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 雅稱“富貴土”,俗稱“天青泥”、“紅棕泥”、“底槽青泥”、“大紅泥”,為制作紫砂壺(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黃龍山巖層下數百米。廣東大埔和宜興丁蜀地區都有紫砂礦。紫砂泥燒制的成品有紫砂壺、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他紫砂工藝品。得益于飲茶風氣,紫砂壺最為常見,其特點是不奪茶香,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若將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紅泥 俗稱“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紅”故名。產于宜興任墅趙莊山,質堅如石,其含鐵量高,產量甚稀。紅泥收縮率大,常制小件器物, 紅泥分高溫紅泥、低溫紅泥。高溫紅泥燒成以后的物理性能及效果與紫泥相同,只有顏色上的區別,如聲音、質感、手感,泡養以后的效果都跟紫泥一樣。
低溫紅泥又稱朱泥,其礦巖疏松,瓷性好、聲音清脆、顏色發紅、有鮮艷之態。朱泥在燒制過程中最具表現力,根據各種窯溫、氣氛,可出現不同的顏色,如紫色、紫紅色、紫青色、墨色、墨黑色、草綠色、寶蘭色,應有盡有。朱泥極品被稱為大紅袍,因為清代大紅袍泥料已經斷源,極難仿制?,F代所謂的大紅袍應是朱泥窯變以后的效果,成大紅鮮艷之色,有鮮艷欲滴之感覺。然而市場上的大紅袍大多是人工調配的“化料”壺。
綠泥 俗稱“本山綠泥”,故名“梨皮泥”。采掘量極少,不易制作大件產品,僅制作小件產品和作為“化妝土”,加入適量作色劑可變化成各色裝飾泥。開采困難,數量極少,以至目前市場上純正本山綠泥制作的茗壺很少見到。用本山綠泥制成茗壺,經過長時間泡養,上茶色即成古銅色,老成古樸,極具古玩之貌,本山綠泥在特定的燒制過程中,能生成各種顏色,如各種梨皮顏色、綠色、單綠色等。
如何辨別紫砂泥料看密度 密度不同導致同樣體積的紫砂壺重量不同。礦物中各種氧化物和蛋白質的含量不同導致燒制的紫砂密度不同,類紫砂的陶土較重,而真正的紫砂泥燒造后內壁結構中會形成團聚體,有氣泡,所以密度稍小,上手稍輕。
看質感 真正的紫砂泥燒成的紫砂壺猶如豆沙一樣,再精細的紫砂看起來仍有半懸浮態的顆粒感,摸上去也不會太光滑,但也不會拉手,類紫砂的陶土摸起來有澀感,而摻了化學原料的又過于光滑。
聽聲音 紫砂與瓷器不同,不用專門上釉,燒結后表面就會自然形成有附著感的“泥門”漿體表皮,不漏水但透氣,聲音傳導沒有瓷器那么清脆,但也不悶,而類紫砂陶土發悶。
看顏色 真正的原礦紫砂泥料顏色暗淡,表面略顯毛糙。如果一把紫砂壺顏色過于鮮艷光滑,極有可能是添加氧化物或者是拋光的。
紫砂泥料問答紫砂老泥與新泥有何區別
紫砂并不存在老泥、新泥之說。紫砂礦料形成至今有億年時間,但紫砂藝術歷史總共不過幾百年。所謂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陳腐期上區別而已。泥料的陳腐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越久越好,陳腐期久的泥料相對于陳腐期短的泥料可塑性要高一點。
宜興紫砂是否被禁采
2004年,宜興市人代會通過了《關于加強宜興紫砂保護和發展議案》,并出臺了7個方面的政策意見。其中一項就是于2005年4月中旬頒布實施的“禁采令”:暫時凍結對紫砂泥土的開采,實現紫砂資源的科學利用?!白仙白h案”及“禁采令”的貫徹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科學合理利用資源,全方位呵護紫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6月,宜興政府決定恢復開采紫砂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