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導讀
“孩子一提作文就頭疼,磨嘰半天也不下筆”
“我閨女也是寫作文非常啰嗦,總說不到點兒上”……
孩子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受家長們關注,但很多孩子卻無從下筆或者離題萬里,令家長十分發愁。
首先讓我們把鏡頭轉向三年級的小明和小海家:
爺爺讓小明跟著他一起練毛筆字,慢慢的,小明的字越寫越好看,越寫越工整了;
小海迷上了游戲機,也不出去和小伙伴踢球了。
媽媽讓小明讀一些高品質的課外書,圖文并茂,小明覺得有趣極了;
考試前幾日,媽媽就一直讓小海瘋狂寫作文,日記、周記還有游記,小海苦不堪言。
爸爸和小明一起玩故事敘述游戲,爸爸先說一個故事,小海再敘述這個故事給家人聽,口語化的語言就像寫作文一樣,非常生動;
小海也想要聽媽媽講故事,可媽媽覺得還是讓小海去做復習題比較好。
直到考試成績出來,小明的語文成績遠遠高于小海,光作文就超出了近十分,小海的爸媽就納悶了,同樣一個班級里出來的學生,平常沒少讓孩子練習,作文作業也是認真對待,怎么分數就相差這么遠呢?
手機前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小明的作文為什么比小海分數高嗎?謎底馬上揭曉。
小學生作文提分四要素
任何形式的作文考試,閱卷老師打分時,第一眼,看的是字跡。因此,寫作文必須要把字寫好。現在許多同學不注意漢字的書寫,特別是在作文本中,字寫的大的大、小的小;有的歪到外婆家去了;有的一腳踢到了下面一行字的腦袋上;有的呢,就像螃蟹,張牙舞爪的不甘心待在格子里,要爬出來咬人似的!
所謂積累,不單純指筆頭好詞佳句的積累,還包括孩子作為一個主體對于生活的豐富感悟。習作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習作的核心是“我手寫我心”,即要達到心中有話不吐不快的境界。這其實不難,閱讀和生活是習作最好的老師,珍視這種學習資源的過程,孩子就獲得了提高。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興趣。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去學習知識并帶有情趣色彩的意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作文教學“寓教于樂”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動機,從而提高其寫作能力。
教孩子學會觀察,首先要激發觀察的興趣,再就是培養觀察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孩子掌握觀察的方法。例如,讓孩子觀察一次做菜的過程,就要把買菜、洗菜、切菜、配料、燒炒的過程全程觀察清楚,不漏下一個環節。
指導孩子觀察事件以后,再讓孩子把觀察到的情況復述一遍,家長作適當的點撥補充,這樣孩子對事物或事件就有了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經常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如參觀游覽、探親訪友等。
培養中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寫作熱情,提高寫作水平,是一項具體、細致的工作。在學校作文課堂教學的同時,家長若能同時進行課外輔導,孩子的作文水平將會得到較快的提高。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導師,只有多跟孩子溝通,多跟老師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去開心寫作文。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