武、張莉等人赴英美學習華德福教育課程,開始在北京和成都等地辦起了華德福學校。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陸的華德福教育有了一些發展,但仍然備受爭議。
《自由的學習——華德福早期教育》, 最早由李澤武譯出,這是一本了解華德福教育的基礎讀物,作者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華德福早期教育的理念和現狀。在書中,琳·歐德菲爾德使用許多案例和分析來表述這些觀點:尊重童年、節律與重復、安全感、連續性和可以分享的理解。
華德福教育將兒童成長分為三個階段,即0—7年為兒童早期(意志),7—14為兒童中期(情感),14—21為兒童晚期(思考),而第一個7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教育為兒童早期教育。華德福教育認為,在人生的第一個7年里,孩子要向環境完全開放,讓孩子伸出雙手感受陽光和雨露,享受花香和自然的美,傾聽大自然的語言,使幼兒的感官得到滋養。華德福老師認為,孩子過分暴露在電視、電腦等電子媒介下,會給他們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危害,例如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情感冷漠、想象力越來越萎縮、肥胖和近視等。但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許多家長和老師為了一時的輕松,讓電子媒介陪伴孩子,用電子媒介代替口頭教學,其結果可想而知。
但與主流教育不同的是,華德福教育的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認為真正的教育是發展自由的人,教育的目的不是束縛人的手腳,而是給人以自由,使人心靈、肉體和精神獲得和諧發展。所以,以人智學為基礎的華德福教育從一開始就注重人的精神性培養。華德福教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華德福早期教育中,幼兒園的設計和布置為家庭式為主,且盡可能貼近自然,孩子的所有活動(如游戲、手工、園藝、藝術活動、節日慶典等)都與當時的季節相聯系。孩子通過這些有節律的活動,其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華德福早期教育以尊重孩子為重要原則。老師鼓勵孩子們自由活動和玩耍,給他們“成為自己”的機會。在幼兒園內,孩子們可以自由地進行游戲,因為這里沒有命令、沒有匆忙、沒有害怕和沒有失敗,每一個孩子都是活動的主體。孩子在活動過程中表達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自己喜愛的游戲樂此不疲,內心的想法在創造性游戲中不斷地擴展。這樣,孩子與生俱來的意志創造力就得到了發展。當然,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因為無界限的玩耍勢必給孩子的生活帶來災難性的混亂。在課程設計方面,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狀態來決定內容,并且充分考慮到課與課之間的過渡、活動與課之間的協調,這真可謂精耕細作,良苦用心。
華德福早期教育非常強調孩子的模仿和榜樣學習。模仿是一種自發性的學習行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模仿。在第一個7年里,孩子通過模仿而使自己變得活躍。所以在華德福幼兒園里,往往都是混齡教育。在一個家庭式的環境中,有3歲到6歲不同年齡的孩子,3歲的孩子向稍大一點的孩子看齊,6歲的孩子則有能力照顧比他小的同伴。老師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就像磁鐵一樣吸住孩子,他必須準備好每一件事情,以便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因此,老師的榜樣作用是無可置疑的,社會對老師素質的要求自然很高。
當然,華德福教育作為全球最大另類教育,不可能十全十美,特別是本土化后的華德福教育,由于老師知識水平和視野的限制,很多本土老師可能沒有真正領悟到其精髓。例如有老師將華德福教育當作神圣的東西,排斥其它教育模式,不容許旁人質疑;其次,華德福教育建立在精神哲學基礎上,可能有老師過分強調人的藝術能力和精神發展;另外,華德福教育在招生方面,是選擇家長而非學生,老師往往通過跟家長建立信任關系才讓孩子入園學習,假如有家長不認同華德福教育理念,那老師將不選擇這一家的孩子。諸如這些現象,都是缺乏兼容并包胸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