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種對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認同,然而隨著版圖的更替、經濟文化遷移等多種因素,許多地方的古今地名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有的改名很好,原本無人問津的小地方,一躍成為大城市。有的兜兜轉轉,最后又改回了最初的名字。但還有一些城市的名字卻改得十分失敗,原本名字“高大上”,如今卻變得面目全非。
近來不少媒體盤點了一系列“改地名后悔的城市”,其中較為人熟知的城市棗莊(原名蘭陵)、石家莊(原名常山)、合肥(原名廬州)、蘇州(原名姑蘇)、西安(原名長安)等。但其實理性分析以后,發現上面列舉的大多數城市的古今名稱,根本沒有可比性。比如說,長安目前仍然存在,是西安轄區內一個區;還有棗莊是因為資源新發展起來的城市,只包括原本的蘭陵的治所的一部分。
雖說有不少城市改名失敗的故事,是媒體杜撰或者夸張制造的,但確實有這么三座城市的名字改得很失敗。下面筆者就逐一為大家介紹一番,這三城市的改名經過。
包頭(原名九原)
包頭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同時也是內蒙古的經濟中心。歷史上,包頭是溝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沖,春秋戰國時趙武靈王在現在包頭地區設立九原郡,修筑了九原城。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依然保留了九原郡的稱呼。
“九原”二字的解釋說法不一,主流的有兩種。一種是九州大地的意思,另一種是指出“九”是當時最大的數字,所以九原代指當地中原地區能夠管轄的最遠的地方。其實不管是哪一種,聽起來都要比如今的包頭高雅一些。不過包頭雖然感覺起來很土氣,但其實是一句蒙古語“鹿多的地方”,倒也有一番意境,不過在漢語的讀法里確實很失敗。
阜陽(原名潁州)
阜陽,安徽省地級市,簡稱阜,古稱汝陰、順昌、潁州。阜陽城市最早是秦代始設汝陰縣,后至唐代設潁州,到了宋朝又設順昌府,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才有了如今阜陽的名字。不過當時的阜陽還只是潁州下面的一個縣。
一直到了清朝初年,才撤銷了潁州府,后來經過一系列區劃調整,潁州的名字才又回來了,不過目前仍然還是阜陽的市轄區。但也有網友表示阜陽的名字,聽上去也不錯,和這類似的還有曾經的襄樊市,不過目前已經改回了襄陽。
黃山市(原名徽州)
黃山,簡稱徽或黃,安徽省地級市。黃山市原本的名字歙州,在宋徽宗時歙州爆發了方臘起義,在鎮壓之后,宋徽宗將歙州改成了徽州。到了現代,黃山市為了宣傳和發展本市的旅游資源,就將名字改成了極具當地旅游代表的名字——黃山。
不過其實徽州在中國歷史中占有不低的地位,發展形成一派徽州文化?;罩?,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新安畫派、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響深遠,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所以即使是原本的名字徽州,其實旅游價值也不可小覷,現在改成黃山有些令人惋惜。