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石渠寶笈》特展明天正式開放,昨天的預展,錢報記者先睹為快——
《清明上河圖》的展柜玻璃上
滿滿的都是鼻子印
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的《石渠寶笈》特展,明天正式開放。
昨天,中國嘉德率先舉行了預展。在眾多展品中,10年后首次全卷展開的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搶眼,5米多長的展柜上,趴滿了舍不得走的人——這《清明上河圖》里的小人啊,誰都想多看一眼。
昨天,記者提前看了預展。
距離本次展覽主場地武英殿最近的是故宮西華門,西華門邊就是故宮夜巡犬的犬舍,一路上都是汪汪聲。往里步行幾分鐘,看見一條白橋一拐,就是武英殿。進展廳前,有個小房間專門售賣衍生品,從復制品到小書畫扇子,幾十種小玩意都挺好看的,不知不覺就會掏出錢來買點。
武英殿展廳其實不大,不少手卷都大幅展開,特別有氣魄,這里的每一件都值得慢步細品。面對這些珍貴的古代書畫,觀眾們都有那么點“失態”,玻璃上時不時出現手印、鼻印,保潔員只能不停地擦擦擦。因為古代書畫展覽,慣例禁止拍照,但三分之一的作品都配有圖文聲訊講解,手機連接上場內的無線網絡后,刷刷二維碼即可下載。
如果對《石渠寶笈》的故事還有點陌生,先拐進左右的小房間,有循環播放的紀錄片,看一看,秒懂。
此次展出的文物規格之高,一級品之多,在故宮博物院乃至博物館界都極為難得。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傳)、東晉王珣《伯遠帖》等,皆為傳世書畫經典中之經典。這些重量級的,都在武英殿展出。
開場作是王珣《伯遠帖》,這大概是有象征意義的。
200多年前,它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三件堪稱絕世珍品的書法,被乾隆珍藏在獨自賞玩書畫的私人空間里。在乾隆看來,這是整個大清帝國汪洋般的宮廷書畫收藏中最精致的三件東西,而這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也因此被他改名為“三希堂”。
三希堂的三件珍寶,有兩件歷經坎坷終究回到故宮。而當年溥儀出宮時仍留在宮中的《快雪時晴帖》,現存放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正是愛好書畫的乾隆,成就了整個清王朝的宮廷書畫收藏,也成就了中國書畫收藏史的巔峰。在乾隆當政的半個多世紀里,他將這座皇家宮殿變成了中國最大的書畫博物館。而這些書畫,塑造并影響了我們至今的審美價值與觀念。
《石渠寶笈》就是乾隆八年時開始編撰的清宮書畫珍藏著錄,收入了萬余件內府收藏的歷代珍貴書畫。盡管時代流轉中,這些書畫有一部分離散失落,但作為老家,故宮書畫收藏的規格規模,依然少有比肩者。
《石渠寶笈》以文字將內府所藏歷代書畫分等級一一記錄在案,上迄魏晉下至清初,共計萬余件。全書編撰總共耗時74年,始于乾隆八年,完成時已是嘉慶二十一年。前后共分三次,故分“初編”、“續編”和“三編”。
當年編撰《石渠寶笈》的時候,皇宮里是分等級的,密碼就是畫上的印章。這一次的展覽,把每張畫上的每個印章,都放大了,還配有釋文,一定要好好看。《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鈐印都有規矩,比如說,初編里,次等作品只鈐“乾隆御覽之寶”和“石渠寶笈“,上等品則還要加蓋三枚——”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合稱五璽。
本次特展展出的283件文物包含大量宋元書畫珍品,展期不太長,以10月12日為界,分為兩期,輪換部分展品,所以想去看的朋友,要算好自己的行程了。
9月17日、18日,故宮博物院還將舉辦“石渠寶笈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數十位海內外知名專家,共同就相關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并在會后出版“石渠寶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嘉德獨家贊助了這一次研討會。
這樣規格的展覽,也是真正的“活久見”,你要是不甘心就此錯過,經常刷刷微信“ART一點”,也是一個選擇,因為我們會有更多深入的展現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