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官印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廢除了東方六國異體文字,實行“書同文”的政策,制定了整齊化一,但并不呆板的秦篆,通稱小篆。我們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這類文字,其特點是遒勁安樣,工穩自然。秦官印以其創制的小篆筆畫為基礎略取方勢,體勢與秦詔版、秦權量,以及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與戰國或戰國以前各國文字,特劇是各國的璽印文字相區別。在傳世的秦官印之中,從文字、史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分析,個別官印其時代上限可能早到戰國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則可能要推遲到漢初,這是因為秦王朝歷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極少的緣故。
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秦時只有皇帝的印稱“璽”,百官皆稱“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為銅質,多為白文鑿印,通常2至3厘米見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內。這種格式,使小篆字體在方形框內經過減略、移位、挪讓等手段的處理,成為趨于嚴整的“摹印篆”,改變了小篆的修長貌,因而與印章的形式相統一,顯得平正秀麗,筆勢圓潤流暢,挺拔有力。這種漢“摹印篆”的早期形態,率意自然,頗多古樸之氣。與方形印同時并存的還有一種“日”字形邊框的印,正好為正方形官印的一半,稱為“半通印”。這類印的特點與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嚴謹,疏密虛實安排得當,它在古璽印自然古樸風格的基礎上由圓向方過渡,故印面方中寓圓,于遒勁安祥中溢出靈動多變之姿,給人以活潑自如、詼諧風趣的感覺,體現了較豐富的藝術內涵。從形式上看它雖然不及古璽豐富多彩,但具有的繼往開來的鮮明的時代特征,為漢印——中國篆刻藝術輝煌時期——奠定基石。
![]() 左中將馬 | ![]() 中行¤府 |
![]() 昌武君印 | ![]() 弄狗廚印 |
![]() 菅里 | ![]() 中官徒府 |
![]() 右馬將廄 | ![]() 右馬將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